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发文,都是我的八下第二单元备课资料,汇总于此,点击篇名可链接阅读:
八下5《大自然的语言》备课
八下6《阿西莫夫短文1——恐龙无处不有》备课
《阿西莫夫短文2——被压扁的沙子》备课
八下7《大雁归来》备课
八下8《时间的脚印》备课
今日发文,想集中提出以本单元各课文为例进行语言训练的设想:
5《大自然的语言》
文章所记,与农事有关。
中国是农业大国,几千年来,无数国民极为擅长农事。
对一个领域之事专擅日久,必能总结出不少规律,农谚即是对农业规律的精彩总结。
内容方面,它科学、实用,经得起时间的检验;
语言形式方面,它精炼朴素(字数不多,便于口头传诵)、形象生动美好易理解(修辞手法用得成熟)、对句押韵极为常见(念来好听,听来好记);
数量方面,它足够多,是一个农事指导和语言学习的大宝库。
朱自清《春》所引“一年之计在于春”,本文所引“阿公阿婆,割麦插禾”等,都是精美的农谚示例。
本文学后,可安排学生对家中长辈进行访问,讨得几条农谚,记录在“语言材料积累本”上,解释其意思,赏析其美点,并力争今后写作文时能用上它。当然,自行网搜几句自己感兴趣的也行。
示例:
1.春插时,夏插刻,春争日,夏争时。
解释:插秧要抓时抢刻,否则会误农时。春日插禾时间宝贵到要以小时计,夏日则宝贵到要以刻记。
2.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
解释:冬天如果能下几次大雪,麦苗便能得到充足的水份滋养,大雪还能杀死害虫,这样第二年小麦丰产就有保证了。
3.芝麻田三日晴,回家洗油瓶。
解释:如果多日天晴不雨,有利于芝麻生长与丰收,到时用上香香的芝麻油就有保证了。
4.立夏播种,摘来棉花胖朵朵,小满播种,摘来棉花瘪塌塌。
解释:立夏时播种棉花(5月5-7日),农时对了,容易丰收,棉质将好;如果没有抓住农时,延迟到小满时节(5月20—22日)才来播种,就会欠收,棉花不容易长好。
6《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课标要求7-9年级学生“阅读科技作品,应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
从何处下手领会?比如从本文的用词或短语中领会。
因是科学推理文,作者喜欢在文中用大量表意“不确定”的副词或短语体现其求真、严谨的科学精神。
如,在P35页,“也许”一词出现了5次,“可能”“大致”“万一”各出现1次,“一些人认为”“并不是所有的科学家都”“有人指出”各出现1次。
2.而对于一些已确定的事实,作者则会用另一类词或短语来极为明确地表意,其求真、严谨的科学精神一样得以体现。
如,在P33页和P35页,作者用到这三类词:
(1)副词:如“无处不”“异常”“毫无疑问”“确实”等
(2)数词:如“在过去的9年里”“万年前恐龙灭绝”
(3)年份名词:如"年1月”"“年”“年”等
本文学后,可安排学生在上述词或短语中任选一个分析其表达效果,从而领会作者的科学精神、科学思想方法。
示例:
(1)在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这些古老的爬行动物在南极的出现,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
分析:“确实”一词意指确切、的确,指由“地球其他大陆发现恐龙化石”和“南极也发现恐龙化石”两个事实可以得出结论:毫无疑问,恐龙遍布世界各地。这一结论又能继续引发下文的新推断,此词一用,表意明确,使人信服,能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2)在过去的9年里,科学家们一直对万年前恐龙灭绝的一个新观点争论不休,这个问题最终也许会得到解决。
分析:“也许”意指可能、不确定,作者认为恐龙到底是如何灭绝的,随着新观点的提出,这个问题最终也许能解决,当然也有可能还解决不了。作者没有把话说得十分肯定,因为就目前的研究情况来看,他确实无法得到确切的结论。科学研究就是这样,来不得半点虚假,是就是,不是就不是。作者这样的表述能体现他尊重事实、实是求是的科学态度,能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7《大雁归来》
本文的“阅读提示”中说:本文是一篇富有文学色彩的科学观察笔记,阅读时要注意其中对雁群生活习性的观察和说明,欣赏作者的抒情笔法,感受作者的浪漫情怀。
所以,学习本文最好的语言训练即是:
从课文中选出这些富有文学色彩的句子,把它们组合成一首小诗(长短不限),感受作者的浪漫情怀,并表达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对大雁的喜爱之情。
示例:
大雁归来(集课文句子完成小诗)
/原作者:利奥波德
/再创作:邹老师
没有谁比大雁更善于联合
号角一经吹响(押韵:ang)
从东到西
地球上整个大陆的大雁都将行动起来3月的天空
一路洒落它们
野性的信仰(ang)
一个个家庭聚合成群
以6或6的倍数组成雁阵
下定在黑夜飞行英里的赌注
只因前方有坚定的目标:
故乡(ang)
偶有失群的孤雁声调忧郁
把单身的伤痛哀唱(ang)
就这样冲破3月暖流的雾幛(ang)
我们的大雁归来了
向每个沙滩低语
向每个刚刚融化的水洼和池塘问好
白色的尾部朝着远方的山丘
扇动黑色的翅膀滑翔(ang)
溅起的水花
抖掉了脆弱香蒲身上冬日的忧伤(ang)
热情地发出邀请
向每一个迁徙的雁群喧嚷(ang)
一齐飞向玉米地
讨论食物的价值
有趣的辩论
高声响亮(ang)
4月的夜间
喜欢聚集在沼泽地
叫声刺耳
翅膀把水面拍得乱响(ang)
脚蹼划动不妨碍它们
争相表达对生活的感想(ang)
当喧闹渐渐变得稀疏
白头翁花将开得绚烂
5月的沼泽地将迎来新客的拜访(ang)
空气里
将弥漫青草的芳香(ang)
8《时间的脚印》
我发现本文有两大语言特点:
1.作者无意间安排了几个设问句,如“在人还不知道记录时间的时候,到哪里去找寻时间的踪迹呢?”“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呢?”“碎石是从哪里来的呢?”这些设问句的妙处在于:都能以自问自答的形式引起下文,引领几个或一个层次的内容,从而“提示出重点内容,标示出层次结构,使文章脉络清晰,便于阅读理解。”(语见教材P46“阅读提示”)
这便启发我可以提出这样的语言训练要求:
为全文设计4个合适的设问句,使之有层次引出4部分内容。最终4部分内容完美组合,完成作者“解析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的写作任务。
解答示例:
(1)在人还不知道记录时间的时候,到哪里去找寻时间的踪迹呢?
(2)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呢?
(3)岩石能记录时间的什么脚印呢?
(4)读懂岩石所记录的时间脚印有什么意义呢?
2.作者在文中安排了十多对对句(或“准对句”),使得文章语言风格整饬、典雅,富于文采。
这便启发我可以提出这样的语言训练要求:
(1)抄写以下完美对句,感受文章整饬、典雅的语风。
★用钟表
用日历
★在地球上还没有出现人的时候
在人还不知道记录时间的时候
★这里在死亡
那里在生长
★这里在建设
那里在破坏
★炎烈的阳光烘烤着它
严寒的霜雪冷冻着它
★风吹着它
雨打着它
★狂风吹来了
洪水冲来了
★洪水冲来了
冰河爬来了
★填充着湖泊
垫高了河床
(2)把下列“准对句”进行改造,使上下句更显对称,有美感:
◆这个壶里的水空了
那个壶里的水却多了起来
◆越是笨重的石块越跑不远
越是轻小的沙砾越能旅行到遥远的地方
◆泥沙中的水分被压出许多
颗粒与颗粒之间压得很紧
◆红色的岩石意味着当时气候非常炎热
而灰黑色常常是寒冷的表示
◆三叶虫的化石告诉我们,“寒武纪”时代地球上的海洋多么宽广
许多高大树木的化石告诉我们,有一个时期地球上的气候是温暖而潮湿的,这是叫作“石炭纪”的时代的特征。
◆雨打沙滩的遗迹
水波使水底泥沙掀起的波痕
◆古代动物走过的脚印
天旱时候泥土龟裂的形象
◆“寒武纪”以前形成的古老陆块内藏有许多铁矿
“石炭纪”时期又造成了许多煤矿
参考答案:
◆这个壶里的水空了
那个壶里的水多了
◆越是笨重的石块越跑不远
越是轻小的沙砾越跑得远
◆泥沙中的水分被压出许多
颗粒中的空间被压得很紧
◆红色的岩石意味着当时气候非常炎热
灰黑色岩石意味着当时气候非常寒冷
◆三叶虫的化石告诉我们,“寒武纪”时代地球上的海洋多么宽广
大树木的化石告诉我们,“石炭纪”时代地球上的气候多么潮湿
◆雨打沙滩的遗迹
水掀泥沙的波痕
◆古代动物走过的脚印
干旱泥土龟裂的形象
◆“寒武纪”以前已形成了许多铁矿
“石炭纪”时期又造成了许多煤矿
珠海邹老师谢谢鼓励,我会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