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lian的古诗文课杜甫篇

北京最好的白癜风专科医院 http://m.39.net/pf/bdfyy/bjzkbdfyy/

我们用六堂课来说唐代伟大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先从杜甫的爷爷杜审言和他同时代的诗人宋之问、刘希夷说起。

第一课:杜审言与李嶠、崔融、苏味道(苏轼的祖先)齐名,称为“文章四友”。杜审言是唐高宗时的进士,官位不大,性格也比较恃才傲物,但他作品朴素自然,是唐代“近体诗”的奠基人之一。

本课我们分析了《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本诗用拟人手法,对仗工整,结构细密,字字锤炼。在异乡江南的新鲜风光里藏有诗人对中原春景的怀念之情。

与杜审言同时代的宋之问文采斐然,但人品极端恶劣。武则天、中宗两朝,宋颇得宠幸,睿宗执政后,宋之问被贬谪发配岭南,《题大庾岭北驿》就是写于发配途中,怀土思乡的忧伤昭然可见。《渡汉江》写于在岭南待了几年后偷渡回中原的途中,“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这两句真实地表达了一个长期客居异乡,久无家中音信的人,在行进家乡时产生的特殊心理状态。

宋之问的侄子刘希夷写了一首《代悲白头翁》,其中两句“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颇有名,由优美、流畅工整的对句集中表现青春易老世事无常的感叹,意境与哲理兼具。不想宋之问为了霸占此诗,不惜遣人用土囊将侄子压死。

杜甫一生坎坷曲折,忧国忧民,给人饱经沧桑之感。本课我们介绍的三首诗都出自安史之乱混乱时期。

杜甫投奔唐肃宗的途中被叛军俘获,解送至长安。身处沦陷区的杜甫目睹了长安城一片萧条零落的景象,百感交集,写下了传颂千骨的《春望》,全诗情景交融,以乐景写哀景,含蓄凝练,充分体现了杜甫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杜甫在沦陷区望月思家,写下了《月夜》,通过思念妻子儿女表现出时代的特征,离乱之痛与内心之忧熔于一炉,情真意切。

杜甫在肃宗朝廷当了一年的小官左拾遗后又来到甘肃天水,此时安史之乱仍未结束,杜甫写下了《月夜忆舍弟》,思念因战争离散的兄弟,格调沉郁哀伤,真挚感人。

《登高》一诗写于杜甫去世前三年(年),重阳节杜甫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高台,登高临眺。全篇对偶,从登高所见秋天江边空旷寂寥的景致,写到登高所感,抒发了作者穷困潦倒、年老多病、流寓他乡的悲哀之情,同时兼指安史之乱后唐朝由盛转衰的国运。

第二课先从杜甫生平说起。

年轻时官二代杜甫也曾有过快乐的童年和志得意满的青年时光,二十多岁去祖国各地游历,一次科举失败后也壮志豪情地写下《望岳》。

35岁后为求功名来到长安漂泊,不幸父亲去世,家道中落,眼见唐玄宗穷兵黩武开拓边疆,经济凋敝,民生艰难,写下著名的《兵车行》和《丽人行》。

安史之乱中杜甫在投奔唐肃宗的路上被叛军抓获押入首都沦陷区,与家人分散,后又短暂为官做了左拾遗,写下了这个时期的代表作《春望》与“三吏”、“三别”。

杜甫人生的最后十年在战乱中流离失所,来到了祖国的西南边陲四川,受好朋友严武等资助,在成都浣花溪畔的草堂度过了一生中平静安宁的一段美好时光,中间还短暂作了一段时间的官——工部员外郎,这也是他的作品集被称为《杜工部集》的原因。

这段时间杜甫写了大量的诗歌,最著名的代表作品是《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年,年老多病、心忧天下的杜甫在从长沙辗转至岳阳漂泊的一条破船中与世长辞。

接下来我们具体分析了《天末怀李白》,此诗年作于秦州,以凉风起兴,设想李白于深秋时节在流放途中,从长江经过洞庭湖一带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李白深切的牵挂、怀念和同情,全诗情感真切深挚,风格婉转沉郁。

在成都草堂那段美丽的时光,杜甫赏美景写下了许多有名的绝句,如《绝句二首》。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用视觉、嗅觉,静态、动态写出了初春灿烂阳光的照耀下,赏浣花溪一带明净绚丽的春景,用笔简洁而色彩浓艳。“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色彩丰富,有渲染有对比。“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抒发了羁旅异乡漂泊的伤感。全诗以乐景写哀情,反衬了诗人思乡之深厚。

《绝句四首(其三)》中:“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更是色彩搭配的经典佳作。

《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其六)》特写镜头对准了浣花溪边邻居黄四娘家的满院春花,简洁质朴的语言中很显对仗音韵功力。

第三课我们先从杜甫代表作《兵车行》开始说起。

《兵车行》是杜甫自创的乐府新题,这首七言长篇叙事诗写于安史之乱前,此时唐玄宗对吐蕃或者南诏大力用兵,杜甫在亲眼目睹长安从军出征的队伍悲惨送别的景象后写下了这首名篇。

该诗从视觉、听觉上入手,通过和戍边人的对话,描绘了一系列“悲惨送别图”、“血流成海图”、“田亩荒芜图”、“健妇犁耕图”、“县官索租图”、“青海白骨图”。

《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这首七言律诗是诗人面对如大海汹涌的江水,抒发内心感受的叙怀之作。诗写于安史之乱时,诗人流落四川成都,寄居草堂,一次观锦江“水如海势”,波涛汹涌,则触景生情,感慨万端,抒写了他激愤的、自我解脱的、一时的人生感悟。其中“为人性僻耽佳句,与不惊人死不休”这一名句反映了杜甫认真严谨的写作态度。

《旅夜抒怀》写于年,杜甫经历了一段舒适的成都草堂生活后,友人严武去世,杜甫在成都失去依靠,携家乘舟东下漂泊的旅途中。诗句刻画了孤舟月夜的寂寞境界,以雄浑广阔之景,反衬出作者孤苦伶仃的凄怆心情。其中“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是名句,以乐景写哀情。

《石壕吏》是杜甫著名的“三吏”中的一篇,这首五言古诗通过作者亲眼所见石壕吏趁夜捉人的故事,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引起的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力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客至》是年杜甫在成都草堂所作,50岁的杜甫好不容易过上了相对安定的一段生活,这首洋溢着浓郁生活气息的纪事诗,表现了诗人诚恳质朴的性格和喜客的心情。其中“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两句是名句。

《蜀相》和《八阵图》两首是杜甫年和年先后写的赞颂诸葛亮的诗。

年初春,杜甫初至成都,目睹国势艰危,自身报国无门,因此对开创基业、挽救时局的诸葛亮无限仰慕和敬重,《蜀相》一诗中蕴含着诗人对祖国命运的许多期盼和憧憬。

《八阵图》这首怀古抒怀的绝句是杜甫年写于夔州,面对诸葛亮在夔州江滩所设的八阵图石阵,赞颂诸葛亮的丰功伟绩。

最后,我们讲了一首杜甫十年旅居长安时写给权贵韦济的干谒诗,其中“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一名句就出自这首诗。

这首诗的题为《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此诗叙写了作者自己的才学以及平生志向和抱负,倾吐了作者仕途失意生活困顿的窘状,抨击了当时黑暗的社会和政治现实,全诗直抒胸臆慷慨陈词,是杜甫自叙平生的一首诗作。

第四课:我们先讲解了杜甫35岁以前早年时期的代表作品《望岳》。

这是杜甫第一次科举考试失利后去山东漫游咏叹泰山的诗,这首诗通过描绘泰山雄伟磅礴的景象,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出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也表达了作者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其中名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表达了作者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这是之后的杜诗中很少见的。

接下来,我们对比学习杜甫中年时期咏华山的《望岳》。安史之乱中,杜甫饱历忧患方得入朝为官,不想短暂一年后,又因宰相房琯被罚,抗疏救之而获罪被贬。杜甫的仕途坎坷,理想难以实现的失意彷徨都委婉曲折地表现在诗中。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创作于年,是杜甫在生命最后十年中旅居四川成都草堂期间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此诗是杜诗的典范之作。

诗作叙述作者的茅屋被秋风所破以致全家遭雨淋的痛苦经历,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感慨,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崇高思想境界。

全篇可分为四段,第一段写面对狂风破屋的焦虑;第二段写面对群童抱茅的无奈;第三段写遭受夜雨的痛苦;第四段写期盼广厦,将苦难加以升华。前三段是写实式的叙事,诉述自家之苦;后一段是理想的升华,直抒忧民之情,情绪激越轩昂。前三段的层层铺叙,为后一段的抒情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如此抑扬曲折的情绪变换,完美地体现了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

其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是千古名句。诗人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在此表现得淋漓尽致。

接下来,我们对比阅读诗仙诗圣两人在生命的最后两年登上岳阳楼,写下的不同诗篇,境界大不相同,一个忧心家国,一个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ongxbscs.com/zyvx/700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