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分学员过往坎坷皆磨砺

??半夏新传艺术考研备考干货群

??院校专属备考群?banxiakaoyan,备注“进某某学校群”

大家好,我是夏阳学长。

3月半夏的师哥师姐为大家开设了「23考研择校」系列巡讲,涵盖了百余所重点院校的讲解,不知道大家有没有选好心仪的学校呢?

近期,师哥将携手22上岸师哥师姐给同学们带来全国各院校最新考情,第一场「北京地区新传院校最新情况介绍」讲座将于本周日晚8点开讲,千万不要错过哦??

以人为镜不仅知得失,还可以让萌新们少走些弯路!

今天师哥邀请了半夏全程班、复试班学员-粥粥,给大家讲讲她备考复旦一战成硕的宝贵经验,希望同学们可以倍加珍惜,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创造更多的奇迹,23考研,你必成硕!

??复旦MJC分经验贴目录

一、写在前面

二、缘起复旦

三、整体时间规划

四、备考英语

五、备考政治

六、备考和

七、关于复试

八、结语

??认真看完的同学,有小惊喜(我是真题)

写在前面

校招失利和学历遇挫,但我不甘心平凡。大三时其实就有考研的想法,当时疫情宅家没定力,加上后来前往出版社实习,并没有付诸实践。后来参加新华社校招,虽然获得第二名但很遗憾该岗位只招一个人,并且一同入围的几位除我以外,都是硕士研究生,那是我第一次切身体会到来自学历的压力。国社校招失利对我打击是蛮大的,我之后也再没有投简历,毅然决定考研。大概在春节前后开始收集资料,实际备考时间大约10个月(21年3月中下旬-12月)。

缘起复旦

复旦深厚的历史和人文底蕴,让我沉沦。在中学时期,我曾看过一部叫做《大师》的纪录片,在关于马相伯先生的那一集中有相当的篇幅在讲述马相伯先生创办复旦的故事。在当时那个积贫积弱的中国,复旦的诞生,以及复旦追求学术独立思想自由的理念、甚至单单是复旦这两个汉字的意指,都让我一直觉得:复旦不仅是一所名校,还是一所具有独特精神内涵的大学。其次,直接的原因就是,在本科时学习出版发行,我知道很多新闻传播学的教材都是由复旦出版的,了解到在新闻传播领域复旦拥有很顶尖的学科实力。

说实话,在备考前甚至备考初期也有考虑过南大、厦大等学校。但是我始终无法说服自己放弃复旦。在这个过程中我也喜欢上这种跟自己较劲的感觉,虽然知道复旦很难,但我相信自己的学习能力,冥冥中一直觉得自己可以,不断给自己积极的暗示。真的要感谢自己的坚持和勇气。

时间规划

·英语(3-12月)

·政治(7-12月)

·专业课(3-12月)

我从3月一直是在准备广告学(+),结果7月得知复旦今年广告不再统招。从那时开始转战mjc(+)。所以这门科目也是从七八月才开始学。作为跨考生,第一次接触采写编评等新闻业务也是相当头秃。虽然很繁杂,但不必害怕,它们并不难,课本过两遍基本就能有大致的印象。

经验分享

??「备考英语」??

我自己将英语分为单词、长难句、和作文三个模块。除了作文可以下半年再准备,单词和长难句我建议贯穿备考全程。英语是长期功夫,英语基础固然重要,但稳扎稳打的复习绝对不可以忽视。

??我用到的资料和课程有:

:红宝书+APP辅助滚动记忆

:往年真题(重中之重)+任一本长难句解析+Chinadaily外文报纸+唐静翻译课程

:历年真题高分范文+见山英语作文+王江涛小册子

对于英语来说,采用什么资料,听什么课程其实不那么重要。英语的复习更重要的是「过程」,尤其是题错了之后自己去纠错去理解的过程。

对待错题,我的做法是:第一步,查文章中的生僻单词,阅读该生词的常见例句,确保文章没有生词。第二步,拆解分析长难句,找出其中的语法结构。如果有必要,将全文重新浏览一遍,充分理解文章表达的意思和逻辑。也可以将所有生词汇总到一个本子上,这样在随手翻看的过程中加深记忆。

相对而言,「搞清自己为何选错」的这个过程,比直接看资料来的更有效。

另外,建议留出近三年的真题放在12月进行整套练习。一整套一口气做完,一则可以训练对英文保持长时间的专注的能力,二来方便自己把握考场上的时间问题。

??「备考政治」??

我对政治的划分很简单,选择+大题。

走上考场之前,我甚至没有动笔完整连续地写过五道大题,除了考场上那套卷子是完整写下来的,我没有动手写过一整套政治卷子。后期我把重点全部放在提高选择正确率和专业课上了,其实一直想抽空手写一套,可惜时间来不及了(太懒)。

希望大家不要像我这样,这样风险太高,建议在考前至少要写完整的写一两套卷子,培养培养手感,尽量在考前对用时有个评估。

??我所利用的资料和课程有:

徐涛暑期基础课+肖秀荣一千题(只写选择)

腿姐冲刺班+腿姐押题课+各种押题卷(肖四肖八腿四等)+腿姐背诵手册

如果是文科生,史纲和马原模块有一定基础,政治从暑假开始准备完全不晚,只需要认认真真跟着政治老师把课程过一遍,刷一遍一千题并纠错,考前多做模拟卷,背好大题,一般都可以拿到一个相对不错的分数。

??「和」??

感谢在半夏的学习和学姐们的帮助,让跨考的我在初学习新传基础知识的过程中少走许多弯路。

话说回来,复旦两门专业课从知识范围上涉猎还是蛮广泛的。以往曾出现营销学、IMC、广告、公关甚至居延安老师的那本关系管理的知识。同时,复旦对于细节的考察非常深入,一般不简单粗暴的考察某理论内容,而是会考理论细节、形成前提、理论流变、理论间关系等等,也会加入少部分的学界业界的热点。所以对于理论知识的掌握不能只做到知其然,更要做到知其所以然。

主要包括:新闻业务理论+实务写作+少部分的新概念和少部分的广告营销

大致有三个模块:新闻理论+传播理论+中新史

值得注意的是,这两门专业课的知识板块并不是泾渭分明的,(除了实务写作一定出现在,新闻史一定在),很多时候这两门在新传基础理论上会有部分的重叠。

也许卷子上会出现相对新颖的概念和学界的新热点,但其余部分的知识其实在课本或者拓展书之中有迹可循,尤其是比较固定的新闻史的部分,大概率不会出现发展史课本以外的内容,所以对待新闻事业发展史一定要细心总结,按照时间进行梳理(可以跟政治史纲同步学习增进理解),总体上有了脉络的把握再去记忆细节。

虽然这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但是既然选择了复旦,就唯有足履实地。要相信你认真写下的每一个字,都是朝复旦迈近的脚步。

不同于政英不容易拉开大额分数,专业课共计分,是总分基础盘的重头戏,所以专业课的准备必须要从备考那一天一直持续到考前。

??我自己的规划是:

基础书目+拓展书阅读+基础课程+框架搭建。(?非常感谢俺们半夏蔓越莓学姐,每个月月初学姐会跟我电话沟通,帮助制定好每个月我的阅读计划)

暑假以前属于专业课复习的第一轮,对知识进行大致了解即可。了解不同知识模块的大致框架和特点。不用强求记忆,完全不必怀疑为什么合上书之后脑子里都是碎片,不要因此而迷茫,这真的很正常。

基础书二刷+强化课程+知识记忆+开始动笔。(?非常感谢天天催作业的小浪师哥,很细致地给我的作业指出问题所在)

这个阶段我认为非常重要,甚至比考前一个月还要重要。在这个阶段,在记忆知识的同时,最需要的是将零碎的知识塞进知识体系里,形成自己对于新闻传播这个学科的理解。并且从最基础简单的题目开始训练知识输出,开始熟悉「掌握知识之后该怎么样答题」。

持续输入+模拟考试+总结专题。

对细(犄角)碎(旮旯)的知识进行总结,对待这些游离于课本之外的知识,按照名词解释的规格进行总结,他们最大的作用就是用到论述题当中去增色,即使无法烂熟于心也无需紧张,多翻看几次有印象就够了。这个阶段最重要的是进行模拟训练,最重要的是给自己做题进行提速。3个小时看似很长,但实际上对于新传的考卷,这点时间真的很拮据。在这个阶段一定会经历写不完题,写不好题等问题。行百里者半九十,有问题就在模拟后解决问题,稳住心态,给自己积极的暗示,慢慢你会发现在一次次模拟中自己在逐渐提高。(感谢帮俺改卷子的小荔枝师姐给的意见和鼓励)

基础回顾+输出回顾+考试回顾。

最后一个月,可以从颇有难度的新颖题目上下来一个档次,回归理论细节。把过往半年的经验和教训都细细梳理一遍,在这个时候,你应该已经对新传的所有知识点无所盲点了。应该做到对待一张卷子不再抵触,不能再出现模拟超时的问题。回顾的过程中也是很好的提高过程,对自己的能力有更准确的把握。最后,保持好心态,平稳的走进考场。

??「复试篇」??

初试之后大家可以好好放松一阵。享受这段轻松且可自由支配的时间。等到自己感觉放松的差不多了,再开始着手继续学习。

以我自己为例,因为我在放松之余有一种「丢失方向感」的无所适从感。所以建议大家,在休息过后逐渐开始自主的知识输入。这个阶段的学习无需再回到那种初试的高压状态下,而是很舒适的「自由学习」状态。进行自主的涉猎,把过去一年想读而没有读的书,想看没有看的纪录片给补回来。同时保持对于社会热点的观察,多读新闻,为出分之后的正式复习做好一个习惯性的铺垫。

??从出分开始,就可以开始正式的复试准备了(感谢半夏的复试班,帮助我充足地备考):

1.对初试的基础知识进行简单回顾。复试一般不考察很基础的内容,复习理论知识的作用是熟悉知识体系框架,无需再像准备初试一样的详尽,抓住重点即可。

2.搜集资料,整理往年复试真题。对中/英问题的进行大致分类,做到心中有数。

3.将社会热点现象联系专业知识进行专题的总结。(比如冬奥开幕-媒介事件/东航空难-新闻伦理/内容付费-数字出版),在每一个专题中,按照进行总结。同时将可预测的问题写下自己的答案概略。

4.进行口头表达训练和模拟面试。这是最重要的一环节,复试准备阶段无需记录多少笔记,而是将这些内容真正理解成自己的东西,形成自己的观点。可以通过跟研友连麦相互提问进行多次练习,以及模拟面试来提高口语表达的能力。在模拟面试中,根据切身发挥记录临场发挥的不足所在。

遇见半夏,遇见学姐,我真的太幸运了??

复试共计20分钟,其中中文15分钟,英文5分钟。

我自己实际复试中:中文问题大概5-7个,英文3-4个。

??就我自己的搜集和研友的总结,给大家分别举例示意一下问题的大致形式(仅供参考)

个人问题:竞赛或作品的经历?实习的经历?家乡的媒体情况?学业上/职业上的规划?……

常规问题:为何跨考?为何选择复旦?最近读了什么书?从什么渠道获取新闻?…….

专业问题:老年人的数字鸿沟和媒介适老化文化反哺?新闻发言人制度的新变化?某现象的启示?优劣势?和其他某知识的共性?……

泛专业问题:如何看待某走红?怎么理解现在的某种趋势?原因?怎么做?……

非常规问题:怎么看外国人不带口罩?怎么看待有人不愿打疫苗??……

我认为复旦复试中,中文问题最大的特点就是开放性。除了个人常规问题之外,涉及专业性的中文问题一般兼具难度和思辨性,面对这些问题,不要手忙脚乱,要知道的是,完美无瑕的答案是不存在的。

我自己在考场上遇到题目比较新颖。大部分问题也都是没有准备过的,但作为考生,我们所需要进行的是,尽可能的用语言向老师展现自己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展示自己调用理论知识或实际经验来解决这个问题的能力,所回答的答案内容不一定要八面玲珑,但是一定是要能够逻辑自洽,自圆其说,尽可能用案例和理论为自己的答案提供支撑。同时这也是一个向老师展现你基础素养和积累的过程,也许答案是不完美的,但表现出自己对于类似现象的观察和看法的这个过程我认为是很加分的。

虽然我自己没有遇到完全无法回答的问题,但是还是想提醒各位:如果老师提到的概念或问题你毫无涉猎,不要胡说,更不能现编,务必要诚实的向老师表示抱歉,说明自己对这个问题还没有深入的了解,会下来仔细了解补上这方面的空缺。表现出谦虚诚恳的态度,新闻学院老师们人都很好,不会为难你。

英语问题相对比较容易,5分钟大概也只能问3-4个问题,且一般不会有太难的问题,倾向于询问偏常规的问题(比如你过去的经历、为何跨考、本科有无相关课程/实践等),跟中文问题相反,英文的回答的深度和思辨性都不是最重要的,内容合理、表述清晰、有头有尾即可。我在大学有出国学习的经历,口语基本可以满足日常交流,所以英语口语相对没有花费太多的精力。我自己在复试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也比较日常,没有超纲的题目,整体比较顺利。

英语的练习,我自己也是大概写下常规问题的梗概,然后跟朋友进行对话练习。如果可以的话,我建议大家跟自己在外国留学的朋友打电话进行练习,让朋友充当考官,对你提问并在回答后指出你哪里存在问题。或找一个话题用英文相互讨论,练习几个回合,你会发现自己的口语在逐渐变的流利。

关于复试心态和状态:「诚恳、坚定、谦虚」。

这个阶段,要多给自己正向的心理暗示,不要让自己在准备复试的过程中背负太多压力,最难的一关已过,接下来这最后一小段路只需要你足履实地,步伐坚定地走下去。

在复试前,尽自己最大努力去做好准备,让自己有底气的走上考场。在考场上,不要在乎这场复试的考核性质,而是想象成老师跟你的一次交谈,想象成你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向老师证明自己的交流。我们要做到的是,面对老师不卑不亢地向他们展示自己的闪光点。

写在最后

在出分的前一天我给自己写了一个纸条,上面写道“无论结果如何,这条路走过从未后悔”。其实在为复旦努力的过程中,除了知识理论的收获,更让我感到满足的,是品质的磨砺,我很感谢这段旅途中收获的坚持、毅力和迎难而上的勇气。

这些埋头灯下,沉浸于书籍和文字的时光,不仅给了我更多理论知识的积累,让我学会长时间的保持专注,让我更自信地面对以后可能的挑战,也让我更有底气地去面对这个世界。

#复旦大学MJC考情

??上海地区专属备考群??

01招生目录报录比

招生目录(半夏出品请勿盗用)

年进复试72人,最高分,最低分

年进复试20人,拟录取20人

年进复试84人,拟录取72人

年进复试63人,拟录取46人

(官方未公布报录比,提供录取人数供大家参考)

由于-复旦MJC都有明显的扩招和缩招变化,变化较为不稳定,因此也给到大家-官方提供的报录比作为参考:

02参考书目

1.《新闻学概论》(第七版),李良荣著,复旦大学出版社,

2.《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读本》,童兵著,复旦大学出版社,

1.《传播学教程》(第二版),郭庆光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网络与新媒体概论》(第二版),李良荣著,高等教育出版社,

1.《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第二版),黄瑚著,复旦大学出版社,

1.《中国新闻采访写作学》(新修版),刘海贵著,复旦大学出版社,

2.《新闻编辑教程》(修订版),张子让著,复旦大学出版社,

3.《当代新闻评论教程》(第五版),丁法章著,复旦大学出版社,

1.《整合营销传播》,[美]唐·舒尔茨著,清华大学出版社,

2.《广告学概论》,丁俊杰等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

1.《计算传播学——智能媒体时代的传播学研究新范式》,刘庆振著,人民日报出版社,

2.《新媒体用户研究:节点化、媒介化、赛博格化的人》,彭兰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3.《危机传播管理》,胡百精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03真题

年复旦大学

一、名词解释(4x5)

1.事实核查新闻

2.非虚构写作

3.新闻敏感

4.深度造假

二、简答题(3x10)

1.新闻报道的真实性是什么?新闻报道真实性的具体要求有哪些?

2.简述细分消费者市场的几种变量视角。

3.如何理解新闻算法推荐下的把关人?

三、论述题(30)

1.分析基于社交媒体平台的饭圈文化的产生动因?饭圈文化的特点及影响?如何引导饭圈文化?

四、实务写作(70)

1.消息写作:一个上海的12-17岁人群疫苗预约接种的政策发布改字以内的消息写作

2.声明:材料是外卖平台用工模式的问题,请从外卖平台的角度,写一则声明。

年复旦大学

一、名词解释(7x5)

1.第三人效果理论

2.开元杂报

3.《什么决定新闻》

4.大公报“四不”方针

5.新闻透明性

6.数字实证主义

7.平台型媒体

二、简答题(3x15)

1.《循环日报》创办人王韬的报刊思想

2.卡兹曼“信息沟”理论基本内容

3.用户参与新闻生产的影响

三、论述题(3x20)

1、评述延安《解放日报》整风运动的改革及典范效用

2、有学者对在新闻生产和传播技术发展发表的看法认为,在技术进步高奏幸福凯歌的当今时代,人们乐于想象技术进步带来人的解放,但是事实并非如此,技术进步并非能解放人回归自然,结果反而是人的异化,请问你是否认同这个观点,为什么?

#半夏院校特色全程班

已经创办11年之久的半夏,已经有了严谨专业的教学体系。同时半夏的服务理念是与考生双赢,以学生为主,为学生服务,陪伴式,全程式,保姆式,竭尽全力的为考生服务,助力上岸!

往期回顾

??点击阅读全文,查看半夏全部公益讲座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ongxbscs.com/zytp/1068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