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芪,又名北芪,药性味甘、微温,归肺脾两经,具有补气升阳、益卫固表、托毒生肌、利水退肿之功效,但其性温,升阳助火、走而不守,若用之失当,易引起伤阴耗津或助邪为患。
早在《神农本草经》中记载,黄芪被录为上品,“主痈疽久败创,排脓止痛,大风,痢疾,五痔,鼠瘘,补虚,小儿百病。”
临证用黄芪治疗多种病证,且屡用奏效,精究其临床运用,颇有体会,现将其运用经验归要如下。
补
虚
黄芪,原名黄耆,耆有长者之意,故有“补气之长”之称。《本经》云本品能“补虚”,究竟补什么《本经》未提,但对于本品的补虚作用却做了首次论述。
《名医别录》载黄芪“补丈夫虚损,五劳羸瘦”,也提到了黄芪的补益作用,或许是过去生产力极不发达,人们的生活水平极其低下,胖人极少,故云“五劳羸瘦”之人可用本品。
金元时期的李东垣在《珍珠囊》中言黄芪“益胃气”,似乎与本品补气健脾的功效仅有一步之遥。直到明代《本草汇言》才明确提出黄芪“补肺健脾”,《本草正》提出本品能“补元阳”,实际上就是补气。
活
血
黄芪性温善走,能益气温阳,鼓动血脉运行,促进血液环流不瘀而具有较显著的活血作用,临床主要用于脑络瘀滞的多种病证,如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脑动脉硬化等所致的眩晕、头痛及脑中风偏瘫等。
现代药理研究证明其能兴奋中枢神经系统,改善血液循环,促进脑细胞功能恢复,故能治疗缺血性脑病诸疾。
辨证要点:头痛、头晕、肢体偏瘫,伴手足麻木、唇舌紫暗、脉细涩无力。
固
摄
黄芪因其补气力强,而具有较好的固摄收敛作用,能控制血液及体液外泄。
常用于气血虚弱所致的出血、体液过度丢失诸疾,如脏器的慢性出血、尿崩症、遗精、滑精、自汗、盗汗等。
现代药理研究证明黄芪所含成分中的葡萄醛酸、多种氨基酸均有强壮作用,且能补充体虚自汗而损耗蛋白质成分,及闭塞皮肤分泌孔,抑制发汗过多,所以具有止汗作用。
辨证要点:各种慢性出血、盗汗、自汗、尿多、遗精、滑精,伴面色无华、疲倦纳差、舌淡、脉细。
生
血
《本草纲目》载“黄芪甘温纯阳,其用有五,…...活血生血……,五也。”
常用于多种原因所致的气血不足之血虚证,如各种原因贫血、恶性肿瘤放化疗后血细胞减少等。
此因黄芪能促进骨髓各系正常原始细胞增生,且黄芪中含有的叶酸成分,为红细胞合成所必须,故黄芪能生血养血。
辨证要点:面色苍白、心悸头晕、体倦懒动、唇舌色淡、脉虚细无力。
止
渴
《别录》载黄芪“补丈夫虚损,五劳羸瘦。止渴、腹痛、泻痢,益气,利阴气”,临床用于治疗糖尿病之消瘦烦渴,有一定疗效,这是因为黄芪能调整机体免疫状态,抑制胰岛异常免疫反应,降低血糖。
辨证要点:消瘦、烦渴、口干、畏寒、舌淡、苔白、脉细。
发
汗
黄芪能益气养血而利阴气,且能提升阳气,故可补益汗源使其发汗。
临证常用于气血不足,外感风寒,又往往不能作汗及气血阴阳失衡,汗腺功能失常所致的无汗证,如体虚感冒、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干燥综合征等。
辨证要点:恶寒较甚、发热无汗、身楚倦怠或口干涩、皮肤干燥、肢冷无汗,脉细。
(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提前告知)。
相关链接白头翁散的功效与作用
淫羊藿的功效与作用
枯草芽孢杆菌的功效和作用
养生不防寒,一切都白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