栀子
孤姿妍净雪色妆,无风忽鼻度浓香。
禅客本是天竺种,早卜诗人搅尽肠。
新月风牵白玉影,素花封枝裹叶霜。
剪扎奇特古老韵,任教春去亦无妨。
清热泻火凉血用,皮仁生炒众多方。
医者切记禁忌证,阳虚脾胃与便溏。
我们祖先利用栀子的外在及内在形、性进行精神的和药物的养生保健,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用途极为广泛。
唐代以栀子花作为和平使者东渡日本,17世纪传人欧洲,而后蜚声国际。栀子可洁净空气,美化环境,使人心旷神怡。
不过,栀子还具有极其高的药用价值。
《得配本草》总结出“上焦、中焦连壳,下焦去壳,泻火生用,止血炒黑,内热用仁,表热用皮”的使用原则。
还有“淋症童便炒,退虚热盐水炒,劫心胃火痛姜汁炒”等用法。古人的一些经验濒临失传。如历史上张仲景所用栀子方子中均为生品,功在清热泻火;朱丹溪治胃脘灼痛,用炒焦山栀子七至九枚水煎服,另加生姜汁;李中梓认为,皮走肌肤之热,仁去心胸之热等。
民间还有外用如“吊筋药”。用生栀子研末,与面粉、白酒和匀调敷,治跌打损伤,功在活络舒筋。根据清官医案记载,光绪曾以“山栀子一两,用烧酒、白面和匀,做饼贴上”,治伤痛,尤其四肢挫伤疼痛,效果更佳。
今天,我们就带大家一起来了解下栀子。
栀子zhizi
黄栀子、山栀子、大红栀、越桃。
FructusGardeniae。
本品为茜草科植物栀子GardeniajasminoidesEllis的干燥成熟果实,其根也可入药。9~11月果实成熟呈红黄色时采收,除去果梗及杂质,蒸至上汽或置沸水中略烫,取出,干燥。根夏秋采挖,洗净晒干。
栀子为灌木,高0.3-3米;嫩枝常被短毛,枝圆柱形,灰色。叶对生,或为3枚轮生,革质,稀为纸质,叶形多样,通常为长圆状披针形、倒卵状长圆形、倒卵形或椭圆形,长3-25厘米,宽1.5-8厘米,顶端渐尖、骤然长渐尖或短尖而钝,基部楔形或短尖,两面常无毛,上面亮绿,下面色较暗;侧脉8-15对,在下面凸起,在上面平;叶柄长0.2-1厘米;托叶膜质。
花芳香,通常单朵生于枝顶,花梗长3-5毫米;萼管倒圆锥形或卵形,长8-25毫米,有纵棱,萼檐管形,膨大,顶部5-8裂,通常6裂,裂片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长10-30毫米,宽1-4毫米,结果时增长,宿存;花冠白色或乳黄色,高脚碟状,喉部有疏柔毛,冠管狭圆筒形,长3-5厘米,宽4-6毫米,顶部5至8裂,通常6裂,裂片广展,倒卵形或倒卵状长圆形,长1.5-4厘米,宽0.6-2.8厘米;花丝极短,花药线形,长1.5-2.2厘米,伸出;花柱粗厚,长约4.5厘米,柱头纺锤形,伸出,长1-1.5厘米,宽3-7毫米,子房直径约3毫米,黄色,平滑。
果卵形、近球形、椭圆形或长圆形,黄色或橙红色,长1.5-7厘米,直径1.2-2厘米,有翅状纵棱5-9条,顶部的宿存萼片长达4厘米,宽达6毫米;种子多数,扁,近圆形而稍有棱角,长约3.5毫米,宽约3毫米。花期3-7月,果期5月至翌年2月。
性喜温暖湿润气候,好阳光但又不能经受强烈阳光照射,适宜生长在疏松、肥沃、排水良好、轻粘性酸性土壤中,抗有害气体能力强,萌芽力强,耐修剪。是典型的酸性花卉。
生于山坡杂林中。主产于湖南、江西、浙江、福建等地。
9~11月果实成熟时采摘,除去果柄及杂质,晒干或烘干。亦可将果实放人沸水中烫,或置于蒸笼内蒸半小时,取出晒干。
长卵形或椭圆形,长2~4.5厘米,直径0.8~2厘米。表面深红色或红黄色,具有5~8条纵棱。顶端残留萼片,另一端稍尖,有果柄痕。果皮薄而脆,内表面呈鲜黄色,有光泽,有2~3条隆起的侧膜及假隔膜,内有多数种子,粘结成团。种子扁长圆形,红棕色,密具细小点状突起。浸入水中可使水染成鲜黄色。气微,味微酸而苦。
性寒,味苦。归心经、肺经、三焦经。
泻火除烦、清热利尿、凉血解毒;外用消肿止痛。属清热药分类下的清热泻火药。
用量6~10克,煎服;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掺或调敷。用治温病热郁心胸,心烦、郁闷、躁扰不宁、睡眠不安;肝胆湿热郁结、黄疸、发热、小便短赤;血热妄行之吐血、衄血、尿血、跌打损伤、烫伤、烧伤等。
保护消化系统;泻下;降温;增加细胞中DNA和蛋白质合成;抗菌;抗炎;能增强胆汁的分泌而具有利胆、抑制血中胆红素形成的作用;能抑制中枢神经系统而具镇静、降压、抗惊厥、镇痛的作用;体外实验对多种致病菌有抑制作用。
本品含栀子苷、都桷子苷、栀子酮苷、山栀苷、芸香苷、槲皮素、异槲皮苷等成分。
本品苦寒,不宜久服,凡脾胃虚寒便汤者慎服。(请遵医嘱)
1.治伤寒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心中懊NONG:栀子十四个(剖),香豉四合(绵裹)。上二昧,以水四升,先煮栀子得二升半,纳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为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伤寒论》栀子豉汤)
2.治伤寒大病瘥后劳复者:枳实三枚(炙),栀子十四个(剖),豉一升(绵裹)。上三味,以清浆水七升,空煮取四升.内枳实、栀子,煮取二升,下豉,更煮五、六沸,去滓,温分再服,覆令微似汗。若有宿食者,内大黄如博棋子五、六枚。(《伤寒论》枳实栀子豉汤)
3.治伤寒身黄发热:肥栀子十五个(剖),甘草一两(炙),黄柏二两。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栀子半,去滓,分温再服。(《伤寒论》栀子柏皮汤)
4.治湿热黄疸:山栀四钱,鸡骨草、田基黄各一两。水煎,日分三次服。(《广西中草药》)
5.治尿淋,血淋:鲜栀子二两,冰糖一两。煎服。(《闽东本草》)
6.治小便不通:栀子仁二七枚,盐花少许,独颗蒜一枚。上捣烂,摊纸花上贴脐,或涂阴囊上,良久即通。(《普济方》)
7.治急性胃肠炎,腹痛,上吐下泻:山栀三钱,盘柱南五味(紫金皮)根五钱,青木香二钱。上药炒黑存性,加蜂蜜五钱。水煎,分二次服。(《单方验方调查资料选编》)
8.治口疮、咽喉中塞痛,食不得:大青四两,山栀子、黄柏各一两,白蜜半斤。上切,以水三升,煎取一升,去滓,下蜜更煎一两沸,含之。(《普济方》栀子汤)
9.治目赤:取山栀七枚,钻透,入煻灰火煨熟,以水一升半,煎至八合,去滓,入大黄末三钱匕,搅匀,食后旋旋温服。(《圣济总录》栀子汤)
10.治胃脘火痛:大山栀子七枚或九枚,炒焦,水一盏,煎七分,入生姜汁饮之。(《丹溪纂要》)
11.治鼻中衄血:山栀子烧灰吹之。(《简易方论》)
12.治肺风鼻赤酒:老山栀为末,黄蜡等分溶和。为丸弹子大。空心茶、酒嚼下。忌酒、炙煿。(《本事方》)
13.治赤白痢并血痢:山栀子仁四七枚。锉,以浆水一升半,煎至五合,去滓。空心食前分温二服。(《圣济总录》栀子仁汤)
14.治热水肿:山栀子25克,木香7克,白术12克。细切,水煎服。(《丹溪心法》)
15.治妇人子肿湿多:炒山栀子一合。为末,米饮吞下,或丸服。(《丹溪心法》)
16.治折伤肿痛:栀子、白面同捣,涂之。(《濒湖集简方》)
17.治火丹毒:栀子,捣和水调敷之。(《梅师集验方》)
18.治火疮未起:栀子仁灰,麻油和封,惟厚为佳。(《千金方》)
19.治疮疡肿痛:山栀、蒲公英、银花各四钱。水煎,日分三次服。另取生银花藤适量,捣烂,敷患处。(《广西中草药》)
20.治烧伤:栀子末和鸡子清浓扫之。(《救急方》)
21.治远年日久内外臁疮:山栀(烧作灰研为细末)、乳香(另研)各半钱轻粉少许.上再研为末用瓷器盛贮.每用时先将葱白、花椒煎汤洗疮.稍歇再温浆水又洗一次候恶水去尽再将白水煮百沸候温再洗.但疮口脓水血丝清水各尽又用粉帛拭干.然后敷之.如干者香油调敷湿者干掺.但恶疮口满实软绢帛护之.中硬不作脓者未可用.如肿软有脓者依前法再洗敷贴之.(《普济方》奇妙栀子散)
22.治下疳疮:栀子一枚去穰装入明矾末面糊合口火烧存性为末.洗净干掺上.(《奇效良方》栀子散)
新时代展现新气象新征程谱写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