栀子豉汤(冯世纶常用)
栀子6克,香豉10克。
上二味,以冷水毫升浸泡1小时,煎开锅后15~20分钟,取汤毫升温服,续水再煎一次温服。
●●●《六经八纲》胡希恕解读●●●
二物均属苦寒解热药,而有止烦的特能,合以为方,故治烦热不得眠或心中懊者。
下利愈后,人当安和,但其人反而更烦,说明里仍有热。但按其心下濡软不坚,里无所结,胃家不实,当是虚烦,以栀子豉汤除烦即可。
此即《伤寒论》第条重出。二物均属苦寒解热药,而有止烦的特能,合以为方,故治烦热不得眠,或心中懊者。本方证属阳明病。
●●●经方传真●●●
胸中窒塞而烦闷者。
两物均属苦寒除热药,并均有解烦的特能,合以为方,故治烦热而心中懊者。
按:诸栀子豉汤服法后有“得吐者,止后服”注语,临床实践证明,栀子诸方并非吐剂,考察本条所述,为治疗汗、吐、下后的虚烦,更无复吐的道理,当是传抄有误,故应删去。
常见于急性病的后期或慢性病某阶段,亦常见于胃胸疾病,如以上所举食道病变,还可见于食道裂孔疝、肺结核、胃病、冠心病等。
●●●姜春华●●●
栀子6克香豉9克
1、治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栀子豉汤主之。
2、发汗若下之,而烦热胸中窒者。
3、伤寒五六日,大下之后,身热不去,心中结痛。
徐灵胎说:“虚为正气虚,烦为邪气扰。发汗、吐、下,实邪虽去,而其余邪因正气不充,留于上焦,扰于胸中,故虚烦不得眠;烦热且窒较前虚烦等象为稍实;外内之邪俱来解,结痛更甚于窒矣。”徐氏犹恐“心中结痛”与小结胸和心下痞证相混淆,故又说:“盖小结胸证乃心下痛,胸中在心之上,故不得用陷胸;何以不用泻心诸法,盖泻心证乃心下痞,痞为无形,痛为有象,故不得用泻心。”
本方以栀子苦寒泄热除烦为主药,淡豆豉辛凉,并具升散之性,协助栀子以宣泄胸中郁热为辅药,二者合用,具有清热除烦功效。
本方通治黄疸、咽肿、目赤、痄腮、尿赤热痛、鼻衄、血淋、血痢、下血及小儿蓄热、身热狂躁或昏迷不省者,辨证以热性症状为主,只要无虚寒症状即为可用。
本方单独应用者较少。热在气分,兼见表邪未清者,可加入薄荷、牛蒡子等辛凉解表药;若兼见口苦,舌红、苔黄等里热较盛者,可加入芩、翘、芦根清泄里热。
附方
1、栀子生姜豉汤:上方加生姜3片。栀子豉汤证兼见呕吐者,是胃中水饮上逆所致,可加生姜散水饮以止呕。
2、栀子甘草豉汤:栀子豉汤方加炙甘草6克。栀子豉汤证兼见少气者,是因热邪伤气所致,可加炙甘草以益气。
3、枳实栀子豉汤:栀子豉汤方加枳实9克。治大病瘥后劳复者。劳复乃病后气虚,余邪犹未清,因劳即发,其证不一,故用栀子以泄热除烦,枳实宽中下气均为主药,豆豉清余热除烦为辅药。
4、栀子大黄汤:枳实栀子鼓汤加大黄9克。除见上证外,兼见大便秘实。食不下,脉中有力者,可加大黄,称为栀子大黄汤。
●●●金东明●●●
栀子14个(9g),豆豉9g。
清宣郁热,降火除烦。
热郁胸膈证。
水煎服。先煎栀子,后下豆豉。
心烦懊憹,失眠,胸闷,甚则心胸结痛,胃脘痞塞,饥不能食,身热,手足温,头汗出,舌红苔黄,脉数。
栀子清透郁热降火,宣热和胃除烦。
①本方仅两味,针对火(热)郁于胸膈,热宜清,火宜降,病在上,邪无形,故宜清宣,且宣中有降,降中有宣,二药三法,为治疗一切火郁胸膈、虚烦懊憹之良方、祖方。后世著名朱丹溪之越鞠丸即由此方化裁而成。
②栀子具有利胆、降压作用,对多种真菌如革兰氏黄癣菌、腹股沟表皮藓菌等具有抑制作用,并具解热、镇痛、止血作用。日本学者提出本药尚有防治记忆力衰退和性功能减退作用。
③本方应用极为广泛,常用治疗高血压、心脏病、胃炎、肠炎、肝炎、胆囊炎、皮肤湿疮、发疹、阴囊湿疹、带下、顽固性失眠、神经官能症、黄疸、吐血、衄血、尿血、尿路感染、食道炎、菌痢等病症,效果良好。
④本方临床单用少见,多入复方。
●●●刘渡舟●●●
治心烦身热、不得睡眠,剧者心中懊、坐卧不宁、莫可名状;或胸脘痞塞,或胃脘疼痛、嘈杂似饥,但头汗出,舌红苔黄,脉数等证。
栀子味苦性寒,泄热除烦,屈曲下行,降中有宣;香豉体轻气寒,宣热和胃,宣中有降。二药相合,清宣互济,发散火郁,故能开郁除烦。
《医宗金鉴》:“未经汗吐下之烦多属热,谓之热烦;已经汗吐下之烦多属虚,谓之虚烦。不得眠者,烦不能卧也。若剧者,较烦尤甚,必反复颠倒心中懊也。烦,心烦也。躁,身躁也。身之反复颠倒,则谓之躁无定时,三阴死证也;心之反复颠倒,则谓之懊,三阳热证也。懊者,即心中欲吐不吐,烦扰不宁之象也。因汗吐下后,邪热乘虚客于胸中所致,既无可汗之表,又无可下之里,故用栀子豉汤,顺其势以涌其热,自可愈也。”
按治法规定,邪在表宜汗,在胸当吐,在腹应下。汗吐下三法均为邪实而设。若经汗吐下后,而见心烦不得眠,实邪虽去而余热不解,蕴于胸中所致。此证严重时,可使人反复颠倒、不得卧寐,心中懊、烦闷至甚而令人无可奈何。治以栀子豉汤,清宣郁热而除郁烦。
本方又能外解太阳之邪,内清阳明之热,因胸膈外通太阳,内连阳明之故。但治热必远寒,故脾胃虚寒而大便溏者,则不宜服用。
至于本方是否为吐剂,历来注家看法不一。我们认为:吐或不吐,两种情况皆有。若火郁于上,服药后火郁得宣,正气趁机驱邪外出,吐而作解者有之;若热轻而又抑郁不甚,服后不吐者亦有之,故不得拘于吐与不吐的一个侧面。
本方先煎栀子,后内香豉,意在栀子取其味,香豉取其气,香豉气味轻薄,煎久则失掉宣散之功故也。
●●●欧阳卫权●●●
(一)方证辨证要点
1、本方证属阳明病证。
2、以烦热、心主懊为辨证眼目,或不得眠;或心中窒;或心下结痛;或烦而按之心下濡;或饥不欲食,但头汗出等。
3、以上若兼虚怯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治;见呕逆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见心下胀满者,枳实栀子豉汤主之;见腹胀满、有宿食而大便难者,栀子大黄汤主之。
(二)皮肤病辨治心法
1、皮肤病如荨麻疹、药疹、风疹、麻疹、水痘、带状疱疹等初起发热、心烦明显者,有适应本方之机会。临床应用常合方小柴胡汤、白虎汤或银翘散等。
2、某些皮肤病反复发作,皮疹干燥而色鲜红,因瘙痒剧烈而烦躁甚,可使用本方,或与其他方合用。
3、栀子能除“面赤酒皰皶鼻,白癞,赤癞,疮疡”(《本经》),故本方及栀子豉汤类充皆可用于颜面部痤疮、酒渣鼻、脂溢性皮炎、激素依赖性皮炎、接触性皮炎、日光性皮炎等皮病之机会。
●●●孙纪峰●●●
1、核心症状:心中烦闷,辗转反复,难以入睡。
2、主要症状:小便黄,心中烦躁,口干,自汗出,手足心热。
3、可伴随症状:饥不能食,胸闷、胸中痛。
4、腹诊:剑突下按之有明显的憋闷感或疼痛感。
5、舌苔脉象:舌尖红,苔黄白相兼;脉浮滑或滑稍数,右脉寸关之间滑数尤甚,此乃栀子豉汤的脉象特征。
6、禁忌:平素大便微溏者,不可用。
●●●原文●●●
76、发汗后,水药不得入口为逆,若更发汗,必吐下不止。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栀子豉汤主之;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
77、发汗,若下之,而烦热胸中窒者,栀子豉汤主之。
78、伤寒五六日,大下之后,身热不去,心中结痛者,未欲解也,栀子豉汤主之。
81、凡用栀子汤,病人旧微溏者,不可与服之。
、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若发汗则躁、心愦愦反谵语;若加温针,必怵惕烦躁不得眠;若下之,则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心中懊,舌上胎者,栀子豉汤主之。
、阳明病,下之,其外有热、手足温、不结胸、心中懊、饥不能食、但头汗出者,栀子豉汤主之。
、下利后,更烦,按之心下濡者,为虚烦也,宜栀子豉汤。
心中懊,按之心下濡。
《伤寒论》:……虚烦不得眠……心中懊,栀子豉汤主之。
《金匮要略》:下利后更烦,按之心下濡者,为虚烦也,栀子豉汤主之。
《皇汉医学》:若下利之后,烦闷去而再发,触诊病者之心下部至腹底为止悉软弱者,是非实证之烦闷,而为虚证,故当以本方治之。
喜欢本书的可以在下单了哟,还剩下最后几本。
我在闲鱼发布了椱ァ製这段描述后,打开闲鱼iEJg1tbZPu6后打开闲鱼
温馨提示:可以打开搜索购买书籍哟。
伤寒论方证学派(中高级课程)
亮点如下
1、耗时3年,整理出24页伤寒论证治表格,汇总伤寒及金匮所有经方。
2、看古书论述深奥难懂不如现代名医临床经验,搜集8名近现代名医经方方证要点。内容达页。
3、讲透每个经方方剂辨证要点,从经方用药到临床应用。并配有现代参考用量。每个名师讲论述重点不同,可以扩大经方临床应用。详细介绍不同经方的区别,能更加精准的把握经方的临床。
4、经方在皮肤科应用为本书一大亮点。有兴趣的可以自行拓展到其他专科知识,为经方拓展提供一个参考标准。
5、为方便阅读,配备相关伤寒条文及部分经方腹证知识。
6、最大的亮点是:本书选择的名师都是实打实临床实战名师,没有选择相关教材内容。都是从临床实战中总结出来的临床应用经验。
因为资料众多,可能有部分错别字,但不影响阅读。
下单流程:
1、以华为手机为例,打开应用市场,搜索闲鱼。
2、下载闲鱼APP。
3、这是闲鱼APP的界面。搜索自编教程。
4、排在前面几个的就是本书啦。如果找不到可以往下面看看。
或者可以添加我们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