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额尔古纳河右岸
文/郭方正
梳着长辫子的鄂温克人,住在贝加尔湖畔,四周有挺拔的高山,这里有八条大河注入贝加尔湖,这里有青青的湖水,碧绿的水草,太阳离湖水很近,湖面上终年漂浮着阳光,以及粉的和白的荷花,额尔古纳河距离贝加尔湖不远,那是神一样的地方。
翻开第七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之一,由著名女作家迟子建创作的《额尔古纳河右岸》,你会被作者娓娓道来的故事深深打动,并且迷恋额尔古纳河右岸鄂温克民族守猎生活和通过最后一位酋长夫人的口吻叙述,这个民族的守猎,生产,迁徏,生活和爱恨情仇的方方面面,如一部文艺大片,使人们得到唯美和理想的双重喜悦,作者以女性感性角度,用诗性的语言,散文的铺排,小说的情节,给我们展现鄂温克人史诗般的真切画面。
我们真得像做了一回鄂温克人,我们在深山密林,我们就地取材,强壮的男人砍下二三十根落叶松杆,用刀锯成两人高的样子,剥掉松树皮,并把顶头削尖,让尖头朝向天空,另一头贴着地面,均匀的散布开来,就像他们拉起来跳舞一样,形成一个大圆圈,然后外面苫上用桦树皮,兽皮或帆布,毛毯做成围子,希楞柱(就是汉民房子)就大功告成,里面有火塘,火塘里燃烧着浓浓深情,那里有人气,有驯鹿奶喝以及肉吃,也有爱情的燃烧,那希楞柱的尖顶留着小孔,抬头能看见日月星辰,有无边无际的思考和甜笑。
那里有宗教,有对自然和神的崇拜,玛鲁神就是他们的神,这个神由灵气和仙气的萨满来传递,他们法力无边,料事如神,他们能占卜,能祛病,并且用跳神达到显灵,能给族人带来光明和希望,小说中的主人公的伯父尼都萨满和弟媳妇妮浩担任过,他们是凡人,也是赋有灵性的人。
那是一个乌力楞(氏族)和另外一个乌力楞的联姻,他们的生活是我们羡慕的生活,他们生活在神的世界,传说中的有马一样的头,鹿一样的角,驴一样的身躯和牛一样的蹄子,却似马非马,似鹿非鹿,似驴非驴,似牛非牛的四不象叫“驯鹿”的灵性动物,驯鹿性情温柔而富有耐力,个头大,灵活有力,能负载人和拉物品,是部落中的交通工具。
我们在影片中见过美丽的驯鹿,那是森林中的白马王子、勇士、也是美丽的公主,它们吃的是苔藓,石蕊,青草,草间荊,白头翁,桦树和柳树的叶子,蘑菇,喝水吃雪,却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它们浑身是宝,皮毛可御寒,茸角,鹿筋,鹿鞭,鹿心血,鹿胎都是名贵药材,它在小说中还能等价交换来俄国安达(商人)生活用品,每当俄国安达来了,这个氏族的人在营地上燃起篝火,人们会手拉手跳“斡日切”舞,女人在篝火内圈,男人在外圈,女人发出“给_”的叫声,男人随之发出“咕_”的叫声,“给咕给咕”叫声似天鹅从湖面飞过,大家一直跳到星光暗谈,篝火熄灭。
驯鹿是我比较喜欢的动物天使,翻开小说的每一章节,都留下它的身影,那风中送来的鹿铃声,就是一道最美的风景线,它参予鄂温克人的生活细节,这里的人们喝着驯鹿奶,喝酒,跳舞,表达热烈的爱情,以及对生死的思考,小说中写了这个部落的头鹿玛鲁王在达西遇难后,嘴里叼着山鹰的一只翅膀,回营地报信的举动,不亚于部落首领的形象,忠于职守,感恩回报,人和动物和谐相处感人故事在小说中比比皆是。
这个鹿太神奇了,对这部小说的喜好一半就在喜欢驯鹿上了,但小说中的山鹰“奥木列”和他的主人达西共同搏斗狼群牺牲的情节也叫人敬仰。那狼既残忍,又喜欢团队作战,又爱幼仔又对爱情专一的习性,让有灵性的人都震撼;那可爱的灰鼠,那残暴的黑熊,尤其捕捉“堪达罕”这个动物的细节描写,生动逼真,堪称经典。
和驯鹿一样神奇的是桦树,桦树是森林的神树,桦树皮不但能缝衣裳,能做桶和各种盒子,并且把桦树皮放到大铁锅一煮,捞出沥干可以做“佳乌”(即船),他们部落一般有三四个船,入水后非常轻灵,就像一条大白鱼特别漂亮实用。再一个桦树披着丝线一样的白袍子,白袍子上点缀着一朵又一朵黑色的花纹,部落的人用猎刀在树根轻划一个口,插上一根草根,摆好桦皮桶,甘甜清香桦树汁液流进桦皮桶里,小说中主人公的母亲达玛拉最喜欢喝桦树汁。
说到达玛拉,就要谈主人公的父亲林克,一个是勇敢强悍,枪法极准,有情有义的好猎手,一个是氏族中最能干,最有情最爱跳舞的女人,她在丈夫林克为交换鹿种而遭雷电身亡后而最后疯了的女人,在死时还要穿一件米色的鹿皮短衣,羽毛裙子,优雅跳舞与它的爱犬“伊兰”同死的情节,让人过目不忘,心灵如闪电般圣洁。
故事的人物众多,对他们不同性格的精准描述,使他们的悲喜人生增添了传奇:如达西,伊芙琳,玛利亚,伊万,拉吉米,瓦罗加,鲁尼,妮浩,维克特,马伊堪等人,作家迟子建以她女性的视觉,写出丰富多彩的精神境界。
作者通过细腻的笔调,把一个为数不多的民族最后百年的历史,活灵活现展现给读者。
一个在森林中,依靠自然,和雪山,神水,神灵,动物,和平共处,相信神,相信爱情,最后下山到群居的优美故事。故事可以结束,可作者丰富的学识,自然的语言,流畅的情节,鲜明的人物,那山,那树,那水,那驯鹿,那桦树,那一个部落的发展演变,永远在心底流转。
迷一样额尔古纳河右岸。
注: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郭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