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草药大全弘扬民主文化传承中药国粹
豆豉为常用中药,属解表药下分类的辛凉解表药。《名医别录》列为中品。
豆豉的简介
中药名:豆豉douchi
别名:香豉、淡豆豉、大豆豉。
英文名:SojaeSemenPraeparatum
性味:性凉,味苦、辛。
归经:归肺经、胃经。
功效与作用:解表、除烦、宣发郁热。属解表药下分类的辛凉解表药。
药用部位:为豆科植物大豆的种子经蒸罨加工而成。植物形态详"黑大豆"条。
功能主治:解表,除烦,宣郁,解毒。治伤寒热病,寒热,头痛,烦躁,胸闷。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2~4钱:或入丸剂。[外用]捣敷或炒焦研末调敷。
临床应用:用于感冒、寒热头痛及烦躁胸闷、虚烦不眠。用量6~12克。
药理研究:淡豆豉具有抗凝血酶作用。
化学成分:主要含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等成分。
使用禁忌:胃气虚弱而又易作恶心者慎服。
来源:豆科植物大豆Glycinemax(L.)Merr.成熟种子的发酵加工品。
植物形态:一年生草本。茎直立或上部蔓性,密生黄色长硬毛。3出复叶;叶柄长,密生黄色长硬,托叶小,披针形;小叶3片,卵形、广卵形或狭卵形,通常两侧的小叶为斜卵形,先端钝或急尖,中脉常伸出成棘尖,基部圆形、阔楔形或近于截形,全缘,或呈微波状;两面均被黄色长硬毛。总状花序短阔,腋生,有2~10朵花;花白色或紫色;花萼绿色,钟状,先端5齿裂,被黄色长硬毛;花冠蝶形,旗瓣倒卵形,先端圆形,微凹,翼瓣篦形,有细爪,龙骨瓣略呈长方形,基部有爪;雄蕊10枚,2体;子房线状椭圆形,被黄色长硬毛,基部有不发达的腺体,花柱短,柱头头状。荚果长方披针形,褐色,密被黄色长硬毛。种子卵圆形或近于球形,种皮黄色、绿色或黑色。花期8月,果期10月。
产地分布:全国均有栽培。
采收加工:10月果实成熟时采收,去壳取种仁。
炮制:取桑叶、青蒿各70~g,加水煎煮,滤过,煎液拌入净大豆0g中,俟吸尽后,蒸透,取出,稍凉,再置容器内,用煎过的桑叶、青蒿渣覆盖,闷使发酵至黄衣上遍时,取出,除去药渣,洗净,置容器内再闷15~20天,至充分发酵、香气溢出时,取出,略蒸,干燥,即得。
贮藏:置通风干燥处,防蛀。
药材性状:椭圆形,略扁,长0.6~1厘米,直径0.5~0.7厘米。表面黑色,皱缩不平,上有黄灰色膜状物。外皮多松泡,有的已脱落,露出棕色种仁。质柔软,断面棕黑色。气香,味微甘。
淡豆豉的功效与作用
1、发汗解表
淡豆豉辛散苦泄性寒,入肺经,具有疏散宣透之性,既能透散表邪,又以能宣散郁热,发汗之力颇为平稳,有发汗不伤阴之说。《名医别录》曰:“主伤寒头痛寒热,瘴气恶毒。”常用治外感初起,症见恶寒发热,无汗,头痛鼻塞等证。
2、宣郁除烦
淡豆豉既能透散外邪,又能宣散肺胃之郁热。《珍珠囊》曰:“去心中懊侬,伤寒头痛,烦燥。”故有宣郁除烦之功效。如张仲景《伤寒论》栀子豉汤,选用本品,治发热,虚烦不得眠,胸闷不舒,或心中懊侬,舌红苔黄脉稍数。此乃外感热病误治,邪热留于胸膈,扰及胃腑所致。用淡豆豉,清宣郁火,则气机自然通畅,其症自会迎刃而解。
3、和胃消食
淡豆豉辛开苦降,寒能清热,入胃经,则能和胃消食。若症见脘腹饱胀,暖气酸腐,不能食,大便不调,甚至黄疸,痞块,膨胀,脉滑而紧盛。此乃气机不利,食滞不消所致。可选用本,宣郁利气,和胃消食。使气机得通,饮食得消,则诸证自除。
4、清热止痢
本品性寒能清热。《药性论》载:“治血痢腹痛”。而《范汪方》豉薤汤,则用本晶治伤寒暴下及滞痢腹痛。故本品有清热止痢之功效。若症见大便次数增多而量少,腹痛,里急后重,下粘液及脓血样大便。此乃外受湿热疫毒之气,内伤饮食生冷,积滞于肠中所致。可用本品清热止痢。
5、安胎
《会约医镜》曰:淡豆豉“安胎孕。”本品性寒味甘,寒能清热,甘寒则益阴。对于素体阳盛,或七情郁结化热,或外感邪热,或阴虚生热,热扰冲任,损伤胎气,以致胎动不安,症见妊娠期下血,色鲜红,或腰腹坠胀作痛,心烦不安,手心烦热,口干咽燥,舌质红,苔黄而干,脉滑数。可选用本品,滋阴清热,凉血安胎。
6、解毒
淡豆豉味甘,甘能解毒。《名医别录》曰:“主瘴气恶毒。”《日华子本草》曰:“治中毒药”。《本经逢原》则曰:“治误食鸟兽肝中毒。”故本品有解毒之功。可用治山岚瘴气恶毒,食物中毒,丹毒,及上疮痛烂等证。如姚和众选用本品“治小儿丹毒破作疮,黄水出。”《药性论》则用本品,“治上疮痛烂。”
豆豉的营养价值
豆豉含有丰富的蛋白质(20%)、脂肪(7%)和碳水化合物(25%),且含有人体所需的多种氨基酸,还含有多种矿物质和维生素等营养物质。
1、豆豉中含有很高的豆激酶;
2、豆豉中含有多种营养素,可以改善胃肠道菌群,常吃豆豉还可帮助消化、预防疾病、延缓衰老、增强脑力、降低血压、消除疲劳、减轻病痛、预防癌症和提高肝脏解毒(包括酒精毒)功能;
豆豉的做法
1、淡豆豉葱白豆腐汤
功效:发汗解表,清热透疹,除烦宽中。葱白发汗解表,宣窍通阳。
材料:豆腐2~4块,淡豆豉15克,葱白15克。
做法:先将豆腐略煎,然后加入洗净的淡豆豉,加水约两碗,煎煮至大约一碗时再加入已切成段的葱白,稍作煎煮即可。
2、葱姜淡豆豉饮
功效:解表和中,主治风寒感冒初期的头痛、喷嚏、发冷、无汗者。
材料:葱白15克、葱须15克、淡豆豉10克、姜8克、黄酒30克
做法:将淡豆豉、生姜(切丝)加水毫升,加盖煎沸,加葱白、葱须盖严文火煮5分钟,再加黄酒烧开即可。
3、淡豆豉炖鸭肉
功效:本品具有补心宁神之功效,适于冠心病、心血亏虚、心悸及忧烦等症患者食用。
材料:鸭肉0克、大葱15克、姜10克、甜面酱25克、黄酒15克、淡豆豉25克
做法:
(1)将鸭肉去白筋洗净,放入锅内。
(2)加姜、葱、豆豉、酱油、甜面酱、黄酒,适量清水。
(3)用武火烧沸后转用文火炖熬至熟,捞出猪心。
(4)待鸭肉冷后切成薄片,即可食用。
豆豉的附方
1、治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心中懊憹
栀子十四个(擘),香豉四合(绵裹)。上二味,以水四升,先煎桅子,得二升半,纳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为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伤寒论》栀子豉汤)
2、治温毒发斑,大疫难救
黑膏生地黄半斤(切碎),好豉一升,猪脂二斤。合煎五六沸,令至三分减一,绞去滓,末雄黄、麝香如大豆者纳中,搅和,尽服之;毒从皮中出。(《补缺肘后方》)
3、治伤寒暴下及滞痢腹痛
豉一升,薤白一把(寸切)。上二物,以水三升,煮令薤熟,去滓,分为再服,不瘥复作。(《范汪方》豉薤汤)
4、治多年肺气喘急,呴嗽,晨夕不得眠
信砒一钱半(研飞如粉),豆豉(好者)一两半(水略润少时,以纸浥干,研成膏)。上用膏子和砒同杵极匀,丸如麻子大。每服十五丸,小儿量大小与之,并用极冷腊茶情临卧吞下,以知为度。(《本事方》紫金丹)
5、治断奶乳胀
豆豉半斤,水煎,服一小碗,余下洗乳房。(广西《中草药新医疗法处方集》)
6、治小儿丹毒破作疮,黄水出
焦炒豉,令烟绝为末,油调敷之。(姚和众)
7、治阴茎上疮痛烂
豉一分,蚯蚓湿泥二分,水研和涂上,干易,禁热食韭菜、蒜。(《药性论》)
豆豉的各家论述
1、《别录》;"主伤寒头痛寒热,瘴气恶毒,烦躁满闷,虚劳喘吸,两脚疼冷。"
2、《药性论》:"治时疾热病发汗;熬末,能止盗汗,除烦;生捣为丸服,治寒热风,胸中生疮;煮服,治血痢腹痛。"
3、《日华子本草》:"治中毒药,疟疾,骨蒸;并治犬咬。"
4、《珍珠囊》:"去心中懊憹,伤寒头痛,烦躁。"
5、《纲目》:"下气,调中。治伤寒温毒发癍,呕逆。"
6、《本经逢原》:"以水浸绞汁,治误食鸟兽肝中毒。"
7、《会约医镜》:"安胎孕。"
用药需谨慎,请遵医嘱!(源于网络)
温馨提示:
想要了解更多病症中医用药,病症小偏方吗?
想要了解更多中药知识和食用方法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