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以此文深切缅怀W老师逝世30周年
W是我小学二、三年时期的班主任老师,距今快近四十年了,印象还是非常的深刻。这是一位颇具悲情色彩的老师,教我时四十出头,单身一人,生活相当清苦。他是钱库J村人,年4月24日出生,父母都是老实本分的庄稼人,下面还有一弟一妹。母亲在他还小时便去世,靠着父亲又当爹来又当娘的含辛茹苦将三个男女拉扯长大。他从小喜爱读书,是一个聪明的少年,由于家庭贫困,学生生活特别困苦,平阳一中后期,因交不起学费,只好放弃学业,早早肄业。后在灵峰小学当了民办教师。29岁时与一位十七岁的姑娘结了婚。
当时民办教师的待遇很差,随着两个女儿的出世,凭着一个月上十块钱工资,家庭生活根本无法维持,W老师就趁着暑假携家带口到福建一带谋生讨生活。
在外打拼的日子也艰难,这是一门技术活,不是随随便便就能赚到钱的。没想到,没几年W的妻子在福建对来自平阳的一位单身男青年K产生了好感,不知不觉中两人竟暗中好上了。有一次,W的妻子对W说,“外面也不好过,我就先带着孩子们回家吧!你暂时就一个人在外面赚钱也行。”W也觉得有道理,于是给妻子及两个年幼的女儿买好了回家的车票,并亲自送她们到车站。那知他妻子,等W一离开车站,就没有上车,而是带着一双年幼的女儿跟事先约好的K一起转车到江西谋生过日子去了。大女儿少敏(化名),小女儿少雅(化名)从此就跟着她的母亲在外飘泊流浪。
身在福建讨生的W原以为妻子女儿早已到家了,打电报到老家,家人回信说没有回来。这个焦急担忧啊,真如烈火焚心,痛苦不已。他急忙忙四处去寻找,可是人海茫茫,该到哪里找呢?急火攻心一下子便病倒了,在外是无法呆下去了,便回到了老家。过了一段时间,有人来告诉他,在某地亲见过他妻女的身影,他便抱病立刻赶了过去,等他赶到时,又是人走房空了。这样一来,他的病就越发的沉了,只好一个人先回家看病。
W渐渐明白,贫贱夫妻百事哀,十年的婚姻终于走到了尽头。妻子变心走了,婚姻是无法继续的了。但自己的一双女儿,无论如何是要找回来的。男人,成也女人,败也女人,难道注定今生与幸福无缘吗?或许他也曾无数次幻想,只要妻子能回头,回来跟他好好过日子,他可以既往不咎。可是,忆妻妻不至,仰首望飞鸿。一次次的幻想和期待,换来一次次的失望和心寒。
再加上当时中央有一个政策规定,民办教师多久没有到岗,就当自动离职处理。他几乎错过了一个学期,这样一来,当民办教师的资格也被取消了。焦虑与懊恼,更是让他悲苦交集,饮恨吞声。那备受煎熬的日子,简直不是人过的,看柳柳不绿,看云云不白,心有无穷苦啊!
为了生活在陈定掌老师的介绍下,只经过稍稍调养,便打着精神来到了十二岱小学教书。
即便如此,每到放假,W老师就外出寻女,那些年,只有走在寻找女儿的路上,他才觉得自己尽到了父亲的责任。衣襟染霜华,青丝成白发。黯然回到学校的他,依然四处张望,期待着人从天上掉下。“不悔此生种深情,甘愿孤旅自飘零;长恨鸳侣唯梦里,宁负苍天不负卿!”
W老师于年秋天进十二岱小学教书,我刚好也在这个节点入校发蒙读书。
我上一年级时,最早教我们《音乐》课的是人高马大的雅店桥人陈德昆老师,至今还记得他教唱“哆、唻、咪、发、嗦、啦、西、兜”时的情形,每唱到“兜”时,我就感觉有点怪怪的好笑,忍不住笑出声来。要论起亲来,他还是我奶奶娘家的亲侄长孙呢。教唱完整的歌,始于W老师,也就是从一年(下)开始,记得他教过的经典儿歌有《上学歌》《长大当个好社员》《卖报歌》《小溪流水响叮咚》《小燕子》《少年先锋队队歌》《学习雷锋好榜样》等等。
二年下开始,W当我们班班主任兼教《语文》《思想品德》《音乐》等。他是我们小学低年段实力派的老师,懂乐理,擅二胡,会笛萧、风琴等,颇具才华。个子不高,戴着一副黑色宽边的近视眼镜,人很清瘦。对学生和蔼又有威严,上课认真而轻松。
他为了避免男同学与男同学,或女同学与女同学同桌说话太多,会影响课堂纪律,故意安排男女同学同桌。我的同桌女同学是外头处(厝)定琏的女儿林宝,她为人善良,经常在擦自己桌面的时候会顺手帮我擦,什么事情也都有点护着我,很有爱心。可惜,只跟她同桌一个学期就分开了。那时同学之间共用课桌容易生发“领土侵犯”时的纠纷,因此,同桌之间“三八”线就应运而生,但我们之间,这条线实际上只是形同虚设。可惜她二年读好后就缀学了。
二年印象还深的语文课文有《小马过河》《蜜蜂引路》《数星星的孩子》《农夫和蛇》《刘胡兰》《小蝌蚪找妈妈》《刻舟求剑》《狐狸和乌鸦》《森林爷爷》《彩霞姑娘》等等。
学了《数星星的孩子》,我们也曾在夏天的夜里,同几个小伙伴坐在地坦头,抬头去数过星星,但从没有耐心数完过。
《刘胡兰》故事还成了我们当年校园同学们跳橡皮筋的童谣。跳橡皮筋时,两人各持一端绷直橡皮筋,其他人在皮筋上踩跳出各种花样动作,包括点、绕、转、掏、压、钩、踩、踢等10余种动作。一边跳一边念:“刘胡兰,十五岁,参加革命游击队……”。
《小蝌蚪找妈妈》不仅让我们了解了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还在我们的心底播下了爱的种子,小孩子需要妈妈,需要亲情。
《狐狸和乌鸦》是个寓言故事,它告诉我们没心眼,就玩不过心机深的人;喜听好话,难免坏事;在困境中嘴巴甜一点,手脚勤一点,也能实现逆袭;会奉承,善花言巧语,对自己总没有坏处。
《森林爷爷》是童话故事,说的是森林爷爷和他的子孙同“风魔”“雨魔”“旱魔”斗争的故事。表明了森林对我们人类的巨大益处。
《彩霞姑娘》又是一个美丽动听的民间故事,说从前一位叫彩霞的姑娘,给一个又懒又恶的地主婆帮工,受尽折磨。“鸟会飞,鱼会游,彩霞姑娘要自由。花常开,水长流,彩霞姑娘要出头。”最后,在鱼、鸟和上天帮助之下飞天成仙。表现了人们(劳动人民)对幸福和自由的强烈向往。
读三年时,我们还是坐3号教室,也就是离教师集体办公室最近的教室。那时小伙伴们蹦蹦跳跳的玩耍情景依稀犹在眼前,特别是贤庆、成尔、加笔、可同等在教室里上蹿下跳被W老师用教鞭挥赶的场面,清晰得就像刚发生在昨天的事情一样。W老师讲课严谨,尤其对字、词、多音字及多音字的组词,讲得特别到位,那时三年的作文要求不高,只要能看图写一段话,叙述清楚简单的一件事就行。阅读理解只要能分清段落、层次,能概括出段落基本大意就行。
我至今清晰记得W老师第一次给我们讲写作文的情形。《语文》第五册《基础训练1》第五题习作,就是听老师对照挂图,讲《白头翁的故事》,听后再让学生(同学)复述。这也是我们小学第一次开始学写作文,是看图作文的开篇之作。遵循了作文教学“从说到写,从述到作”的原则。
他说白头翁跟喜鹊学造房子、跟黄莺学唱歌、跟大雁学飞行、跟老鹰学打猎总是有头无尾,(做事)怕吃苦,没耐心,三心二意,最终一事无成。这个寓言故事,告诉人们要吃苦耐劳,持之以恒,才能学有所成。我们在小学时听了这个故事,很受教育。
三年(上)《八角楼上》的灯在我们的心底就是神秘之灯,希望之灯。
学了《三味书屋》后不久,我看到班上的课桌,又新增了几张,不知哪几位同学新刻的“早”字。似乎也是“字横着,很像一个还没开放的花骨朵,又像一支小小的火把。”
《寒号鸟》想起课文里喜鹊的勤劳和寒号鸟的懒惰,尤其是寒号鸟冻死之前的话,“哆啰啰,哆啰啰,寒风冻死我,明天就垒窝!”成了我们日后冬天受冻时的一个永久性的口头禅。
《神笔马良》给我们童年带来无限的憧憬和遐想,也时时梦想自己能有这样的一支神笔,可以有底气任性。
三年(下)第一课《在艰苦的岁月里》,赤脚、破衣、挨饿,艰苦斗争环境中红军战士的坚定信念,豁达开朗光辉形象,通过老战士吹笛子,小战士偎依身边倾听的造型体现出来。给人一种悲凉之感,冷硬之感。
《猎人海力布》说猎人海力布因救龙女获得了一颗宝石,嘴里含此宝石后就能听懂各种动物飞鸟的说话,只是绝不能向他人透露信息。为了乡亲们的生命安全,最后他还是违规地向人们透露了山将崩塌,洪水要来的信息,致使自己变成了一块受人纪念的石头。
有一次,W老师在上课时在黑板上写了一句话,“我仿佛一只狗。”全班同学看了哄堂大笑。“你们都知道笑?这句话,就是下面一位同学在上交的‘造句’作业本上的原话。这‘仿佛’是什么意思,我难道没有讲过吗?讲过N遍了吧。上课一定要专心听!黄国涨,你说说,你这么造句的原因?”只见他脸刷地一下红到了脖子根,用手摸了摸自己的颈脖,原本就有点口吃的他,嘴里支吾着,更听不清他讲些什么了,同学们又是一阵哄堂大笑。这位同学曾种过地养过牛,现为私企工人,居我老家隔河对面。年春节前夕,笔者联系上他,邀请他来参加小学同学再聚首活动,他也千恩万谢的,不想几天过后又婉拒了。
3号教室还有一个给我印象特别深刻,就是冬天特别冷,寒风刺骨啊!因为那时学校条件不好,窗户都没窗棂没玻璃,就用尼龙薄膜用图钉钉上,风一吹两吹就把膜掀掉了,所以冬天坐教室里阴尸的冷,学习有时也没安心。似乎那几年的冬天也有意跟我们过不去一样,动不动就白霜满地,冰冻五个厚。
W老师做得还有四件事,我至今难忘,第一件是那时课程少,班会课什么的他都会给我们讲故事,那可是个物质、精神都十分贫乏的年代,听故事,是我们童年最难忘的精神内容,了不得的喜欢。记得其中他讲的一个关于地下党革命斗争的故事,一连竟讲了好几个星期,甚至连正常的语文课都挪用来讲了。这个故事的详细内容和标题我现在记不起来了,只记得主要人物的名字好像一个叫丁邢(音)、一个叫丁乾(音)。第二件是他在临近期末时,给我们出了一小本油印本《语文复习资料》,封面上还画着几朵线条小花和一只小蝴蝶。里面的内容有看拼音写汉字(词语)、组词或多音组词、阅读理解、作文等等。你知道吗?那个年代,农村小学什么复习资料都没有的。所以,我觉得特别宝贵,有点爱不释手。那本宝书资料费每人收5角,真的很值。第三件是有一次课堂上学生很闹,严重影响了正常课堂秩序及教学效率,他就干脆停止讲课,跟我们讲述自己当年艰难的求学经历给我们听,说自己当年吃不饱穿不暖,家距学校路远水长,每天上学都是天未光就得出发,赶到学校时正好上课,晚上归家月当灯,下雨天道路泥泞更是苦不堪言。但只要有书可读,这些都能克服,包括忍饥挨饿一点也情愿。他的理想生活,也就像毛主席常说的,“布衣暖,菜根香,读书滋味长。”,现在条件总比以前好多了吧。以此来劝勉大家珍惜当下美好时光,切莫轻易浪费光阴。第四件是有一次在谈到世上究竟存不存在鬼时,吴老师认为,鬼是不存在的,但有一种无形动物,是有的。他还列举了一个活生生的例子。说自己曾经有个比较熟悉的某户人家,有一天,发现明明放在屋里的东西,说没有就没有了。主家很生气,于是猛骂狠骂,还敲盆摔碗的。突然,“咕隆咚,咕隆咚”几声,东西又出现了,就好像有一个无形动物在逗他,你不骂,丢的东西就不还你,你狠狠地骂了,又敲又打的,它也害怕了,东西就给退回来了。不止一次,是好几次都这样。
W业余最大的爱好是音乐,一有空就拉二胡,吹口琴等等。似乎在用音乐的甘霖润泽着自己些微病痛的身躯和病痛的心灵,把人间的苦难踏在脚下。拭着听者心上的尘垢,然后给你和着淡淡哀愁的温柔。他还是学校文艺演出活动的伴奏主力手呢。
当时,班里最最顽皮的同学是成尔同学,吴老也常戏称他为“老灵”,意思是很老皮,淘气,又机灵,有小聪明。他出了名的顽皮,后来的素芬老师也是有领教过的。
我还注意到一个细节,每到快要期末考时,W老师都会利用课余时间,忙着书写预备用于成绩单上的每位学生的综合表现评点鉴定,诸如“该生学习认真,能热爱集体,团结同学“等等。
每到期末发“成绩单”时,我也总有盼望,巴不得自己也能拿奖,没有“三好学生”,就是“积极分子”也好。次次想拿奖,次次均没份。尽管成绩平平,向上的心,希望得到肯定、关爱的心还是有的。
等我上初中后,W老师留给我的印象,更多的是落寞的样子,郁郁寡欢,他也只有在“桥头幢”国柱小店走一走,坐一坐,路上碰到我等,最多也只是点一下头,光一下眼就走过了。当然,我也没嘴巴不叫人的,这是性格使然,不代表不敬重他,不 这个时候,W老师也知道自己身子恐怕已经病入膏肓了,十分支持不住了,也想回老家去。女儿听说要搬回去,甚是失落和伤心,因为心里明白,回去就更没经济收入了,一家人怎么过活呀!
年底,学校刚一放寒假,便动身回家。那天,作为同事的我哥也有去学校送他们,帮他们搬家当,一只船装着一点家什,父女三人黯然地从学校后面坐船离开。贫病交加,濒临绝境,让他有些自卑,连从校门前出发的勇气也没有了。一生的积蓄(包括两个女儿辛苦编鞭炮赚来的钱),加上学校发的一点安家费也才两千元左右,还带着一身的病痛回家。处境之凄凉,犹如黄芦苦竹。
少雅(化名)千念万念,一直记挂着十二岱人的好,说在十二岱时,有好多人给她家送过吃食,有送糯米的,有送粉干的等等。
刚到老家,老家也没有房子,临临时盖了个小平房,要抢在农历过年前建好,真是“屋漏偏逢连夜雨,船迟又遇打头风”,那几天还天天下雨。房族里的人都过来帮忙,大家都想着法子,让W家尽量少花钱。W的弟弟又不在家,堂伯父过来帮忙,还帮着去钱库买梁木等,堂伯父已经年逾古稀了,W觉得很过意不去,怎奈自己身子不好也实在没有办法。说是房子,实际上也就二十来平方米,蛮话人也叫“横偏子”,总共花了一千多元。
搬回家后,少雅(化名)从仙居中学转学到了前吴中学读初一下,每次放学回来,她第一件事就是马上找爸,看到了心里就踏实,没看到心里就感到不安,有不祥的预感。才半年,W病竟上不来气,咳嗽得直不起腰了,医院的医生说,情况不太好,也就这几天了。当时家里总共才元钱,在医院住了七天花了一千多块钱,W老师知道自己将要离世,就坚持要回家了。医院回来的当夜,他是睡不着觉了,老是在叫唤,女儿们没合眼陪了一宿。第二天早上,说话也开始不清了,弥留之际,他跟堂伯母和两个女儿嘱咐说:“少雅(化名),等你姐结婚了,你就上她家去吧。读书可能也没法再上了。……我走后也不用太花钱,就放在船里划划就行了。”W老师走了,时间定格在年9月18日。他一生受尽各样的苦,跌倒了没人扶,就自己爬起来;哭了没人疼,就自己擦眼泪;痛了没人慰,就自己坚强;累了没人陪,就自己阳光。对他来说,吃点苦不怕,平生愿:不求财,不求位,只求一家人能够平平安安,自己身体健康,可以好好教书。谁承望这也成了一种奢望,一个遗憾。
W老师!您走了三十年了,但您依旧活在我的心中,我似乎有些懂您,只不知这算不算“白雪阳春虽寡和,高山流水有知音。”?
(作者:黄建文,灵溪一私企职业经理人)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文章已于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