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姿妍外净,幽馥暑中寒栀子栀粽

在潮汕,有一种院落最平常、最有味道、也是最经典的搭配,那就是韩愈笔下的“芭蕉叶大栀子肥”。栀子用“肥”来形容,看上去笨,实际上是最风流得体的。栀子花开在长夏里,借着芭蕉的阴凉才香得幽深。栀子的枝叶四季不凋,长夏持续开花,香味总是那样以退为进的诱惑着人,让芭蕉的浓荫更静更凉起来,也让潮人的理解更深远、更细腻。

栀子是茜草科栀子属的灌木植物,通常单叶、对生、革质,花常单朵生于枝顶,主要分布于热带,中国是栀子原产地之一。

栀子之名,依果而来。李时珍言:“卮,酒器也。卮子象之,故名,俗作栀。”形似酒器者,非栀子花,乃栀子果也。唐段成式《酉阳杂俎》记曰:“诸花少六出者,唯栀子花六出。陶贞白言,栀子剪花六出,刻房七道,其香甚。相传西域薝蔔花也。”栀子的浆果椭圆形,成熟时橙黄色,顶端留着5-8条细长的花萼,一直往下延伸,在果实上形成凸起的纵棱。

栀子其色胜雪,又有清香,绽于暑热中,真清凉之花也。宋牟巘五《薝蔔林》诗言:“都将千石危,化作一林雪。尽日无别香,五月何曾热。”以栀子花盛开,赏之可避暑也。宋杨万里《栀子花》诗亦有:“树恰人来短,花将雪样看。孤姿妍外净,幽馥暑中寒。”栀子洁白且香,故品格高洁,惜乎不耐风寒,故宋张翊《花经》将栀子列作“三品七命”。

在南宋时栀子就已经被应用为盆景和插花。多位五代、宋、元画家(如徐熙、钱选等)都画过栀子花,宋徽宗的花鸟图卷中也出现过灰喜鹊站在栀子枝条上的镜头。

栀子果实自古就被作为染料。东汉时期的《汉官仪》记有“染园出卮茜,供染御服”,《史记·货殖列传》中也有“千亩卮茜,千畦姜韭:此其人皆与千户侯等”的记载。“茜”是可以提供红色染料的茜草,可以提供黄色,因此栀子也有“黄栀”的别名。

栀子花的品种有树形大叶的,也有树形小叶的,还有单瓣与重瓣之别,山栀子是单瓣用来采果实,果实的用途有解毒,当食用色素与染料;树形大,树叶大而重瓣的,是早期用来采花的品种;花季只有一次,四月份是花期约一个月,盛开期约只有十天左右;另有小型枝密,叶小的叫玉堂春。

《汉官仪》记有:“染园出栀、茜,供染御服。”说明当时染最高级的服装用栀子。古代用酸性来控制栀子染黄的深浅,欲得深黄色,则增加染中醋的用量。用栀子浸液可以直接染织物成鲜艳的黄色,工艺简单,汉马王堆出土的染织品的黄色就是以栀子染色获得的。

利用栀子对食物进行着色和调味,制作潮汕五月节(端午)的特色小食栀粽,是潮人的一大创造。栀粽,也叫栀粿,但二者还是有区别的。

栀粿,古制法是用糯米浸渍后用手工石磨磨成粉浆,调入"栀水"搅匀后倒入铺好炊布的炊笼中炊熟。成品微带棕黄色,略带苦香。吃时用纱线或小刀切割成小片,揾糖吃。

栀粽的主料是糯米,糯米洗净后,放进装有栀水的缸里浸泡12小时,栀味才得以最大限度地渗入糯米里,缚出来的粽子才具有浓烈独特的栀子花香。

栀水的提炼是关键:用栀子捣碎后浸泡去渣成液待用,另将栀子树枝(用于栀粽)或蒲姜枝(用于栀粿)晒干烧成灰烬(俗称草木灰),将灰烬放置在一种竹制的筛子中,筛子下放置大木桶,再将烧开的滚水冲淋到灰烬上,淘过栀子灰烬的开水就流进了大木桶里,再调入栀子液(略呈暗黄色),这就是制作栀粽的重要原料“栀水”。栀子树(本地俗称为“鸭脚木”),烧成灰烬经滚水烫淋后,化学成分经分解,产生出一种碱性物质,这就是“栀味”的浓香源头。

栀粽(粿)呈棕色或茶色,是风味独特的潮汕小吃,一般在端午节食用。因为潮汕讲究“时节做时粿”和“时令防时病”,古代潮人世传五月为“恶月”,此时阴气萌生,毒瘴猖獗,时疫流行,故以“时粿”防“时病”。栀子有清热泻火,除烦解郁,主治胃中热气,泻三焦火,除时疾热,去热毒风等功效。就如前面提到的“芭蕉叶大栀子肥”一样,糯米配栀子则有“糯米腻积栀消瘦”的绝妙效果!

将栀子融入在粽子的制作上,为粽子这一节令食品增添了“食疗”的功能,提升了粽子的品位,成为有别于其他粽球的地方特色。飘香的栀粽,散发的是一种历史底蕴深厚的千载民俗人文精神的味道,蕴涵的是潮汕先民的一种逆境中求生存的精神,寄托了先民不惧时疫、追求健康的朴素情结。至今仍激励着本土民众,注重健康、保护环境、传承民俗、弘扬文化。

老饕

赞赏

长按







































白殿疯病用醋
北京有哪些比较好的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ongxbscs.com/zynx/241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