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耐药性是困扰医学界的一大难题,耐药细菌产生的速度远远快于人类新药的开发速度。在抗菌新药不断涌现的今天,感染性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仍居高不下。
为规范抗生素临床应用,使检验科微生物培养和药敏实验在疾病诊治中更好地发挥作用,医院特邀医院检验科魏殿军主任来我院授课“微生物报告单的解读及与临床有效沟通”。
结合实际,医院有关细菌培养及药敏实验中尚存在以下问题:
一、部分标本不合格
例如:A、某些痰标本实为唾液。留取痰标本时,应先漱口,取深咳出的痰液送检。唾液标本培养毫无意义或出现假阴性结果。
B、分泌物标本取材时清洁不彻底,污染严重,培养出现假阳性。无论假阳性、假阴性都可能造成病人漏诊或误诊。
二、培养申请单内容不全面
培养申请单是临床与检验间“无言”的沟通。尤其对病人疾病的诊断及培养的目的。如申请单中填加这些内容可更明确培养及药敏实验的目的性,更精准地得到培养及药敏结果使培养更有意义,为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依据。
三、临床与检验沟通不够或不及时
目前在细菌培养和药敏实验中,临床与检验的沟通仅限于临床对检验报告的解读,很少有医生在细菌培养前与检验科进行沟通,医生拿到报告后,解读报告时如出现与临床不符也很少与检验联系,而仅留下一个“检验不准确”的印象。检验科也未及时收集临床反馈信息,出现“怀疑”结果首先想到的是标本问题。临床与检验之间的出现“误会,严重影响报告的准确解读。
提高细菌培养及药敏报告的精准性,需要检验和临床的密切配合,把好实验前质量控制这一关,医院抗生素的合理应用,使微生物检测水平得到不断提高。检验科将竭诚为临床科室提供优质服务,让我们从点滴做起,共同为抗生素合理使用作出积极贡献!
了解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