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上海市区最常见的鸟,白头鹎可是当仁不让的冠军。
连我们最熟悉的麻雀们也得屈居其后。
在上海的一年四季,人们最常听到的鸟鸣声来自于白头鹎,它们其实是我们的城市生活中最为亲切的小鸟。
白头鹎的学名和英文名分别是Pycnonotussinensis和Chinesebulbul,英文名就是中国鹎,因为它主要就分布在我国东部地区。
在上海,我们看到的是分布最广的白头鹎指名亚种(P.s.sinensis),另外两个亚种则是分布于宝岛台湾的台湾亚种(P.s.formosae)和两广一带的海南亚种(P.s.hainanus)。
白头鹎性格活泼,喜爱鸣叫,每天清晨那些唤醒你的清亮鸟叫声多半正来自于它们。
跟麻雀相比,白头鹎的体型要大一些,整体上背部的羽毛呈现暗暗的灰绿色,翅膀和尾羽则呈现黄绿色,而肚子下则是浅浅的白色,它的另一个英文名Light-ventedBulbul表明了这个含义。
不过它们最显著的特征还是脑袋上顶的那个“白头”,所以平常人们更习惯称呼它们为白头翁。也许为了区分真名就是白头翁的那种毛茛科植物,我们还是称呼它们为白头鹎比较好。
鹎,代表了白头鹎的属性,英文叫做Bulbul,来自于雀形目的鹎科(Pycnonotidae)。
白头鹎的白头虽然著名,并非全部都是白的。仔细看看,白头鹎的额头上其实是油亮的黑色羽毛,有时候竖起来还是相当精神的。在黑头的耳羽后部还有一个或大或小的白斑,这一点缀使白头鹎显得更加俏皮可爱。
白头鹎的这个“白头”是和年龄有关的,刚长成的小鸟其实脑袋都是灰褐色的,随着成长,枕部的这些白色羽毛才显现出来,而且越老白得越显著。
头顶灰灰的未成年小白头鹎
之前已经说到,白头鹎在城市里比麻雀还多,这是为什么呢?
这跟它们喜欢吃的东西有关。
别看小麻雀经常在地上捡拾人们留下的食物残渣,白头鹎吃的更杂。人类丢弃的食物当然是来者不拒,除此之外,城市里的各种果树更是它们的最爱。而小麻雀们似乎对水果的兴趣有限,它们更爱吃谷物,这在城市可没有那么多。
香樟树上的白头鹎
什么?你没觉得城市里有很多果树。
那是以人类对待水果的眼光而已,在鸟的世界里,能吃的果实可多了。我们的城市里栽种的最多的树莫过于香樟、女贞等常绿树种,它们会结出一串串黑色的小果实。
这些小果子平常觉得不起眼,却也是富含水分的小浆果,是许多鸟儿的最爱。
当然,我们的城市里还有各种樱树、柿树、杨梅、海棠这种果实更好吃的树木,在合适的季节,聪明的白头鹎们怎么会错过呢?
挂在树上色彩鲜艳的果实,总会引来白头鹎们在枝丫上的驻足。评估过没有危险后,只要有起头啄果子的,后面跟进的就会接踵而至啦。
从不挑食是它们在上海这样的城市环境大获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
不过,千万不要以为白头鹎是素食爱好者,富含蛋白质的虫虫美餐,它们当然也会好好享受。活泼好动的它们抓只豆娘、蚱蜢什么的,完全不在话下。
在繁殖期,鸟儿的食谱中,虫子的比例要更高,因为嗷嗷待哺的小鸟正是需要能量的时候。没办法,可怜天下父母心,一窝窝小鸟都急着茁壮成长呢。
捕捉豆娘的白头鹎
每年春末是白头鹎的繁殖季节,白头鹎精心编制的窝,正隐藏在城市绿地中孕育着新的生命。
鸟窝的形状像一个小碗,盛着鸟儿们对未来的期望。鸟窝是小鸟孵化和成长的家,不过很快,半个多月后小鸟们就到了离家的时间。
这时,白头鹎爸爸妈妈会鼓励小家伙们自己多扇翅膀,努力学习飞行。每年的四五月,总会有善良的人们在路边发现这样的小家伙,误以为它们迷失,而将可怜的小鸟带回了人类的家。
刚出窝的小白头鹎
可是,人类很难代替父母对小鸟的照顾。
其实在我们带走幼鸟的时候,鸟爸爸鸟妈妈往往就在附近观望,小鸟们只是在学习飞行而已。如果以后你遇到这样的情况,尽量不要打扰这些呆萌的小家伙哦~
但如果幼鸟已经乱跳到路中间,一时半会儿回不去,我们可以及时把它放回安全的树杈高处,鸟儿的父母大多会来认领。毕竟这个世界,即使是城市环境,对于小鸟来说,也是充满着捕食者的危险世界。
正在学飞行的小白头鹎
总而言之,白头鹎还是一个成功的城市生存者。
近年来的科学研究发现,原先分布于我国华东、华南地区的它们,由于热岛效应,随着不断变暖的气候,扩散至北方和西部地区。
现在,甚至在寒冷的东北和青海都已经有了它们的身影。
城市中白头鹎
在我国的台湾地区,白头鹎也越来越多地越过中央山脉,从台湾的西部来到东部地区,影响了原有的台湾鹎(Pycnonotustaivanus)的生存。
嘴侧有红点,头顶一片黑,是台湾鹎区别于白头鹎的特征。因为这两个兄弟具有相似的习性和栖息环境,会有激烈的生存竞争,而且还会发生杂交现象,所以就会造成稀有的台湾鹎的种群退化。
台湾鹎,注意黑头和嘴边的红点
白头鹎与台湾鹎的杂交个体,兼具二者的特征
当然话说回来,虽然白头鹎很强势,但相对于人类来说,它们仍然需要我们更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