粽子飘香,龙舟腾跃,楚江浩渺,追思屈原,值此端午佳节来临之际,三水潮联会会长潘锦潮先生,副会长兼秘书长林泽江先生,执行会长黄培军先生携理(监)事会领导班子,向社会各界朋友致以诚挚问候和美好祝福,向长期关心和支持潮联会发展的各界领导和乡亲们表示衷心感谢!祝愿大家端午节吉祥安康,阖家幸福,万事如意!
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潮汕人俗称“五月节”。每逢端午节,潮人都举行了多姿多彩的庆祝活动,就让“胶己人”带你了解一下都有哪些活动吧。
赛龙舟
在潮汕地区,赛龙舟一般被称为“扒龙船”。端午节传统的“扒龙船”比赛,据说是为了驱除河里面的“鬼怪”,使那一年百姓的生活和农田作物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另一方面,它也是很精彩的民间传统活动和健身活动。
潮汕地区有韩江、榕江、练江三条主要河流,支流河溪交错,水流平缓,是赛龙舟的黄金水域。端午节期间潮汕人赛的龙舟一般有三种,一种是大型龙舟,长20—30米,宽1.4—1.6米,设20—30对桨,周身彩绘鱼龙图案。另外两种是彩头船(饶平、南澳一带)和龙船仔。
潮汕民歌《保贺儿婿抢头标》:“潮汕水乡,江河交错,池塘遍布。岁逢端午,龙舟竞渡。锣鼓喧天,旌旗招展,划桨如翼,竞夺锦标,万人空巷,泼水助威,热闹非凡”,生动地反映民间端午节赛龙舟的民俗风情。
潮诗《端午赛龙舟》谈到:“端午云开阵雨收,万人江上赛龙舟。心随鼓点声声急,忘却屈原当日愁。”这是诗人描写人们观看赛龙舟的真实情景。有些地方(如汕头澄海),人们在赛龙舟后,要饮“龙舟水”,吃“龙舟饭”,祷求平安健
插艾枝
古代潮汕暑热,湿气交蒸,疫疠猖獗,为“瘴疠之地”。唐代韩愈刺潮上表曰:“州南近界,涨海连天,毒雾瘴氛,日夕发作。”潮汕古民谣云:“五月初五午,天师骑艾虎,蒲剑斩百邪,鬼魅入虎口。”在时疫作恶,缺医少药的岁月,黎庶只好仰仗“天神”来驱除毒瘴,悬挂艾蒲,祛疫保健。这一民俗世代相沿,每逢端午节家家户户门上插艾枝、挂菖蒲以驱瘟辟邪。
潮汕人家,端午相沿要在门楣、门环以至屋檐下,悬挂一束束用“红头绳”系扎着的艾草、菖蒲、榴花、蒜头、龙船花共合为五种称“五瑞”。旧俗传为“合五”以招屈原之魂,其实,古代潮人先贤是针对“恶月”瘟疫猖獗而采取的防疫保健措施,意在驱瘟辟邪。
澄海旧县志就载有:“端午门上插艾,用艾叶和榴花(页)簪在头发上,可辟邪"。
现代药学研究认为,艾叶含有挥发油、鞣酸、氯化钾等药物成份,其中所含的苦艾素具有较强的杀菌和抑菌作用,还能兴奋血管收缩中枢和运动中枢,有提高人体免疫功能之效。古人相沿传说钟馗用艾编织为虎,民间故称艾虎,“天师骑艾虎,辟邪驱疫疾。”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有:“艾生田野,五月五日采,炙病疗百疾,起沉疴之人为康泰,其功亦大矣。”可见“艾虎”之神奇疗效。
食栀粿
栀粿,又称栀粽,食栀粿是潮汕人过端午节的特有方式。栀粿是用中药材栀子与草药铺姜(干品)煅制浸渍滤出的浸液,含有黄色栀子甙、鞣质及碱性溶液,与用糯米碾磨成的粉浆,经充分拌匀后盛入蒸笼加热蒸熟,便成为粽黄色晶莹润滑的栀粿,具有清热解毒助消化的疗效,深受潮汕百姓的喜爱。制成的栀粿用纱线拉切成小片,蘸着白砂糖吃,味道独特,柔软可口。潮汕话“粽”和“壮”同音,故把吃栀粽比作“吃壮”,寓意吃了栀粽身体强壮。
食粽球潮汕人习惯把粽子称为“粽球”,与全国其他地方相比,潮汕粽球的特色在于将糯米掺以猪肉、虾米、蛋黄、花生仁、香菇及香料为馅,有的一半为咸馅一半为甜豆沙,称为双粽球。知名较高的汕头老妈宫粽球,就是用香菇、花生仁、猪肉、甜豆沙等制成,一边甜一边咸,用竹叶包成六角状拳头大小,是潮汕和海外潮人喜欢的著名小吃。特别是海外潮人回乡探亲,总是要抽空前往品尝,如此美味常令他们回味无穷。
洗龙须水民间传说五月初五是龙的生日,这一天龙抬头喷出来的水叫做龙须水,龙须水能治病和使人身体强壮。故以往潮汕人家在端午早上就到外面坑沟、水沟、溪河取水,置于自家水缸里供全家人吃喝。而今,每逢端午节男人们更喜欢纵身江河湖海中游泳,女人们则取水洗头;在家中则是主妇准备好放入艾草的清水,供全家人洗脸。凡此种种,皆是以“洗龙须水”祈求洁净平安,身体健康。
吃“圣甘枳”“清明食叶,端午食药”是一句流传广泛的潮汕饮食俗语。汕头当地的民俗是,清明时节要吃食朴子树叶,端午节则要吃食驱虫良药“圣甘枳(使君子)”。
普遍认为五月是个毒月,五日是恶日,相传这天邪佞当道,五毒并出。端午节是驱毒“圣日”,吃了药能立即见效,且效果显着,非这一天吃效果不大。记得小时候在端午节这天家长会用“圣甘枳(使君子)”炒鸡蛋给小孩吃,轻松驱蛔虫。
潮汕端午节的习俗,是世代相传的传统文化,是潮汕人不可磨灭的胎记,也是潮汕人气质的体现,更是潮汕人凝聚力的象征。作为潮汕人,年轻一代应该为拥有如此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感到骄傲与自豪,也更应承担起将其发扬光大的历史责任。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