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医院怎么样 https://myyk.familydoctor.com.cn/2831/detail/
上周说到王维的“近乡情怯”,有朋友想让我聊聊它的出处。
这个词出自唐代的一首五言绝句《渡汉江》,今天我们就来读一读这首诗。
渡汉江
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
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
不敢问来人
咱们先说说题目《渡汉江》。
从字面上可以看出这是作者在渡过汉江时所写下的诗篇。
汉江在哪里?
我们从地图上看,可以看到它在秦岭的南麓。
在中国的地图上,有一条线,就是秦岭—淮河线,这是区分北方和南方气候的地理分界线。
所以在秦岭南麓的汉江常年水量充沛,是长江最大的一条支流,历史上一直就是重要的航道。
诗人从南方逃回家乡,途径汉江,有感而发。
诗人被贬到了泷(shuāng)州,也就是现在的广东省罗定市。
罗定位于岭南。
我们应该都听过苏轼的“不辞常作岭南人”。
“岭南”就是南方五座山以南的地方,又被称为“岭外”。
借这个机会,我要隆重推出一下岭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醒狮
(虽然跟本文没什么关系)
别看现在的岭南地区经济发达,传统文化鼎盛,去岭南还是不少人的美食寻味之旅。但在唐代,那可不是一个人人都想去的好地方。
在地理位置上,岭南地区远离当时的京城,地处偏远。在交通出行非常不便的古代,发配去此地一路翻山渡河,一定非常艰辛;
在气候上,岭南地区潮湿闷热,和中原的气候大有不同,还有着我们之前讲过的瘴雾,很多人到了这里水土不服,甚至是丧命;
在文化习俗上,岭南当时被称为蛮荒之地,远离政治和文化中心,被贬到此处的人会发现和当地人沟通有障碍,认知有差异,习惯全不同,一个人孤苦伶仃远离家人朋友,内心十分愁苦。
所以“岭南”在中国历史上是著名的贬谪和流放之地。
当时由于通讯不便,到了岭南地区后,和家人保持通信也并不是一件易事。
所以诗人开篇即说“岭外音书断”:我人在岭南,和家人断了音信。
音书:音讯,书信。
诗人和家人失去联系有多久了呢?
——“经冬复历春”,经过了冬天,又经过了春天,大概有半年了。
半年可能会发生很多很多的事情,所以当诗人渡过汉江,离家越来越近的时候,他“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他离家越近就越害怕,不敢跟家乡来的人询问家里的事情。
“怯”是一种担忧、害怕、紧张,也是一种思念、急切和期盼,期待着能和日思夜想的家人团聚,同时也担心半年中家里发生了变故,一切的希望都被现实打碎,所以明明可以先问问消息,但却依旧不敢上前。
优秀的诗篇并不一定有着最华丽的辞藻,但一定有着最真挚动人的情感,在千年以后依旧能引起情感的共鸣。
今天这首诗的作者目前尚有争议,有说是李频,也有说是宋之问。
两人中诗人宋之问的一生很有意思,今天特地想跟大家来讲讲。
能在寥寥数语间将游子矛盾的心理刻画得淋漓尽致,这位诗人一定是一位难得的才子。
没错!
宋之问绝对可以称得上当时最有才华的诗人之一,19岁就中了进士,少年得志。
一首《龙门应制》,更让武则天把已经赏赐出去的锦袍抢回来赏给了他,这就是“龙门夺袍”的故事。(后人还用“夺锦之才”来称赞某人文采出众,诗句中的“夺锦袍”、“夺袍”,都来自此处。)
但宋之问的人品实在是一言难尽!
这绝对是一位为了上位抛弃底线,不断给自己加戏的主……
宋之问踏上仕途之时,正是武则天执掌朝政。
武后钟爱锦绣文章,所以宋之问投其所好,写下了多篇歌功颂德的谄媚诗赋,从而顺利得到了武后的赏识,得以擢拔,走上了升官的快车道。
用才能来溜须拍马,确实是少了些文人气节,但也算是能理解。
但是在尝到甜头之后,“伟仪貌,雄于辩”的宋之问野心进一步膨胀,开始给女皇写情诗表明心迹。
一说是自荐枕席,甘愿为女皇面首;另一说是想讨更高的官位,但无论哪一种都确实让人感到极度不适。
不过终究再爱惜他才华的女皇也没有答应。
向女皇自荐上位已是不成,宋之问想到了当时宠冠一时的张易之、张昌宗两兄弟。
他积极加入张氏兄弟的玩乐小圈子,不仅为张氏兄弟写些靡丽称赞之辞,更为张氏兄弟捉刀代笔,甚至是帮忙提夜壶,只为再在荣华富贵上更上一层楼。
实在是斯文扫地!!!
如果上面的这些是指向宋之问此人私德有亏,寡廉鲜耻,那下面的这两件事更见此人卑劣无耻,龌龊肮脏。
上面我们在介绍《渡汉江》时说过,诗人是从岭南逃回了家乡。
事实上,
宋之问渡过汉江后逃回了当时的都城洛阳。
到了洛阳之后,他的好友张仲之悄悄将他藏在了家里。
当时,未经朝廷许可,贬谪的官员私自回京是大罪,隐匿罪犯也是冒了巨大的风险,可见张仲之和宋之问的交情之深。
但在张仲之家中,宋之问听到了张仲之与人密谋要杀掉武三思的事,赶紧着自家的侄儿去告密。
最终,张仲之一家被灭门,而宋之问私自回京的事不但没有被追究,反倒还升了官,实实在在的“恩将仇报,卖友求荣”。
另一件事就是宋之问的“因诗杀亲”。
宋之问有个外甥叫刘希夷,也是一位小有名气的诗人。
刘希夷做了一首《代悲白头翁》,甚妙!
其中有一联“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宋之问尤其喜欢。
宋因为知道刘的这首诗新作成,还没有几个人知道,所以就和外甥商量说,能不能把这诗让给他。
刘一开始答应了,但后来又反悔了。
宋气愤不已,让家奴用装满土的袋子活活把外甥给活活压死了。
这件事虽然没有记录在正史中,可靠性存疑。
但《全唐诗》中同时收录了宋之问的《有所思》和刘希夷的《代悲白头翁》,两诗只有些许字词上的不同。
宋之问是否抄袭?是否害命?
只能靠大家自己来感受吧。
抛弃了人格,遗弃了道德,丢弃了品行,用蝇营狗苟换来利禄的宋之问最后又如何呢?天道好轮回,怎么来的终究还是怎么走了。武三思在位时,宋之问顺势抱上了太平公主的大腿。中宗继位后,中宗的妻子韦后和女儿安乐公主变得炙手可热起来,宋之问又转投了安乐公主门下。这一小人做派着实惹恼了太平公主。于是太平公主在中宗面前将宋之问做主考官时收受考生贿赂一事抖落了出来。
唐中宗将宋之问发配到了越州。
再后来,太平公主与李隆基发动政变,拥立唐睿宗登基,再传位于唐玄宗李隆基。因宋之问此前诸多为人不齿的行径,玄宗将其流放到钦州、桂州,最后赐死在桂州。
客死异乡END
多年以后,每段故事,从来结尾都相似
宋之问的故事讲完了。
当人品、才华、金钱、权势不能全时,你将如何选择呢?
小库就是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