栀子花香

“什么样的生命,就过什么样的生活;由我们生活与侍奉的内容与品质,就知道我们内在的生命的源头和性质,也决定了我们生活的境界与价值。”

“色凝琼树倚,香似玉京来。”

栀子花原产地长江流域以南地区。在我的家乡,栀子花是很常见的庭院植物,左邻右舍种栀子花的也不少。小时候,每当栀子花开的时候,花香四溢,远远就能闻到。墙内开花,墙外也香,甚是喜爱。有女孩喜欢头上戴一朵栀子花,幽香随着她轻快的脚步飘逸。我不喜欢戴花,喜欢闻花香。向邻居讨要几朵,看着手中的栀子花灵秀而淡然,洁白素雅,时不时地凑近鼻子嗅嗅,芳香馥郁直入肺腑,使人陶醉;远离鼻子闻闻,素香清新袅袅弥漫,让人清爽。等我长大,我想在自己的院子里种几棵栀子花树。

栀子花香抓住的是我童年中美好的记忆,凝住的是我对家乡的眷恋。在拥有自己的“私家花园”后,种了六棵栀子花。江南的环境,气候,土壤非常适合栀子花的生长,不需精心打理,就能枝繁叶茂,每年五月底六月初开花,盛夏时结束。初夏,打开窗户,花香袭人,丝丝沁甜。年的夏天回家乡时,六棵栀子花已经高大到挡住了窗户的光线,因为没人管理,植株得了病虫害,有些枝条已经枯死,叶子上也有斑斑点点的病菌。邻居说,栀子花盛开的时候,有路过的陌生人进入我家院子,摘几朵栀子花。一狠心,把种了十多年的栀子花树全部挖掉。

植物也随着人类全世界的移植,根据维基百科介绍,栀子花在一百多年前被引进北美,但在北美地区大多是以盆栽的方式种植。多伦多是无法在室外过冬的,就没考虑过种栀子花。今年初春,终于忍不住买了六棵栀子花,种在花盆里,用心养殖,七月中旬,栀子花开了。花香一如故乡的栀子花,近浓郁,远清香,香味把我的思绪带回到十年前。

十年前的七月中旬,我们一家三口,每人拖着二大件行李箱,登上了上海飞往温哥华的单程航班。我们犹如移栽的植物,看看是否能够在异国的土地上扎根,开花,结果、、、、、

生命之所以有价值和意义,在于我们能够选择。每位选择移居的人都有不同的理由与原因。对已经不再年轻的我们来讲,有勇气试试能否在地球的另一端,且我们从未到达过的地方开启未知的生活,选择另一种生活方式,最强的支撑是我们的信念,最大的底气兴许来自一句贯穿我和先生学生时代的名言(俗语):“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越近不惑之年,越是困惑,越是觉得自己是“井蛙”。国内的生活,也挺安逸,但总觉得少了点什么。我想看更大的世界,想为孩子选择别样的教育环境,让她有更多的选择机会,想看看我们究竟能够走得多远、、、、、、

先生

先生是位纯粹的工科生,他的专业对他来说不仅仅是学好,更是爱好,所以他来之前对移民后的专业发展还是信心满满的。

但是“落地容易,生根难“。要生根,必得找到工作。在移民前,尽管先生做了大量的功课,尽可能规划好一切,但到达多伦多后,所遇到的挑战尤其是求职方面的困难,还是超出了事先的预估。找工作期间的压力和焦虑,相信每一位技术移民都深有体会。所幸的是,这样的过渡阶段并未持续多久,先生就得到了一家加拿大知名工程咨询公司的Offer,得以重续他的专业工作。这一方面可能缘于他的专业背景,另一方面也是上帝的保佑,是我们的幸运。自此,先生在他的专业之路上一步一个脚印,他的工作能力也得到了他公司及同行的认可,从刚来时一移民小白到业界小有名气。先生这十年的发展看似顺风顺水,可这一路走来,其中的努力,经历的挑战,恐怕只有他自己清楚。如果他没有坚定的意志及对他自己专业的热爱与执着,我想怕是很难。

女儿

出国前,我们已经对着大多地区的地图,挑选好要定居的区域及女儿的学校,选的是公立学校。女儿是位优秀的学生,经历过国内激烈的竞争化机制的教育,很是放心她的学习能力和态度,唯一担忧的是适应性。语言,便是她首先要面对的挑战;另一个挑战是社交,认识新同学。必须尽可能的早日适应在这里的学校生活,融入本地文化,以免产生强烈的孤独感,况且社交是一项技能,也是学习知识、认知世界的方法之一,有效健康的社交能带给人快乐,提高自己与所处环境的满意度。自家的孩子跟大多数华人的孩子差不多,没有“自来熟”的能力。好在学校里也有许多新移民的同学,开学没几日,女儿便结识了几位华裔同学。对从没有出国读书,也没跟外国小朋友交往经历的女儿来说,结交同民族的同学是件十分轻松自然的事情,彼此更有认同感。不可否认,我有自己的局限性,为女儿能够早日融入当地的文化,希望她能够跟不同族裔的同学交往,搞得女儿很是抵触、、、、、、后来渐渐明白,融入是循序渐进,顺其自然的潜移默化的过程,重要的是让孩子处在自己感到舒服、开心的人际关系中,而不是所谓的“当地人”圈子。

十年间,女儿在她的学业上乘风破浪,从一名优秀的中学生,到面对大学专业上的迷茫,经历挫折和打击,努力和挣扎,在学习和实习的过程中,终于找到自己的兴趣方向;同时,也成长为有独立思考,自主意识、积极阳光、努力活出自己的女孩,如今已是一名研究生。

我的生活

所谓生活就是有生气地过日子,有你爱的人,有爱你的人一起,有喜欢的事做,做想做的事。至于移民生活好不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就看你自己有多了解自己。到加拿大之前,我无法想象及构建在加拿大的生活场景,既不幻想“鲤鱼跳龙门”,也不担忧“龙游浅水”,只秉持积极的生活理念,无论在哪里生活,必怀着憧憬。其实人的适应能力是超乎自己想象的强。我是一浅见寡识、普普通通的家庭主妇,既无崇高的生活目标与理想,也没有何使命感,只追求一种平和温馨、简单且丰富的家庭生活,有一方天地,可安我岁月,家庭便是我的一方天地,家人在哪,我的家就在哪。

每位移民对移居加拿大的感受是不同的,因为个体的差异。单就环境气候来说,住在加拿大不同地方移民的描述也大相径庭。我觉得多伦多四季分明,只不过每一季节的时日长度有差异,但有人认为只有二个季节,冬天和夏天;我以为加拿大好山好水好热闹,有人却说好山好水好寂寞、、、、、、人少,不等同于寂寞,人多,不意味着热闹,看个人对生活的态度和追求。

如果有人问我:“你融入了当地生活了吗?”那么我会告诉TA“是的”。如果”融入“是由别人来定义,那么我的回答“不知道”。诚然,我的英语不够好,但这不妨碍我在这里生活,跟讲英语的人交流。在这认识交往的朋友,基本也是华人,他们生活在当下这片土地上,每一位都是构成加拿大这个多元化社会的其中一员,而不是非得跟不同族裔的人来往才算是融入社会。基本上吃的都是当地产出的食物,从国内进口的食物也有很多,况且地球上的作物,也是全世界地跑,总能找得到来自某个移民家乡的食材,只是制作方式不同而已。当地的文化不管你承不承认,它就在那里,关键是你接不接受。我尊重所有不同的文化,接受一切尊重人的文化,无论来自什么样的文化背景,不同的文化有差异,但文化的宗旨都一样,那就是礼尚往来,相互尊重,扬善惩恶。加拿大是个真正多元文化国家,有着我喜爱的文化存在之地。

移民后的生活,或多或少总有些变化。至少对我来说,不知不觉中突然发现自己成了“大厨”,南方的小炒,北方的面食,东方的美食,西方的面包,总有几样拿得出手,不管是不是真宗,只要爱的人喜欢,就很满足。为增添生活的乐趣,养花弄草,在不大的小院里捣鼓植物,几年下来,收获也不少,觉得自己算得上一名合格的“园丁”吧??。

关于加拿大

加拿大并非人间天堂。网上有很多留学生、移民写的关于加拿大的文章,有认同,也有不以为然的地方。有网友在知乎上发表说“加拿大是个相对平等的社会,无论你身兼何职,做什么工作,有多少财富,在这个国家都很自然的平等相处。即便身为公职人员也只是为民众服务的,没有特殊的权力,只有应尽的义务。”深以为然。无论来自哪里的移民,只要自强不息,艰苦奋斗,总能挣得一份体面的生活。加拿大有比较完善的社会福利体系,但“羊毛出在羊身上”,高福利来自高税收。加拿大有健全的养老保障制度,但也是很复杂的体系。接下来打算写一写那些我在这认识的不同的老人是怎么养老的。

时间在虚缥中过去,回头看看走过的十年,我还是“井蛙”,是走过一片彩色并把未来也画上暖色的“井蛙”,我想是值得的。我爱生我养我的土地,也爱上了已经生活了十年的这片土地。

十年后的今天,我坐在多伦多家中的后花园,闻着栀子花香,情绪融入了故乡小院栀子花的娇香,心情尤其平和、恬静—-此心安处是故乡。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ongxbscs.com/zynx/953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