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隆重纪念黄石建市七十周年之际,我们忘不了曾经为黄石的精神和物质文明建设作出杰出贡献的生力军——历届上山下乡的黄石地区的知识青年们。
上山下乡自上世纪50年代便被倡导,至60年代而展开。当初,为消灭“三大差别”,带着积极的浪漫主义色彩,城里有知识有文化的青年人,自觉地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邢燕子、侯隽、董加耕等一大批优秀青年,便是典型代表。有人认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宝贵青春的荒废,是美好理想的破灭,甚至有人一度对生活信心产生了动摇。我要说,这部分人未曾经历那些有特殊意义的日子,没有资格享受这份光荣!在国家最艰难的岁月,知青们同当地的人民一起,和广大的工农兵一起,用勤劳和智慧支撑着共和国的大厦,创造了属于他们的奋斗业绩。较之后来的青年,他们更有一些对人生艰辛的领悟,更多具有吃苦耐劳的品格,更能在以后不同的工作岗位上勇挑重担,行稳致远。
黄石地区动员安置城镇青年扎根农村安家落户自年始,下放到金牛区南城公社主要有两个知青点:一个是以黄石城区知青为主大约40人左右的易骆李村,一个是金牛本镇知青集中的陈先八村。当年,黄石知青组成的篮球队代表南城公社代表金牛区打遍全县无对手;以黄石知青为主组织的文艺宣传队到处巡回演出,一个亮相,一个眼神,一句台词,一曲赞歌,一段群舞,让人耳目一新。客观地说,知青的到来,给比较封闭的管道注入了新鲜血液,大大丰富了农村的业余文化生活,开阔了农村人的眼界,提升了农村人的欣赏层次,农村面貌如春风化雨,生气盎然。
我姐徐小宝,年秋下乡。同被安置在陈先八知青点的计有:金义若、唐瑞兆、范启富、范其正、廖祖元、周友德、吴农时、邹海保、邹汉民、丁昌汉、傅克炳、柯昌明、贺其福、夏甘霖、向冰冰、黄锦文等17人。
“一进南城畈,十万八千担”,军台山下,一望无际的稻田,高河蜿蜒曲折,沟渠纵横交错,陈先八就是镶嵌在这碧波金浪大地上的明珠。远远望去,村口一棵硕大“迎客松”般的老枫树。这老枫树大约是六百多年前陈家先祖落根时栽种的,像是穿越明清而来的历史老人,成了这方水土的守护神,成了全村人的精神图腾。你看,树干几人合抱,满身鳞片,虬龙沧桑,冠盖如擎天巨伞,可遮上百人歇荫,满地枫树坨,老干分枝开丫处和树梢头零星地搭着几个喜鹊窝。树旁一口老井,“糯米粥”铺实地面,青石块砌圆井台,井水清冽甘甜。年夏天,我去陈先八看我姐,一屁股坐在树下石条凳上,凉丝丝的,自然风,汗一下子就阴干了。几个娃娃手牵着手围着老枫树蹦蹦跳跳地唱大人传下来的民谣:大树枫,守村口,不怕风雪不弯腰,冬去枝枝发新绿,春来叶叶满树头。大枫树,高又高,几朝几代不说老,三伏招风挡日晒,秋来披上红盖头。坐在枫树下,喝着老井打上来的沁凉沁凉的水,情不自禁,为得到祖上恩德滋润的村民,为挖井人,为老井写几句:老枫树下井水甜,夏凉冬温出自然。本性非关违节令,只因入世结人缘。井泉汩汩不外溢,甘露湛湛润心田。人丁兴旺有发展,老井便是活水源。
陈先八是鱼米之乡,更是“耕读为本”文风昌盛礼乐传家的地方文化名片。那个年头,撰文作曲,编排饰演,会乐器善歌舞能作画者凤毛麟角,而现居上海从陈先八走出去的诗人陈树林骄傲地告诉我,他们村这方面人才济济:陈汉华、陈清明、陈国民、陈传义、陈传根、陈传富、陈传雪、陈传贵、陈平新、陈美英、陈汉英、陈晚喜、陈雨生、黄冬生等,就是其中的佼佼者。连刚上小学不久的树林本人,还是个娃娃,也学着传义传根传富这些哥哥们吹拉弹唱侍弄乐器,用烧红的粗铁条钻孔自制竹笛,敷上竹膜,像模像样地吹奏《我是一个兵》。那时,知青点的青年和当地的回乡青年组成了一支有一定规模的文艺宣传队,配合“四清”、“忆苦思甜”到夏仕武、彭家畈、吴官塘等大塆子演出,我被特邀表演新疆舞《毛主席的话儿记心上》。这支双人舞是我和王金发同台表演的,曾获大冶县汇演一等奖。需要人配合,我就临时与回乡青年陈传富搭档,医院借来白大褂白头帽,贴上红红绿绿的纸质彩条,就算是新颖的维吾尔服饰了。我们扭摇脖子,摆动腰肢,敲着手鼓,踩着点子,十分投入,尽情地表演了一场又一场,大受欢迎。我初次感受到“打成一片”的真味,我也体会了一回知青生活。热情好客的村民围着我,在我姐面前尽夸我,查家娘送来二升糯米,窦家娘用布袱包几个鸡蛋塞进糯米里,我姐赶到村口递给我十块钱,说是自己拿工分挣的,奖励我,她脸上挂着笑,美滋滋的。生产队长陈才富帮我提着篮子,一路唠叨知青点的事,陪我回金牛,一直把我送到家。
如果说,年那批知青是“下乡”脚踏实地的新农民,那么年的那批知青就是“上山”生根开花的育林人。那批知青黄石市75人,大冶镇1人,金牛镇27人,计人,到铜矿区前进人民公社尖山殿落户,到果城里安家,建设林场,是为“青建林场”。据黄石知青董小平回忆:那时候我们起床一声哨,出工一条龙,收工一路歌。在尖山上砍柴、烧山、垦荒、种菜、耕地、养猪、喂鸡、养蚕,学篾匠,挖草药,挥汗如雨,栉风沐雨,用辛勤的劳动一点一滴地改变着大山的面貌。在八斗五斫芭茅、做砖、烧窑,从刘仁八挑石灰,挑瓦上山,建起了两栋青砖红瓦房,开辟了八斗五分场。我们乐观地直面艰苦,闲暇时,打篮球、打乒乓球、弹琴唱歌跳舞,丰富业余生活;夜晚在煤油灯下读书学习,写日记,充实内心世界。每周一的晚会上,丝竹盈耳,歌舞升平,在古刹大殿的土台上,在明亮的汽油灯下,尽情展示知青人的才气和风华。……著名作家金牛知青胡燕怀在《青春的脚印》代序中是这样写当年的“青建人”的:从四面八方聚集而来的年轻人,为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他们宛如一个大家庭的兄弟姐妹,人与人之间单纯干净,没有根本的利益冲突,没有铜臭味,更没有人与人之间的提防戒备相互猜疑和不信任。大家团结友爱,劳动中相扶相帮,生活中相互关照;你教我学文化,我帮你洗衣服;谁生了病,大家都会无微不至地争相照顾;有了思想问题,则互相吐露心声,寻求慰籍和帮助;甚至这种人与人的友爱关系,这种新型的无功利化的人际关系,扩展到了林场周边的广大群众,倡导了一种良好的风尚……。我同一个大院的街坊学兄陈铁英当年写的几首诗,真实地抒发了知青人的情怀。
《尖山放歌》:尖山是个好地方,山野一片好风光。巍峨峰顶连天上,五彩云霞绕山岗。站在高处放眼望,满垅稻浪闪金光。尖山是个好地方,地肥水美药材香。金银铜铁处处有,竹木水果运四方。美丽富饶土地广,夜明宝珠山中藏。尖山是个好地方,三面红旗迎风扬。知识青年上山来,意气风发斗志旺。喝令荒山献珍宝,誓把穷壤变富乡。
《夜读》:月亮在碧蓝的天幕航行,繁星调皮地眨着眼睛。草甸上滚动着晶莹的露水,夜风送来虫鸣阵阵。月亮把银辉洒向排排窗户,排排窗户亮着盏盏明灯。月光和灯光融成一片,照着桌上平摊着的毛著选本。双双眼睛在字里行间穿行,像边境上巡逻的哨兵;颗颗红心随着真理远航,像双轮双铧犁在牵引。夜风带着月光和虫声扑向窗里,在书本上投下晃动的山影;青年们手托腮帮凝视远处,一幅改造荒山的蓝图在心中绘成。
《北去的小鸟,你快飞吧》:北去的小鸟,你快些飞吧,你快些飞吧!你快些飞到毛主席身边,把丰收的喜讯汇报——你看,果城里的稻子熟了,无边的金浪涌向天涯。那黄澄澄的稻穗,迎着秋风沉甸甸地把头低垂。你看,一片片果树林,撒遍了荒山野洼。那滚熟滚熟的果实,压弯了粗壮的枝桠。你看,山腰上新修的场房,已安上了电灯电话;那通往蓝天的盘山公路,响彻了运输车的喇叭。青年们,想想吧,想想吧!这变化多么大,这变化多么大。几年前,这儿还是野猪的天地,现在我们已安上了新家。多少次,我们把困难拋入大海;多少回,我们把群山踩在脚下。即便是乱石成堆的不毛之地,我们也叫它扬起了稻花。闪光的季节到了,大地涌出一片彩霞;成熟的果儿把枝桠压断,金色的稻浪涌向天涯……北去的小鸟啊,你快些飞吧,你快些飞吧!你快些飞到毛主席身边,把丰收的喜讯汇报给他老人家。
年12月22日,《人民日报》转引了毛主席的最新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要说服城里干部和其他人,把自己初中、高中、大学毕业的子女送到乡下去,来一个动员,各地农村的同志应当欢迎他们去。”12月26日这一天,是毛主席的诞辰纪念日,黄石地区集中了66、67、68三届初中高中毕业生下放农村。这一天,锣鼓喧天,热闹非凡,几十辆满载知青的敞篷车披红挂彩,知青们被分配到南城、高河、晏公、西畈、胡铺、堰口公社等几十个知青点,各公社各大队各个村都派来欢迎的村民。知青们背着捆成方块的被子,双手提着装着简单洗刷用品衣裤鞋袜的袋子,肩斜挎装着红宝书日记本钢笔等学习文具的绿军包,有的还扎着绑腿,像军人一样,雄赳赳气昂昂奔向自己的新家,奔向广阔的天地,奔向大有作为的地方。金牛街上的知青都分在周边,最远的是高河、胡铺,我们分得近,紧挨镇子,堰口公社一大队。1队学堂殷家的柯昌盛、张德胜和武汉知青王福玉,2队叶家饭棚水中仁、刘克元、柯兰芳、胡素文和我,3队许家庙下侯渝生、廖志刚、易华先、王金发、易凤仙、雷静蜀,6队石板路殷家汪长映和黄石知青黄慧英,5队有个从武穴回乡的知青胡平,这17人成了战天斗地的亲密战友,成了堰口一大队知青点上朝夕相处的知心农友。
我在这个以叶、邓姓为主,杂以许、肖、但、饶、吴姓的柳树下叶家饭棚村扎扎实实务农三年。我明白了既要吃农村饭,就要会做农村活。农事苦哇!又脏又累。“吃了月半粑,各人种庄稼”,浸谷种、沤茅包、撒谷种、育秧苗,扯秧、插秧、薅草、除稗、施肥,挖田炕、护田埂、堵田缺,割谷、打场、归仓,送公余粮……用牛犁田、耙田、耖田,打鍉磙(夏收后用石磙把露出来的谷桩子轧进泥田里),打草要、捆草头、挑草头、堆草头,养猪、看瓜,挑粪、浇水,插苕秧、翻苕藤、洼小麦、锄杂草、割油菜、敲芝麻、刮苎麻……扛着喷雾器洒农药(乐果乳剂,剧毒),气味重,一般人不沾,受不了;“双抢”抗旱,各个队转运“”型柴油机抽水是力气活,全村能抬得动的人就二三个,我从13岁就上高山斫柴,练出来了,力气大,总是抬前,稳稳的过叶家新桥(桥窄,只能两人一前一后抬着),在墙上用土红刷标语,为大队写简报,到砖瓦厂做砖坯团布瓦,上窑、码窑、烧窑、出窑,……哪一件不脏不累?哪一天不是一身泥巴,不是一身臭汗?
我们做得最多的是知青以“民兵”的身份参加各种“会战”。筑送水堤转水,挖槽子栽树,去邹家坳“三治五改”,去晏公庙种茶,去陈家埦修渠道,到高河港挑沙修储水闸,到韦源口围湖,到黄金湖造田……,最苦的是去毛铺水库搬石头筑大坝,一人拖一板车,大几百斤重,从山顶炸石坑装车,人要倒向后,双手托着板车尾紧紧轧住地面,双脚钉着一寸一寸往下滑,路窄,又陡,很危险,一不留神就会翻车,就会出人命。出门“参战”时间最长的是修武沙铁路,白天跟其他民兵一样挑土挑石,还要一手拿着广播筒大声喊:“三线建设要抓紧,就是跟帝修反抢时间”,晚上排练节目,参加黄石民兵师金牛民兵团的宣传演出。
这三年,自己斫柴,自己种菜,自己煮饭,自己洗衣,自食其力,跟农民打成一片,滚一身泥巴,炼一颗红心,物质生活简单清贫,但野蛮了身体,文明了精神。我们的付出得到了全村人的认可,叶文寿队长提出,邓队长肖队长同意,全体社员通过,我每天的工分从8个半涨到10个,和当地人同工同酬,成了真正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的新农民了。业余,读读古诗词,学着写写,自得其乐。
《春种》:暴风骤雨气势汹,雷鸣电闪云行东。冒雨栽田泥中俯,抢种插苕忙更匆。任凭天公多变化,依然万物尽葱茏。杜鹃红透珊瑚岭,松杉绿融翡翠峰。雨沾莲叶晶晶滚,风弄荷花闪闪红。青蛙戏雨全身亮,金鲤跃潮通体彤。东去云峰暗倒海,西来夕照架长虹。稗抛阡陌泞泥路,禾苗行株条理同。两路人归湿漉漉,彼呼此应乐融融。塘边争洗泥巴腿,男的斯文女如疯。上山下乡落户日,披星戴月蔚成风。《春插一》:披星扯秧未唱鸡,顶日插田阵雨急。野餐难填饿肚汉,汗水难洗脸上泥。
《春插二》:雨洒清明农事忙,夫妻荷笠赶插秧。一前一后比谁快,白腿是妻黑腿郎。
《春油》:春油无意逐红尘,十里菜花十里金。未入丹青未入苑,平凡生意平凡心。
《鹧鸪天.夏夜看瓜》:夏夜看瓜过草亭,叶翁说我发神经。菜瓜香瓜甜金瓜,西瓜黄玉黑美人。笑不语,忍出声,有谁知我两得心?邻村熟了西红柿,偷来糖腌满脸盆。
《夏收》:每见红荷初露蕊,便逢香稻始披金。红荷露蕊莲房实,香稻披金洁白心。
《秋风》:秋风不失信,岁岁到人间。树上催枯叶,黄金赠稻田。
《秋月》:秋夜翘首望秋月,秋月回眸也望人。一派清光清似水,可曾渗入体中心?
《喝火令.冬梅》白雪沾衣化,冬梅拂脸香。梦想召唤青春郎。上山下乡珍贵,莫负好时光。门口虬川水,背垴砖瓦房。踏雪寻梅鸟飞翔。任他风狂,任他叶枯黄,任他黑云低压,路断又何妨?《向晚》:几笔炊烟伸懒腰,几曲鸟语奓口笑。向晚尽披金缕衣,一任斜阳细细描。
《定风波.向前》:终日奔忙不得闲,插队知青盼过年。树上鸟儿恋旧窝,妈妈,儿扑暖怀抱成团。那村那屋那水田,扎根,贫下中农打成片。广阔天地丹心炼,不变,披荆斩棘永向前。
《一斛珠.良宵》:摆谱轻读,旋律入心运弓熟。二泉映月江湖水,缕缕清香,花羡人脱俗。一曲良宵飞过路,几对紫燕琴边宿。晚风撩我斜双目,三杯谷酒,一钵红烧肉。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更何况是“十七十八如烈马,山上树儿连根扯”的热血青年呢!我们大队的知青也喜欢在一起聊美女,也会春心荡漾,想入非非。某某是英秀健美型,某某是小家碧玉型,某某是文雅书香型;哪个哪个刚开亲的女朋友羞答答的,蛮耐看,哪个哪个的新媳妇妩媚风骚,眼睛勾人……最难忘的是一队投亲靠友的武汉知青王福玉,齐耳短发,五官端正,皮肤白嫩,吹弹可破,一笑一对酒窝,一口雪玉牙露出一个缺齿洞,别有一番滋味。是时,“豆蔻梢头二月初”,“黛眉开娇横远岫,绿鬓淳浓集春烟”,“回身举步,恰似柳摇花笑润初妍”,“擢纤纤之素手,雪皓腕而露形”……古书上的佳词丽句翩翩起舞,令人心潮澎湃。
《南乡子.拈诗》:信手画几行。枝头鸟语悦耳旁。三两小诗风里种,思量。凝句成时夜未央。桌上灯光黄。有月殷勤探疏窗,学个风流摞一叠,寻常。小字拈来带暖香。
《艳遇》:仲夏晴雨混,人生真幻溶。因经池边路,潋滟忽濛濛。荷花新浴雨,莲叶曳晴风。浪卷无穷碧,阳生别样红。婷婷袅袅态,涩涩羞羞容。有女回眸笑,双花巧相逢。自带仙气来,清水出芙蓉。天地悠然小,风华日月同。青春起萌芽,眼西心向东。陡然生惆怅,灵犀断不通。归来心始静,默默望苍穹。苍穹无反响,回问自心中。
《望海潮.雨荷》:束衫轻舞,回眸浅笑,无船怎采莲蓬?蝴蝶乱飞,蜻蜓孑立,溪边嬉水儿童。雨后荷花红,望远山滴翠,泉水雍容。含露芙蓉,扭腰调戏白头翁。黄鹂翠柳古钟,听汉腔小调,别样情浓。唱曲春花,缺牙少女,同熏一路香风。天外挂新虹,觅湿衫倩影,拐角相逢。燕子着意引路,伊在藕花丛。
由于教育事业的发展,教师严重缺员,急需补充,“民办教师”就应运而生了。各个知青点都选派适合的人去各地的中小学当民办教师,生产队里照旧拿工分,没有农活累。姜鹤龄、姜自立、郭仙容、侯渝生、廖志刚、卢敦旺、徐盛林、胡燕怀、吴文敏……等金牛知青都当过“民师”,后来他们成了“名师”,有的当上领导,有的成了作家,有的一生与教育结缘直至退休。大约从71年开始,国家就在知青中征兵,招工,知青大批返城是78年——80年,“上山下乡”也就基本上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当年上山下乡的知青是奔着扎根农村安家落户去的,想的就是一辈子的事。一些知青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就自由恋爱自由结合了。知青与当地青年成家的无法统计,黄石知青间的结合我不清楚,金牛知青之间,金牛知青与黄石知青之间凭我就能数出好多对:陈希尧与黄玉枝,柯金生与胡素霞,陈希武与吴自秀,吴农时与向冰冰,王中发与邓淑蓉,陈铁英与冯友华,柯昌隆与林更菊,柯国乔与张秋凤,蒋帮楚与赵丽华,姜自立与甘润芳,徐盛林与张宝珠,侯渝生与黄慧英,胡涌泉与雷静蜀,陈传光与郭仙容,卢敦旺与范明星……他们在山上在乡下培育种子,采摘果实,满载而归,开枝散叶,瓜瓞绵延,如今已是含饴弄孙安享晚年。
《南乡子.握住春风》:好个读书天,词典伴着教案眠。清平乐音亲我脸,入课望断南飞雁。自此执教鞭,桃红李白都是缘。梦里好汉挥不去,收拳,握住春风兴昂然。
这是我走向讲台上的第一课毛主席词《清平乐.六盘山》后写的,似觉天高云淡,春风拂面,桃李满园。一晃,五十多年过去了,当年的知青都成了古稀老人。老伙计们,老姐妹们,人老心不老,我们有共同的财富——知青精神。吃好,喝好,玩玩,活长一点,活健一点,活出老来俏,活出老来鲜!
《重阳》:老街老友过重阳,一样拱手祝健康。回眸青丝何处去,昂首白发比谁长。峥嵘岁月心有梦,佝偻形状神未伤。一切朽完无所谓,但求大脑不肮脏。
《登高》:又是西风挟叶飞,登高脚力未衰微。不劳竹杖相陪护,应许诗囊满载归。足底险途成坦道,眼中夕阳胜春晖。老夫字典原无老,万仞峰头一振衣!
徐铁志,金牛人。退休多年,偶尔写几句,让过往醒醒,延缓衰老,不问意义。
《新东西》编辑部
主编:向天笑
征稿启事:
1、原创首发,诗歌(除旧体诗词外)、散文、小说、评论、收藏、书画等作品,拒绝一稿多投。百字内简介加个人清晰生活照一张。
2、作者文责自负,如有抄袭侵犯他人权益,本平台不承担任何法律连带责任。
3、投稿作者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