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治疗白癜风医院 http://m.39.net/pf/a_4329398.html遗墨淋漓尚如故父亲及其书法贺方平每当我读到父亲主题的好文或话及父亲时,父亲生前的音容笑貌便自然地浮现于眼前,是那样地清晰难忘,触动着内心深处地情感,越发怀念富有学养、谦恭儒雅的父亲,怀念他曾给予我的谆谆教诲,怀念他曾为我们撑起一片天的那个家!我不能不提笔记录那些久远但并不如烟的往事,以此纪念我心中那个平凡而杰出的父亲。中年和晚年时期的父亲一父亲的简要经历父亲贺孝则,原名贺启思,万县人,生于年卒于年,享年69岁。父亲年中学毕业后在万县的钱庄从学徒做起、直到营业员和经理。30年代曾先后担任过万县市钱业公会常务委员、万县市教育委员会委员、万县市军运代办所所长、万县市第一区陈家镇代理镇长等职。40年代先后担任过资中沱江糖业公司经理、资中糖业公会常务委员、泸县川盐银行分行经理、泸县钱业公会常务委员、重庆川盐银行总行业务委员兼机要股主任等职。年调任自贡川盐银行分行经理、先后任自贡市钱业公会常务委员、自贡市永丰公司经理、自贡市运盐商业同业公会主任委员、自贡市工商联筹备委员会常务委员兼秘书、自贡市城乡联络委员会委员兼秘书、自贡市协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年父亲以校董代表身份出任蜀光中小学经费管理委员付主任委员、年至年自贡市市人民代表、至年自贡市工商联执行委员兼秘书长等等。从父亲的主要履历可以看出父亲是一位德才兼备的工商业代理人和工商业者,长期积极投身于公益事业。职外的父亲喜爱文学、音乐和历史,特别擅长书法和治印,在30年代的万县和50、60年代的自贡父亲的书法已远近闻名。年10.1父亲以川南地区唯一一名“全国私营工商业模范代表”的身份晋京观礼,风光于一时。然而继后的父亲却遭遇多次政治磨难,再无出头之日。特别是年9月被宣布为“右派分子”,从年5月起降职降薪三级,成为自贡市工商联办事员直至年6月逝世。年10月23日中共自贡市市委统战部宣布摘掉父亲“右派分子”帽子,年复查对右派问题仍留着犯错的尾巴。直到年7月19日中共自贡市市委统战部才再次对父亲的“右派分子”问题进行复查,最终为父亲恢复名誉,承认错划予以改正。随后向家属补发了差额抚恤费,对无工作的母亲每月补贴一点极微薄的生活费,同时函告亲属所在单位消除影响。沉重的“右派分子”这顶帽子压在生前死后的父亲身上长达27年!父亲生前饱受折磨、贫病交加,父亲死后“右派分子”的歧视依旧阴魂不散,并由此影响到第二代甚至第三代。二父亲书写的招牌50、60年代自贡自流井主要街道上许多商店的招牌多出自父亲之手,如正街自贡最大的“文化用品商店”、名噪一时的“自贡化工城餐厅”、“自井区邮电局”、“自流井医药商店”、“自贡市百货公司”、缪沟井的“中国医药公司”、“中国保险公司”、大安区的“中国人民银行”等等,不胜枚举。贡井的街上也有父亲书写的招牌,但当时的贡井于我而言既遥远又陌生,故未能留下任何记忆。那时书写招牌,字尺寸大小完全根据店面的实际需要,没有缩放,每字尺寸通常在50至80cm见方。也有1米见方左右的,如缪沟井的“中国医药公司”和大安的“中国人民银行”。缪沟井的“中国医药公司”这处招牌存世的时间相对较长,一直保留到90年代末该大楼拆除。在医药公司大楼拆除前我拍下了这张照片,留下这幅堪称父亲招牌经典之作的影像资料。父亲60年代书写的招牌家里的大圆桌是父亲书写招牌和条幅的地方,父亲书写的时候我们兄妹也经常协助父亲将块状的土红(一种主要成分为三氧化二铁的天然氧化铁红颜料)砸碎兑水,准备纸张、竹绒(竹制品加工过程中刮下的绒状竹屑,曾用于沙发的填充物)和墨水什么的,然后在旁观看。有时上门请父亲写招牌的人也在旁观看,待写好后取走。能够写好尺寸如此巨大的字无疑是对书写者书法功力的最好检验,父亲书写招牌的过程展示出他深厚的书法功底。写招牌的场面十分精彩,事先在圆桌上垫上几层报纸最后铺上一种浅黄色、幅面特别大的招牌专用纸,四角压好或者在旁观看的人用手协助固定纸张。纸铺好后父亲直接用手抓住浸满土红汁的竹绒同时调整好竹绒的形状,快速地在偌大的纸面上将其字一气呵成的写成,张张如此。父亲手中的竹绒就是他得心应手的如椽之笔,起提收放、快慢自如、巧妙无比,只见一个个端庄大气、充满韵味的大字展现在我们眼前。那个场面所散发出的艺术感染力特别强,这时的父亲神采奕奕,完全沉浸在自己的创作中。每字写毕父亲会审视一番,如有不满意的字会重写一遍。写好的字稍晾后再抬至地面晾干,晾干后的字又一张张重新抬回桌面,这时父亲用毛笔、墨汁对字体的笔划进行勾边,即对整字做最后的界定和美化,墨迹晾干后整幅招牌也就宣告完成了。那个时期做招牌的方法是直接将写好的原稿纸贴于墙上随即将字形錾出,最后做成平面的或凹凸的招牌。故招牌的手稿是无法保留的。父亲除了书写无数招牌而外,还为许多商店书写过无数的毛泽东诗词,写好后也不装裱直接贴于那些商店、饮食店的墙上,糊壁于一时。父亲替人书写的纸张、墨水、土红和竹绒等消耗的材料由用户提供而外,父亲的所有劳动都是免费的、义务的。在那个充满“火药味”的年代有偿二字是谁也不敢跨越的雷区。50年代后期和60年代父亲已经是“右派分子”身份了,但是上门请父亲写招牌的单位和个人仍然不少,甚至不回避、不忌讳?因此这个时期反倒成为父亲书写招牌最活跃、最集中的时期,真是匪夷所思。三父亲的墨迹父亲的书法是颜字根基,真草篆隶都写得好,父亲熟悉历代名家的书法并广为临摹,有极高的书法造诣。父亲尤为钟爱颜真卿《郭家庙碑》一帖,据父亲说此帖是珍本,特别珍贵。我印象中此帖是折叠拓本,是木质的封面和封底,黑底白字,质地极好、清晰传神。另外给我留有印象的字帖还有:颜真卿《麻姑仙坛记》、《泰山金刚经》、《礼器碑》、王右军《十七帖》、孙过庭《书谱》、怀素《自叙帖》、邓石如篆隶多册、翁同龢字帖多册。黄庭坚、苏轼、米芾、文征明、赵孟頫等众多名家字帖都有,好些字帖我已经印象模糊了。所有这些字帖都是线装本,开本大小及装帧风格各异,整齐的放在书柜里。除此而外,父亲还收藏有一些名家字画,如赵熙的对联、何绍基、谢无量、刘孟伉等的条幅。听父亲多次讲过刘孟伉(曾任四川省文史馆馆长)先生,刘先生与父亲熟识,30年代在万县时两人有过密切交往。书柜里还有一些父亲的其他书籍,我印象中有十多册当年商务印书馆王云五主编的万有文库和上海三联书店发行的一本上千余页的《新名词辞典》,这本《新名词辞典》内容极其丰富,图文并茂,我特别喜欢,并从中获得了许多认知和启发。当时这本书已经很破旧了,封面和封底都在脱落了,再后来所有这些书籍都失散了,特别可惜。父临颜真卿《郭家庙碑》节选父临颜真卿《麻姑仙坛记》节选父临《泰山金刚经》节选父临《礼器碑》节选父临王佑军《十七帖》节选父临孙过庭《书谱》节选父临怀素《自叙帖》节选父临《书法备忘》节选父小楷两幅四父亲的治印父亲治印的水准也很高,当时家里留下的一些印章应当是父亲中年时期的作品,这些印章的材质也极好如寿山石之类。父亲自治的一方闲章“家在千斤石畔”就是一块很大的寿山石,可惜我没能留下该枚印章的印谱,只留有印章外形的依稀记忆。千斤石是一块江中的巨大岩石,位置靠近万县长江南岸。父亲的老家就在距千斤石不远的陈家镇。其石在未修建三峡大坝前还能看到,我多次乘船经万县时见过,现已淹没。年我高小毕业,被分配到远在太原井的自贡高压阀门厂职业中学读书,学校要求每个学生须准备一枚私章,当我告诉父母时,父亲立即对我说:“我马上就给你刻一枚”,于是找出他本人的一方印章,立即在天井里的石缸上将原印印面磨平,随即用毛笔在印面上写上“贺方平印”的反向字,父亲当时已多年没治印了,残存的刻刀也不合用,于是父亲找了一把家用的小剪刀,左手执住印胚右手用剪刀尖雕刻,即刻便为我刻下一枚阴文的印章,从下面照片中可以清楚地看出“贺孝则印”和“贺方平印”两枚阴文印章的风格同出一辙。60年前父亲为我治印的这一幕仿佛就在昨天,这枚材质极好美观大方的印章我一直使用至今,于我珍贵无比。尚存的父亲自治印及印谱五家具—具象的回忆父亲与书法相伴一生从未分离。自我有记忆起,就留下了父亲端坐于写字台前秉笔而书的情景,经年累月重复演绎直至父亲离世,画面感极强,刻写在我的记忆里。父亲的写字台是一个姜黄色的标准两头沉,楠木质地,做工极佳,富有厚重感。写字台前缘左侧放着一个瓷质大笔筒,笔筒直径约14厘米,高约16厘米,通身黄釉色,图案是凸起的浮雕,画面是一株褐色的树干和树枝,简洁大方,笔筒内插满了大小和长短不一的各种毛笔。右侧是一方巨大而厚重的砚台。砚台长约26厘米宽20厘米厚约5厘米,砚台通身墨色造型独特、质地细润,是一件精致的工艺品,父亲非常喜欢。与写字台配套的家具有书柜、五斗橱和一个棕绳绷子床以及两把带茶几的木椅和一只简单的衣架。全套家具均为姜黄色,西式风格、美观大方,是父亲年从重庆来自贡后添置的。当年父母以为父亲调任自贡只是一时,以后还会回重庆,然而世事难料,父母来自贡后就再也无法离开了,自贡终成为全家固定的居住地。父母一面陆续将留在万县老家的几个哥姐接到自贡,一面委托重庆的两位姨妈和在重庆的大哥处理留在重庆枣子南桠家里的所有家具和什物。60年代末我到重庆两位姨妈家中看到了一些家具的门后写有“贺”字,记录了这段历史的变迁。家具是温馨的家最具象的表现,甚至是体现一个家庭底蕴的风景线。这套家具见证着历史风雨的冲刷和家道的兴衰,在后来多次水灾的浸泡和损坏中,渐渐破旧色泽黯淡但依旧挺立如故,继续庇护着父母和我们安身立命。那台精致的五斗橱主要盛放我们全家的大部分衣服,现在想来真是不可思议!然而在物资匮乏的年代平民百姓能有几套衣服?!五斗橱最上端的抽屉里放着家里的重要物件,比如票证和父亲的一些文件,父亲的印章。此外还有一些古墨、治印的刻刀、印床之类。小时候我喜欢整理抽屉,这个抽屉的物品我留下极深的印象和回味无穷的想象。然而所有这一切,无论是字帖、字画、印章、砚台和笔筒都在“文革”中被抄家而散失殆尽!“文革”后期街道让母亲列出归还清单上报,但形同虚设、渺无下文。六人祸和水灾那些年父亲戴着沉重的“右派分子”帽子,最初被监督劳动改造,被责令喂猪、放羊和养兔。我经常陪同父亲去市郊打猪草、打兔草,在毛家坝桂花湾捞水葫芦、浮漂;在市委山上勒构树叶;在龙凤山牧羊……经常是父亲挑着一担箩筐,手里拿着一把长柄网兜,我则背着一个背篼手拿割草的镰刀,父子俩常常是收获无几,弄得饲养的猪、羊、兔们吃不饱长不好,甚至死猪死兔。特别是那品种叫安哥拉的兔子体型特别大,体重可达10多斤,蹿来蹿去的还咬人,很吓人。显然,父亲的劳动改造效果是不及格的,只能接受来自领导和群众尖锐地批判和厉声地呵斥,接着自己再用“更深刻”的语言作践自己,写上雷打不动的书面检查。用最工整的笔迹落上:“右派分子贺孝则”的署名。我曾对着父亲留底的那尺余高的“书面检查”怒不可遏,冲动地将其撕得粉碎,但依旧无可奈何……当年的自贡川盐银行位于八店街,后来这一建筑曾一度归自贡市保险公司和自贡市政协使用,自贡市政协使用的时间最长,在当时的自贡已是很高级的建筑了。这所建筑正是父亲年来自贡后在原有建筑的基础上改建的。历史捉弄人,想不到父亲在自己主导修建的这所建筑里竟先后扮演过银行经理、烧开水和冲茶的跑堂、食堂的炊事员、编草帽的工匠和图书管理员等多重角色,甚至父亲人生的最后的时光也是在这所建筑里度过的。父亲除了承受来自精神层面的莫大压力外他还患有高血压、冠心病和严重的痔疮,长年饱受到病痛的折磨,贫病交加。在入不敷出和捉襟见肘的生活压力下,彰显了母亲非凡的勇气和毅力,母亲替重庆的两个哥哥带小孩既能分担哥哥们的困难又能补贴一下家用。母亲后来还替别人家带小孩,最多的时候竟同时带三个小孩,甚至还替别人洗衣服,都为增补一点点家用。父母艰难地支撑着这个家庭和自己的生存,背负着一波接一波变幻莫测的政治风云,渐渐老去。家里除惨遭人祸还遭遇过多次无情的水灾。年到年我们家住自流井三圣桥,这是自流井最低洼的地方,那些年釜溪河经常涨水,河水从巨大的三圣桥下水道倒灌到低洼的三圣桥街面上,通常几年一遇,不是盐业博物馆门前的石狮子“洗脚”了,就是水漫狮胸了,甚至船都划到街上了。三圣桥街面的大部分房屋低于路面,最大洪水时被淹近3米,往往被困一天一夜。洪水退去时家家户户必须倾巢出动趁退水清除墙上和地面的淤泥,异常辛苦和疲劳。与邻居相邻的厨房共壁是竹编泥糊的,经水一泡下部完全脱落,可以彼此相望。厨房的墙脚被洪水掏空,地面成为斜坡。望着被洪水毁坏的破烂不堪的房屋真是惨不忍睹。其间的艰难和苦楚只有自己去吞咽。后来年三圣桥那场大水导致我患破伤风,命悬一线的我从死亡的边缘重获新生,此是后话。七抄家在年“文革”初期“红卫兵”“破四旧”以摧枯拉朽之势横扫一切。房东刘选皋先生是一介书生藏书极为丰富,拥有商务印书馆王云五主编“万有文库”全套和许多珍贵的大部头书,刘先生当时是四川省文史馆的特聘研究员,是刘华(五卅运动领导人之一)烈士的叔叔,不过刘先生也难以幸免成为“内控右派”。当年国内文史界的一些名人如邓拓等都曾造访过刘先生和他的书楼,刘先生为自己的这座书楼取名“愚不可及斋”。正是因为“愚不可及斋”的知名度使刘先生的书楼成为“红卫兵”首当其冲的摧毁目标。到刘家必经我家客厅(也是与房东共用的过厅),带领抄家的“红卫兵”头目经过过厅时看见了我妹妹(因其姐与我妹妹是同学故认识)立即说道:“这家人也有问题,恐怕也有四旧的东西”,说罢该头目带人冲到楼上房间检查,自然发现诸多“铁证”,然后下楼丢下话头:“你们家是有四旧问题的”随后扬长而去。我母亲和妹妹随后上楼发现地板上扔有一些被撕碎、揉皱的照片,其中两张是父亲年“10.1”进京观礼在怀仁堂和颐和园的合影,与这两张照片放在一起的还有记录当时父亲在京津活动的另外一些文件、如当年毛泽东赠送每位代表的一张毛本人的照片,毛的请柬等等,显然怒撕照片是刺激了这位“红二代”敏感变态的神经的结果。被撕碎的照片我后来将其拼合,至今保留着。几天后,当时自贡一中“十一八”“红卫兵”前来抄家,很显然是根据前述那位头目的“情报”有备而来,凡是被“红卫兵”认定为“四旧”的东西当即被洗劫一空,我父亲的一块瑞士怀表放在写字台抽屉里也被“红卫兵”无耻地盗去。部分家具和楼上的房间被贴上封条,过了几天“十一八”“红卫兵”又专程前来将贴上封条的家具当街进行贱卖,完全是公然的抢劫!楼上的房间被封当晚我妹妹无法上楼睡觉,抄家时惊恐万状的父母被“红卫兵”带至邻居家隔离,直至抢劫结束才获准回家。楼上所有的生活用品、物品一下子被冻结,日常生活被彻底的打乱难以为继,不知道父母和妹妹三人是如何度过那段特别令人心酸的日子的。被红卫兵撕碎、揉皱的照片(父亲分别位于前排右9和前排右3)八父亲去世年6月28日清晨父亲突发心血管疾病逝世,当时只有母亲和妹妹在自贡,父亲的突然去世令她们悲痛不已、不知所措……我的同学万举龙、傅正钧、妹妹方希的好友向生媛、李昭丽在紧急时刻出手相助料理后事,当时父亲寿衣都是万举龙、傅正钧亲手穿的,万举龙的哥哥万举政则从农资公司找来一台解放牌货车为父亲送终,车前放着唯一的一个花圈,是妹妹方希当时所在肖庙小学赠送的,挽联上写着:“贺老同志千古”,这已是父亲死后的莫大殊荣了。朋友们危难时刻的相助我永志难忘!从重庆专程返回料理父亲后事的方震哥、方希妹和上述几位好友们一道随车送别父亲。在殡仪馆火化后的父亲骨灰盒随即放回家中,母亲说:“这样他仍然与我们在一起”!年4月7日父亲的骨灰盒放在家中长达12年之后终于入土糍粑坳,年4月18日迁葬于自贡南山公墓。父亲逝世时我在偏远的西昌螺髻山,当我收到妹妹在父亲去世当天发出的电报时竟是8天之后,因时逢牧场唯一的卡车大修无法到西昌取邮件所致,这在当时的螺髻山却是正常不过的事情。收到电报后我立即请假动身返家,用了整整三天三夜的时间几经辗转才从遥远的西昌回到自贡,一身疲惫,憔悴不堪!进到家门顾不上放下身上的背包,扑在五斗橱上父亲的骨灰盒前,心如刀绞任泪水横流……环顾被洗窃一空、家徒四壁的家里感到异常地悲愤无助。父亲墓地九字如其人翰墨留香不论在外界何种气氛下,唯有在家时的父亲尚能端坐于写字台前,富有光泽的满头白发向后梳着,神态儒雅而淡定,手持毛笔进入自己心中的境界,暂且物我两忘。只有这时我才看不到父亲眼中的焦虑和无奈,以及病痛的折磨。偶有亲友来家给他递上一只香烟,父亲为了节约和少抽照例将香烟剪为两段,塞入烟嘴一次只抽半段,这个独特的习惯一直保持到他去世。在那个缺少读物和精神食粮的年代,书法成为他最大的慰藉和寄托,在所有字帖被抄以后,他依靠过去零星的手抄本和脑海中的记忆终为我们留下了多本墨迹。我年下乡前,为此父亲特别为我书写了四体书兼具和各种风格的字帖,让我带到乡下继续学习。父亲留下的每册墨迹都是他自己亲手装订的,风格犹如当年曾属于他的那些珍贵字帖。年下乡前父亲为我书写的字帖年我去南京出差,有机医院的堂哥方权及家人,我是第一次见到方权哥。我们都很高兴,免不了谈起已不在世的父亲。方权哥对我说:医院就是写得最好的,医院的许多重要场合的书写都是出自他手,但是他最敬佩的还是五爸(他叫我父亲为五爸)的字,他特别喜欢。他告诉我五爸在万县时就很有名气了,遗憾过去没保存有五爸的墨迹,我回到自贡后特意寄了一本父亲的字帖赠方权哥,他收到后特别高兴。父亲无论替人写招牌,无论是赠人条幅或成册的字帖都是一丝不苟的,得到他墨宝的亲朋好友不少,他们至今依然珍藏着。字如其人翰墨留香,父亲依然活在我们兄妹和所有亲朋好友的心中。年秋我下乡西昌螺髻山畜牧场直到年回到自贡,其间11載,父亲为我写下了无数的家书,我珍藏了父亲当年用毛笔为我书写的部分家书,诠释了在那个苦难的年代里“家书抵万金”的真正含义和刻骨铭心的感受。父亲60年代寄我的家书十遗墨淋漓尚如故年夏,我的一位同学从市图书馆借阅到当时吴晗主编的《中国历史常识》丛书中的其中一册,书中有介绍《兰亭序》的一点内容及《兰亭序》前几行的影印件,我将其书递父亲看时,父亲非常高兴,用小楷、行书临写了数遍,最后父亲特意用宣纸书写了兰亭序数行的条幅赠我。父亲在条幅的落款中写道:“一九六四年夏偶借友人中国历史常识一书中有影印唐代摹写兰亭序数行虽无其原本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之致然尚不失右军矩度亦可观赏试临一通殊难得其仿佛姑以留给方平小子一助习字之兴趣艺叟”。那时父亲为自己起了两个别号:艺叟和白头翁,书法的确为他带来了极大地慰藉和振奋。父亲在57年前为我留下的这副墨宝至今悬挂于我书房的墙上永远伴随着我,犹如父亲在旁慈爱地注视着我一样。父亲60年代为我写的条幅因受父亲的影响和陶冶,我们家兄弟姊妹的字都写得不错,我也是一名书法爱好者,遗憾没能在父亲生前得到更多的教诲。我只能对着父亲留存的遗墨与他隔空对话,获得那么一点点灵犀和对美的审视,父亲的书法高度我永远难望其项背。我注意到一个令人折服的现象,就是为什么30年代以前出生的人特别是有文化的人普遍字都写得好?无论是毛笔还是硬笔,显然这是得益于一种基础教育和社会风气的影响,字是敲门砖,成为衡量一个人能力的一项标准。公认写得特别出色且有影响力的人就是自然而然的书法家。绝不像现在某些庸俗不堪、装神弄鬼的“书法家”肆意践踏和污染真正的书法。这些欺世盗名之徒用奇谈怪论和怪行糟蹋“创新”,用所谓的丑书掩盖其毫无书法功底的丑陋。进入网络和数字时代,人们虽然越来越远离书写,但是真正的的书法艺术并没有远离人们的视线和生活。我认为传统经典大气的书法必定是个性鲜明、富于特色和变化,感染力强,书写的韵味和意境深邃,能够体现甚至超越古人的书法才称得上是真正的书法,才具有真正的鉴赏价值和生命力,从而使人获得极大的审美满足感。而我父亲的书法正是这样的书法,父亲本人亦无愧是集大成者的书家。“遗墨淋漓尚如故”!虽然半个多世纪过去了,但是体现着父亲的心血和渗透着那些年苦难痕迹的父亲遗墨依然散发出不朽的魅力,映照着远去的历史,愿先父的遗墨能带给读者地道的书法美的享受,并品味到历史的曲折与辛酸。.3.9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