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周建理来自:蒲公英
白头翁显微标准赶快改吧!药典白头翁
(1)本品粉末灰棕色。韧皮纤维梭形或纺锤形,长~μm,直径16~42μm,壁木化。非腺毛单细胞,直径13~33μm,基部稍膨大,壁大多木化,有的可见螺状或双螺状纹理。具缘纹孔导管、网纹导管及螺纹导管,直径10~72μm。“非腺毛单细胞,直径13~33μm,基部稍膨大”?
可以说这个描述是有问题的。因为凡是对显微鉴定比较熟悉的人都知道,大部分非腺毛的基部都会稍膨大的。有些还会明显的膨大。因这一段文字是从徐先生的红宝书中抄来的,看徐先生是怎么说的吧?
“……也有壁极厚或胞腔不明显,末端稍膨大或拐曲”。
请国家药典委的专家和领导好好地理解一下徐国钧先生“也有”和“或”的意思。把这样闭着眼瞎抄又闭着眼瞎删东西改了吧。
我们来看看显微镜下白头翁非腺毛的根部吧。
从以上图看来,非腺毛的根部只是稍微微有一点膨大。根本用不着描述。
再看这张图我们就明白了。如果非腺毛基部是弯曲的,它就会在稍膨大后又缩回去,显然,徐先生是想用“或”字来表现这一点。当然,徐先生当年的这样的描述也可能存在着一点问题,有点让人摸不清头脑。但是如果显微鉴定标准的起草者能够认认真真的去看显微镜,这一问题是能够发现的。
由于白头翁的编写已经时间久远了,再追究也没有意思了,药典赶快改过来吧。
2、川楝子标准不严谨,需要修改药典川楝子
本品呈类球形,直径2~3.2cm。……果核球形或卵圆形,质坚硬,两端平截,有6~8条纵棱,内分6~8室,每室含黑棕色长圆形的种子1粒。气特异,味酸、苦。以下是网友发来的——
我们来看植物志:植物志楝属MeliaLinn.
……子房近球形,3-6室,每室有叠生的胚珠2颗,花柱细长,柱头头状,3-6裂。果为核果,近肉质,核骨质,每室有种子1颗;种子下垂,外种皮硬壳质,胚乳肉质,薄或无胚乳,子叶叶状,薄,胚根圆柱形。
检索表——
1、子房5-6室;果较小,长通常不超过2厘米,小叶具钝齿;花序常与叶等长。
楝
1、子房6-8室;果较大,长约3厘米;小叶近全缘或具不明显的钝齿;花序长约为叶的一半。
川楝
我看到的是,川楝子多数还是5个室,少数为5室以上。可能有些室只是缝缝了,看不见吧,总之这个描述问题可能不大,不过川楝子到底是几个室,我看可以再调查一下。
但这个标准还有一个问题:
“每室含黑棕色长圆形的种子1粒”。
我看过许多药材,实际情况是,如上图……多数室是空的(植物志的描述似乎也有问题)。
如果严格按照药典执行标准,全部的川楝子都只能判定为伪品。请国家药监局的同志好好的考虑一下,这个标准是不是要改动一下?
鸡血藤标准又是一堆问题药典鸡血藤
(1)本品横切面;……导管多单个散在,类圆形,直径约至μm;木纤维束亦均形成晶纤维;木薄壁细胞少数含棕红色物。
(2)本品粉末棕黄色。棕红色块散在,形状、大小及颜色深浅不一。以具缘纹孔导管为主,直径20~μm,有的含黄棕色物。石细胞单个散在或2~3个成群,淡黄色,呈长方形、类圆形、类三角形或类方形,直径14~75μm,层纹明显。纤维束周围的细胞含草酸钙方晶,形成晶纤维。草酸钙方晶呈类双锥形或不规则形。
我们来一项一项的看它们的问题吧
1、“以具缘纹孔导管为主”
什么“以具缘纹孔导管为主”?少了主语!为语法错误。估计是从哪里抄来的,把“导管”两个字给抄漏了?这种最低级的语法错误编者和复核者都没有人看出来?这就不要把错误抛锅给古人或自然界了,找找自己身上和毛病吧。
2、“直径……μm”?
药典指定粉末中4-5号筛!μm的导管连3号筛也过不了。估计是从“(1)本品横切面;……”中抄来的吧?不是实验中得到的数据也能写入国家药典?这也能算严谨?
3、“石细胞……层纹明显”。
徐国钧先生的描述是“壁厚者层纹明显”。
我们观察的也是这样,只有壁厚的石细胞才能看到层纹,如上图。徐先生的描述明确地指出了观察的方向,多了三个字,无疑才是严谨的。不知道药典为什么不采纳徐先生的描述,有关方面能说说理由吗?
4、“棕红色块散在,形状、大小及颜色深浅不一”。
鸡血藤中有大量红色分泌物结成的晶体块,徐先生没有把它当做重点,放在了后面。而药典把它当做重点放在第一个我个人认为这是正确的。但药典既然选择了它,就应该做一个认真的描述,其实鸡血藤的树脂结晶是很有特点的——多数呈茶色玻璃碎片样,内部洁净透明,边缘清晰。
个人以为,这段描述应是——棕红色块散在,形状、大小及颜色深浅不一,类似茶色玻璃碎片,内部洁净透明,边缘清晰。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