束永康,现读于广州中医药大学本科大五,自幼于民间学习中医,虽习得部分草药知识及骨伤蛇伤等民间诊疗技艺,然余实乃不肖子孙,不仅玩物丧志,又未曾很好继承祖父五官科医术,期间已读数十部古医籍,然对于中医经典与临床存有众多疑惑,至大学期间师随欧阳卫权、刘志龙、刘敏、黄仕沛、古求知等先生学习经方,重新对于经方医学之临床有深入认识,平素每日诊病三十余人,未可较好安排时间利用网络平台学习,个人知识多源自读书及感悟所得,现对于《千金》《外台》及《古今医案平义》较有兴趣研究,平素喜读古籍各家医案,临证多针药并用,临床疗效十有五瘳或六,习医多年仍较多误案,需整理总结后方可尽愈其病,故自讽本人常乃医医之病。习医十余年仍当谨记教诲,提高修为。
讲稿:
各位老师、各位前辈,晚上好。谢谢刚刚李老师的介绍,也热烈祝贺深圳市中医经方协会的成立,希望越办越好、越办越大。今晚我要与大家分享的一个主题是白虎汤,主要是讲到对热越的一个认识。其实热越对于我们在临床使用白虎汤,是一个比较好的指征。
我们这次讲白虎汤,首先把这个阳明病篇做一个总结,我就从热越这一块讲阳明病中的发热。阳明热,我个人把它划分为两大类,一个是热越,一个是瘀热在里。白虎汤、承气汤、栀子豉汤这一类的,我认为它属于热越型的阳明发热。那么我们先通过条文学习来看一看白虎汤的这一个方证是什么样。
白虎汤四大证、四禁证质疑
首先第一条,条:“伤寒,脉浮滑,此以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这条是争议比较大的,“里有寒”很多人认为是里有热或者是里无寒这种解释,我也比较赞同。
第二条,条:“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
第三条是条:“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也,白虎汤主之。”
这是3条在《伤寒论》里出现的白虎汤的条文。
按照秦伯未先生,也就是现代中医学院方剂学教材的这个说法,白虎有四大证,大热、大汗、大渴、脉洪大,也就是我们传统认为的白虎四大证。对于这一点,这段时间我刚好在黄仕沛老师群里也有讨论到白虎汤的四大证问题,黄老也是做出了这对四大证的一个质疑,的确在临床上见到这种高热又是大汗出的情况非常得少见,一般临床多见的高热多是无汗的。大汗出、高热的,ICU可能有,但是一般的疾病很少见到白虎汤这种情况。
那么除了这个阳明四大证之外,还有一个就是吴鞠通所提出的白虎汤四禁证。那么他提到了四禁证是:脉浮弦而细者,不可用也;脉沉者,不可用也;不渴者,不可用也;汗不出者,不可用也。实际上张锡纯等医家也对他有一个批判,具体就不在这里详述。因为吴鞠通《温病条辨》白虎汤四禁证这个说法在临床上并不很符合临床,也是对白虎汤的使用指证做了一个很大的局限性的框架,框在里面我们跳不出去的话就用不好白虎汤。
我个人认为白虎汤证可以有发热,也可以有出汗,但并不一定同时出现四大证。脉洪大,我认为不是白虎汤的脉证,它是白虎加人参的脉证,这个黄仕沛老师也有讲,后面详述脉证会具体讲讲这个洪大脉。还有这个大渴,也并不是白虎汤的证,而是白虎加人参的证,后面也会做一个详述。
但是这个汗出是阳明病发热的一个典型特征,也就是今晚我们说的阳越跟热越。在条就有说到,“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这是对阳明病发热的一个症状描述,它是“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
黄元御对这一条有一个理解,就是“里热外发,则身热。热气熏蒸,则汗自出。汗出表解,但热无寒,故不恶寒,反恶热。此后全是内热为害,与外寒无关也”。当然这句话要一分为二地看,前面所说这个“里热外发,则身热,热气熏蒸,则汗自出”,我认为他是讲得比较对的,对于后面所说的“与外寒无关”这一点,曹颖甫对他有一个批判。
对于白虎汤这个发热,其实它是有汗出的一个身热、不恶寒,所以临床上阳明病发热的患者他出的是热汗,不是冷汗。不像桂枝汤证自汗出是出冷汗,出完汗后皮肤是冰凉的,白虎汤证出汗后不会出现冷,而且患者自己不怕冷,身体是偏热的。
那么这种情况实际上也可以和桂枝汤的机理作为一个参照,桂枝汤是阳浮阴弱,阳浮而热自发,阴弱而汗自出,实际上白虎汤它也有一个阴弱,就是我们说的津液亏损,那么它的阳浮也就是阳气浮于外,就是阳越。
因为阳明病这种发热的特征性就是看它的汗出,也就是津液的问题,还有小便的问题,所以我们就要看它到底是热越还是瘀热在里。瘀热在里的话,很多人认为是这条条文,“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这是它的第一句,就是说它有汗出的时候,热有通过津液这个载体往外走,一般不会堵在里面,不会发黄;“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引水浆者,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这种的话就是我们说的阳明实热证,也就是水气出不去,里热固结为实热,那么身必发黄,这个是茵陈蒿汤主之的情况,当然猪苓汤也可以,这个也是瘀热在里的一个情况。
那么阳越这一种的话,实际上是阳明病白虎汤、承气汤比较常见的一种发热,也就是我们说的蒸蒸发热,好像一个蒸笼一样把它蒸出来,是这种的感觉。甚至我们可以说这是一种潮热。阳明的潮热,它是一种从里而外的热,跟桂枝汤不一样,桂枝汤是阳浮于表,但是里阳虚,有寒,它有太阴的症状;这个白虎汤证也是一个阳浮阴弱,但它是热在里,这是个表里热证,所以它是热汗出。
所以对于白虎汤的这种发热,在临床上使用一定会抓住几个点:
一个就是问他热的感觉,有没有恶寒。比如像儿科一些高热,它不一定怕冷,那么就排除太阳病的发热无汗,也可以排除掉往来寒热,那么桂枝剂、麻黄剂、柴胡剂都可以排除掉,但是这种情况并不常见,我临床上用白虎剂退热的治儿科的病例也不是特别多。
还有一个就是说它有汗出,但是这个汗出的话,它这个热并不一定是高热,甚至说很多疾病不一定有发热的情况也可以使用白虎汤,那么这就是针对四大证提出的。
条文也有说到一个问题,就是条:“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者,属胃也,调胃承气汤主之”,个人认为在临床上对于承气汤与白虎汤的一个鉴别就是有没有腹证,就是大便有没有传到我们所说的身体的下焦部分,肠胃有没有出现燥屎内结的情况,这个一个比较好理解的鉴别点。但是临床上如果没有燥屎内结的话,仅仅出现刚才所说的“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者,属胃也”,我个人认为还是可以使用白虎汤来治疗,临床的确也有这样的案例。白虎汤治疗这个蒸蒸发热,实际上这也类似于我们说的中暑,这样的案例的确比较多,在《珍珠囊》里面也提到了石膏是可以治疗中暑潮热的。
同时,用白虎汤的时候,会不会出现我们所说的发热无汗的症状?我个人认为是有这种情况的,因为仅仅通过石膏这味药,其实已经能说明问题。石膏这个药它是可以发汗的,或者换句话说它是解肌药,王海藏说石膏是发汗,朱丹溪也说石膏是出汗,那么这一点其实也不难理解。所以,阳明病发热无汗的时候,也可以使用白虎汤,当然一定要是阳气怫郁于表这一种,也就是要有这种热越,阳气往外走。那么其实就是符合条的二阳并病:“二阳并病,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续自微汗出,不恶寒。若太阳病证不罢者,不可下,下之为逆,如此可小发其汗。设面色缘缘正赤者,阳气怫郁在表也,当解之薰之;若发汗不彻,彻不足言,阳气怫郁不得越,当汗之。不汗,则其人烦躁,不知痛处,乍在腹中,乍在四肢,按之不可得,更发汗则愈。若其人短气但坐者,以汗出不彻故也。何以知汗出不彻?以脉涩故知之也。”
也就是说,这一个是汗出不彻导致的其人烦躁,我们经方里面加减法,若躁烦的这种情况加深,用小青龙加石膏汤,甚至大青龙用石膏的,实际就是二阳合病在无汗的这种阳气怫郁不得越的情况下,麻黄可以配上石膏。所以对于麻黄配石膏是否两药互相制约,我个人认为是不成立的,麻黄配石膏是可以促进彻热的作用,甚至可以说这两个药放在一起对于开表的作用更加好,对于治疗三阳合病的这种情况也是非常不错的。比如说临床上所见的一些中风案例的患者,出现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发汗则谵语”的这种人,很多人用续命汤,续命汤也是治疗中风的一个名方,实际上它里面用到了石膏,我个人认为它是有解肌出汗,配合麻黄出汗的效果,又符合越婢加术汤治疗这一类关节问题的作用,这个可以作为一个参考。
那么石膏它治疗的这种热,一定是热越,也就是这种骨蒸出的热,所以我们看这个风引汤、续命汤用到石膏,它都有热证出现,这个热证表现的是三阳合病,这一种阳气难以发越,但是阳气的趋势是往外走。在后世的《外台秘要》里面有一个五蒸汤,里面也是用到石膏,它的主治就是骨蒸劳热,实际也是取自于这种用法。对于石膏治疗潮热实际上就是来源于《伤寒论》,“蒸蒸发热者,属胃也”,就是靠这条条文使用。
另外还有条:“阳明病,脉浮而紧者,必潮热,发作有时,但浮者,必盗汗出”。这一条其实可以跟前面调胃承气汤的那条互参。这条实际上是偏于表,“脉浮而紧”代表的病机就是阳气怫郁于表;它的这种“潮热”的病机,也就是说麻黄汤证的“阳气重故也”;它的“发作有时”实际上跟大青龙汤的病机非常像,大青龙也是有一个“乍有轻时”,所以用在一些过敏性的疾病,比如我们说的风团荨麻疹,甚至说肾炎水肿,经常会有发作期、静止期的这种疾病。
这条条文的情况可以考虑使用我们所说的麻杏甘石汤,甚至说是越婢汤、还有大青龙汤,但是这个还是要看具体的八纲辨证,具体虚实、寒热的情况来定。一般来说,阳明病的话,它是发热,不恶寒,但是脉浮而紧的话,有可能会出现这种表证,因为太阳病是脉浮的,“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脉浮还是要考虑带有一点恶寒的情况,包括后面讲到的白虎加人参汤,它就有恶寒的情况。
那么看完这一条,还有一条就是条:“脉浮而芤,浮为阳,芤为阴,浮芤相搏,胃气生热,其阳则绝”,这个可以考虑到白虎加人参汤的情况。这个说到的是“脉浮而芤”,我们说浮芤的脉偏虚,“胃气生热”,也属于我们说的阳明病,但是后面它说的是“其阳则绝”,所以白虎汤证经常在ICU里面碰到,甚至我在心病科、肾病科也比较多见,后面也会具体给大家讲一些病例,白虎汤确实是用在重症效果比较显著。
一开始讲到白虎汤的指征,除了潮热,即热越之外,还有一个就是谵语,这个不用细讲,因为阳明病出现谵语是比较常见的。一般谵语属实,郑语属虚,这个就不用细讲了。另外一个,就是刚才说三阳合病,面垢的问题,其实在临床上有多种见法,一种是长斑,另一种是面色黧黑,这就是我们用石膏的指征。石膏用在面色黧黑时有几个意思,一种是水气,还有一种是喘。现在我们说一下喘的问题。
石膏定喘的效果比较好,就是热性病阳热的喘,首先体现在大青龙汤和小青龙加石膏汤,还有麻杏石甘汤,这三个治喘的方里都用了石膏,这是《伤寒论》里面的方。还有《金匮要略》里面很出名的木防己汤,也是治膈间支饮,其人喘满,心下痞坚,下一句话很重要,也是面色黧黑,这跟面垢是相适应的。面色黧黑在现代医学看来是呼吸道末梢血氧浓度的下降,所以会出现发热而厥的情况,一般在重症患者或者哮喘患者比较常见。我个人认为,是在重症监护下呼吸抑制的患者出现面色黧黑,这真是木防己汤的方证,这是三阳合病的面垢。
石膏对于治喘效果是非常好,条也有体现,“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若发汗则躁,心愦愦反谵语”,这个可以说它有点夹二阳合病这种感觉,当然后面有腹满而喘,发热汗出,这里不恶寒,可以排除掉太阳表证,所以不用麻黄,不用桂枝,可以直接用石膏来解肌。这个脉浮而紧,也是一种阳越的情况;不恶寒反恶热,属于阳明外症;身重属于三阳合并的身重;若发汗则心愦愦,是属于烦躁的症状;谵语更不用说,是阳明大实热的状况。这一条虽然没有处方,但我认为就是白虎汤的使用指征,甚至可以在临床上加上厚朴杏子。
石膏治喘本来自于《神农本草经》的记载,“石膏,气微寒,味辛,无毒,主中风寒热,心下逆气,惊喘,口干舌焦,不能息。腹中坚痛,除邪鬼,产乳,金疮”,已经说了石膏可以平喘定惊。当然在先秦方里,譬如《武威汉简医方》里,有个治鲁氏青行解解腹方,方里有麻黄、大黄、厚朴、石膏、苦参、乌头、附子,虽然它是治青行解解腹方,即走一下肚子就没那么胀,实际上不能吸就是心下喘满逆气的情况,在《武威汉简医方》这几个方里,使用到附子、乌头、厚朴、麻黄的话,一般都是治咳逆上气,但在这方里没有明说,而是用另外方证代替,但以药以方测证的话,这个方是治喘的。同样《武威汉简医方》另一个方里,有治久咳逆上气汤方,里面就有紫菀、款冬、莲蓬草、石膏、桂、蜜、枣,还有半夏,这个方就明确治久咳逆上气,里面有石膏也符合临床石膏定喘的用法。
实际上石膏在临床上用于定喘,一见于条文的烦躁,另一个就是面色黧黑、心下痞坚,还有一个阳越的情况。因为白虎汤在临床上用于重症的情况也比较多,也就是我们刚才说的面色黧黑、发绀,面色青灰,即我们说的热深厥亦深,也符合“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白虎汤主之”这种情况,后面可发展到白虎加参汤的情况,在这个情况下,就不是脉滑而厥,而是大渴、脉洪大,背恶寒,背恶寒就是我们现代医学说的心衰导致的呼吸加重。出现的发绀,也是热深厥亦深的表现,这个厥,《伤寒论》也有讲到,“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这种情况我在肾衰的病人上见过。
当时我在附院轮值到肾病科,一个病人确诊肾衰,大小便也不大通畅,小便有遗尿,当时他查出来有肾积水,是感染性的肾积水,患者出现发热的情况,当时我摸他身体,四肢包括躯干都是偏凉的,这个患者还有喘气胸闷,气喘,觉得易疲累,身上沉重,也有浮肿。当时我跟患者建议可以用中药来治疗一下。因为这个患者当时就是腹满身重、难以转侧的情况,还有他的面垢发绀,末梢血氧浓度也偏低,达不到90%,当时情况也比较危险,血压也偏低,当时我看患者不喜热,不盖被子,口干,胃口差,舌头光滑,舌体干,苔少,脉偏滑,重按有力,而不是涩软,诊断是三阳合病,即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当时我就考虑用白虎汤,加减忘记了,但主方就是白虎汤,后来取得比较好的效果。
这种患者实际上是这样,热还在里,没有出现阳越,反而出现寒包火的情况。这是白虎汤比较重的症状,不像平时我们见到的潮热汗出的阳越的白虎汤证。病机也不是余热在里,因为他有遗尿,这个患者的尿量虽然较少,但尿频。而且有汗出,虽然是冷汗,但病人并不喜欢热的东西,出汗后虽然皮肤冷,他还是要把衣服被子掀开才舒服,可以称之为骨蒸劳热到极致的一种情况,这是属于知母的药证。当然这个患者脸色偏黑偏黄,当时我就排除余热在里的情况,这种病名叫肾绝,《医林绳墨》就说:“遗尿面黑者,肾绝也”。
许叔微医案:城南妇人,腹满身重,遗尿,言语失常。他医曰:不可治也。肾绝矣。其家惊忧无措,密召予至,是医尚在座。乃诊之曰:何谓肾绝?医家曰:仲景谓溲便遗失,狂言,反目直视,此谓肾绝也。予曰:今脉浮大而长,此三阳合病也,胡为肾绝?仲景云:腹满身重,难于转侧,口不仁,谵语、遗尿。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厥冷,白虎证也。今病人谵语者,以不当汗而汗之,非狂言反目直视,须是肾绝脉,方可言此证。乃投以白虎加人参汤,数服而病悉除。
这个病案也提到了三阳合病和肾绝的鉴别。有趣的是,肾绝经常会出现白虎加人参汤的情况,也就是遗尿身重面目黑。
白虎汤里面的君药到底是哪一个?很多人作出自己的见解。当然,大多数人从柯韵伯的说法,白虎剂君药一定是石膏。其实未必见得。在成无已、汪昂、许宏三个人看来,知母为君药,我个人认为,可以作为一种参考。知母治这种劳热、肾绝,还有遗尿面黑,即后世发明的知柏地黄丸治遗尿面黑,就是来自于白虎汤,白虎汤治遗尿一定会用知母。这种三阳合病的遗尿,排除甘草干姜汤和肾气丸的遗尿,实热病的遗尿肯定用知母,也就是我们刚才说的肾积水,肾积水的患者导致三阳合病,所以考虑是知母证。另外尿毒症患者还有一个很奇特的现象:精神不太安定。所以我认为知母对于阳明实热的谵语、精神亢进、说胡话,甚至不安,都有较好的作用,这也很好理解。
在《伤寒杂病论》里用到知母的方:白虎加参汤,有精神症状;还有酸枣仁汤。很多人问为什么方里用知母?条文里有虚烦不得眠,即虚性亢奋,也会有遗尿,如晚上阴虚遗尿睡不了觉的情况,所以酸枣仁汤里配上知母;另一个就是百合知母汤。百合、知母这两味药的共性都是百合科的,用百合方,我较偏向于百合知母加地黄,对于小便赤的百合病安神效果比较好。实际上百合病一定要抓小便,小便赤红短赤,可以理解为阳明的热证,热在里,与太阳表证相鉴别的话,太阳表证是清便亦自可,但小便红赤的话,可以考虑入里。里有热夹有阳明证,百合科的植物有这个功效。
知母有一点很有趣,它在《神农本草经》中记载“气寒,味苦,无毒,主消渴,热中,除邪气,肢体浮肿,下水,补不足,益气”,实际上这个“除邪气,肢体浮肿,下水”,很著名的就是陈修园的消水肾愈汤,即桂枝去芍药加麻黄附子细辛汤,再加知母。知母对于肾积水的效果还是很不错的,当时就是考虑肾积水引起的遗尿,以及感染性肾积水的发热,都属于热重,所以要除邪气。
《冷庐医话》也有很好的医案,“顾松园以白虎汤治汪缵功阳明热证,每剂石膏用至三两,两服热顿减,而遍身冷汗,肢冷发呃。群医哗然,阻勿再进。顾引仲圣热深厥深及喻氏阳证忽变阴厥万中无一之说与辩。勿听。迨投参附回阳之剂,而汗益多,体益冷。复求顾诊。顾仍以前法用石膏三两,而二服后即汗止身温。”
实际上《冷庐医话》治疗这种阳明全身热的这种情况,是大热引起的厥,他会出现冷汗,但这种冷汗不是出完就怕冷的情况,个人认为这种医案的记载还是要结合实际理解,它指的冷汗、肢冷发呃是有暑湿,不能认为这种冷就是我们现在所认为的出汗后自觉很怕冷,恶风恶寒。这种冷汗所说的伤寒,脉浮,发热,无汗,其表不解,就可以用白虎汤。有恶寒,肯定是不可以用白虎汤的。顾松园治的这种病类似于肾衰竭,我们也见过。
包括这几天在黄仕沛老师的群里也有讲过,很多心衰高热的患者实际上是不恶寒的,但它全身是冷的,这种情况我们是否可以单从症状上去使用破格救心汤及附子剂?这个还有待商榷。还是引用刚才那条条文,“脉浮而芤,浮为阳,芤为阴,浮芤相搏,胃气生热,其阳则绝”,实际上白虎汤的厥证,热厥是这样出来的,包括白虎加人参汤出现恶寒的情况,是一种危象,这种心衰的患者往往是要考虑这种情况。所以回阳救逆的方法实际上并不是唯一的治心衰的方法,重症病房更常见的是用石膏的方法,也不能说附子不多用,其实附子、石膏都挺多用。
到这里,总结白虎汤它的使用指征,一个是我们说的热越,表里有热,不恶寒,但有外寒内热,甚至喘满身重。它这个身重其实再细化,因为临床观察,有一些身重的患者是疲倦较重,很容易跟少阴病混淆,所以一定是乍有轻时,无少阴证的身重,这个才可以用大青龙汤。实际上白虎汤也是一个道理,无少阴证才可以使用。身重有两种情况比较多见:一个是疲劳,还有一个是遇里热时加重,它这个热可以有可以没有,但局部或整体一定会表现有热色或热象,比方说丹毒,荨麻疹,甚至于有躁动情绪的阳性亢证,包括我们说的热痛,头痛属热的阳明热的疼痛,也是使用白虎汤的指征,,包括白虎加苍术汤、白虎加桂汤,也是需要有热色的表现才可以使用,但并不一定是大热。黄仕沛老师也有讲过,白虎加参汤也是身无大热,甚至于麻黄杏仁石膏甘草汤也是身无大热的喘。它不一定有大热,但肯定会有热色,有阳浮于表的情况。
所以对于白虎汤,这个阳浮阴弱也可以作为它的病机,并不专属于桂枝汤,方证不完全等于病机,但病机可以解释方证。白虎汤和桂枝汤阳浮阴弱的病机要作区别,说得最好的是曹颖甫,其实应该是姜佐景,他是曹颖甫《经方实验录》医案按语的编者,他在白虎汤的医案第三条下面讲到:“人多以桂枝麻黄二汤齐称,我今且撇开麻黄,而以白虎合桂枝二汤并论之。余曰桂枝汤为温和肠胃(若以其重要言,当曰胃肠)之方,白虎汤则为凉和肠胃之方……桂枝汤证肠胃之虚寒,或由于病者素体积弱使然,或由于偶受风寒使然,或更合二因而兼有之。白虎汤证肠胃之实热,容吾重复言之,或由于病者素体积热使然,或由于由寒化热使然,或竟由直受热邪使然,或竟合诸因而兼有之”,这也是对阳浮阴弱同样病情不同寒热的情况做出了很好的解释,一个是里虚寒,一个是里积实热。
白虎汤舌证
这又引出了另外一个话题,那就是白虎汤的舌证是什么样?很多人会考虑到阳明的热盛伤津,会有黑、燥、干的舌象,包括舌质是红的,这都属于纯热象,这是常规的认识。不知各位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若排除瘀热在里的水热,也就是茵陈蒿和猪苓汤的这种湿热苔,一般苔黄厚或黄腻,实际上承气汤在临床使用时也会出现一个胃肠积热,胃肠积热也会出现黄厚苔,这明明是一个津液损伤,为什么舌苔会变厚?这个大家可以去思考下。实际上,白虎加人参汤的舌苔为镜面舌,严重伤阴,但白虎汤可以舌苔薄,也可以是舌苔厚,为什么这样讲?
首先知母的主证可以利水滋阴,还有一个是我们对比阳明三大方:栀子豉汤、白虎汤、大承气汤,三个清热润剂按轻中重来划分,栀子豉汤偏上,胸膈部位,白虎汤偏于膈下心下部位,大承气汤则在全腹下面的位置,三个方都可以出现蒸蒸而热,也就是我们说的内有热熏蒸而导致的大汗出,津液亡。栀子豉汤是一个清宣热的,即它的热较轻,病位浅,白虎汤偏重一点,但还没有出现燥屎内结,到了大承气已经是要急下存阴的地步。这三个方,从栀子豉汤开始看,实际上栀子鼓汤也有伤阴的症状,也会出现舌头上的苔也会偏厚一点点,也不应该叫厚,应该叫腻,是个干腻苔。三个方都会出现口渴口干的症状,的确是个燥热证的情况,但是它们的舌苔确实厚。
关于这个病机,我记得冉雪峰有个医案讲得非常好,昨天也跟刘志龙老师讨论到这个问题,冉雪峰有个伤暑的病案,这个案就提到:"武昌望山门街,程姓少妇,新产方七日,时方炎暑,蜷局于小卧室内,窗棂门帘均紧紧遮蔽,循俗例头包布帕,衣着布衣,因之为暑所伤。身大热,汗出不干,开口齿燥,舌上津少,心愦愦,口渴郁闷,烦躁莫可名状,脉浮而芤,与阳明“浮芤相搏,胃气生热,其阳则绝”类似。"
他说的就是我们刚才说的那条条文:“脉浮而芤,浮则为阳,芤则为阴,浮芤相搏,胃气生热,其阳则绝”,他也引到这条来解释中暑医案。
“予曰:新产阴伤,受暑较重,不宜闭置小房内,倘汗出再多,津液内竭,必有亡阴痉厥,昏迷谵妄之虞,宜破除俗例,移居宽阔通风较凉之处,以布质屏风遮拦足矣。药用六一、白虎、生脉三方合裁加减”,所以他用了石膏加大黄还有天花粉这类的药物,实际上是取的这个意思。
冉雪峰在最后解释病机提到,湿尽化燥,实际上应该说“津尽化燥”更好听,津液的津。所以对于承气汤的厚苔,这个理解就非常好,它是亡津导致的化燥,燥实苔会厚,所以用了这方。
包括我之前也用过调胃承气汤治疗口腔炎症的患者,他当时整个口腔长满很多口疮,吃东西都疼的不得了,西医认为是口腔炎症。他跟我说吃了很多抗感染的西药,吃完后口干得厉害,而且大便次数也很少,他说24小时不喝水不行,睡觉起床都要喝,当时看舌苔是干厚的,脉象偏阳,脉不是洪大,是滑脉而已,是个实性脉。当时用调胃承气汤效果挺不错的。这个也是体现西医所说口腔炎导致舌苔干厚、口腔干燥的情况,中医可以认为是冉雪峰所说的那一类病机,湿尽化燥,这种情况是可以伤阴的。
那么在承气剂、白虎剂、栀子豉剂它们三个燥热证的这种情况下,可以出现厚苔的,包括后世我们所知道的章次公,他是海派名家,他有一个名方叫常山白虎汤,治疗疟疾,用的是常山化痰,配上白虎汤,这里的舌苔也是厚的。因此白虎汤里不一定就是津伤的薄苔,反而可以出现津伤化燥的这种厚苔,但前期一定是干的、津伤的情况。
粳米是个很不错的药物,可以益精气、补津。平时煮粳米时,大家会发现一层粘糊糊的东西,在白虎汤煮米汤成的时侯,会发现粳米会包住石膏。日本有个医家叫高山宏世,他的观点很符合现实中粳米煮石膏汤的情况,他说粳米能使石膏混悬状态,防止沉淀。混悬是什么意思?是指难溶性固体药物以微粒状态分散于介质中心,成一个非均匀的液质制剂。对于难溶性的石膏,水煮是难溶的,所以用粳米粘液来作为一个介质,使成份溶在粳米溶液里面,提高有效成份,所以粳米能止消渴。《千金方》和《外台》里,很多热病消渴使用到粳米,这个药非常好,对于舌苔厚的津伤化燥的消渴,粳米配知母是绝配,如果是比较明显出现的洪大脉,是加人参的指征。
白虎加人参汤
下面我们就讲白虎加人参汤的问题。它的条文也有几条,是散在分布伤寒、金匮两本书里面。《伤寒论》里是26条:"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这里是第一次出现白虎剂的脉洪大,用的是白虎加人参汤。
第条:"伤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还有就是背恶寒的条,“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无大热,就把我们说的四大证推翻点掉了,这个“口燥渴,心烦,背恶寒”,要考虑心衰的问题,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还有一条条:“伤寒脉浮,发热无汗,其表不解,不可与白虎汤”,吴鞠通提出的四禁证是从这一条断章取义而得的,那么后面还有,“渴欲饮水,无表证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也就是排除掉了脉浮、恶寒的这一种情况,考虑有里实热,可以用白虎加人参汤。第条:“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这几条都是出现的口干、口燥渴的情况,都是这些字眼,看的出加人参主要是针对我们四大证的大渴的,并不是白虎汤证所有。那么在《金匮要略》里面也是,在暍病里面:“太阳中热者,暍是也。汗出恶寒,身热而渴,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到了加人参汤时候已经有了寒证出现,也就是我们说的有一个厥,其实它的热厥更明显,这个时候是需要加人参来治疗这一种厥证的。结合白虎汤的脉证来讲,白虎汤最常见的是滑实脉,而白虎加参汤,实际上它的脉是洪大的。
白虎汤滑实的脉,实际上代表的就是末梢血管的扩张,有三个原因可以导致滑实脉,一个是末梢血管扩张,一个是心率加快,还要一个就是动脉脉搏的传播速度变慢,三类原因综合到一起,都有可能导致脉的滑实。末梢血管的这个我们好理解,刚刚说的热越,阳气浮于表面;心率加快的这个好理解,里有热,也是脉滑;动脉脉搏速度变慢,就要考虑里面夹有水饮、痰饮的问题了,也就是说可能有传导阻滞的情况,就会出现脉滑。所以临床上出现末梢血管扩张这一类,比如说激素皮炎,有这个机会,或者我们刚刚说的中暑这一类,还有对于一些感染类疾病导致的心率加快、发热,这种情况都可以使用白虎汤。
动脉脉搏传播速度变慢,这个要考虑血压的问题,趋向于中医里面所说的痰饮病的可能性大,这个在临床上也很常见,包括我刚刚说的那个肾衰案例,他表现出的痰饮证是肾部的积水,会导致局部的动脉血压升高。还有就是动脉搏的传播速度变慢,这种也会导致滑脉,会出现如珠走盘,变成一颗一颗的,并不是连续性很好的,独立分开,界限非常得明显,也可以叫它连珠脉,这就是我最喜欢用的白虎汤脉证。如果舌象、症状都达到,热越也达到,出现了滑脉,肯定会考虑使用白虎汤。而白虎加参汤就是洪大脉,教科书里面说白虎汤的四大证中脉洪大,实际上白虎汤不能出现脉洪大。
黄仕沛老师的文章中有一句话分享给大家,“脉洪大临床上最常见的就是高渗性脱水的这一种疾病”,我非常赞同,在临床上的确如此。高渗性脱水类的疾病,首先是高热,还有就是外伤导致的脱水,比如像大面积的烧伤,临床上会见到白虎加参汤证,他会出现厥,会出现有热,因为皮肤烧伤,会有微恶寒,以前在烧伤科就碰到过一个大面积烧伤的患者,通过一定的治疗之后,还会有这种状况,当时就用了白虎加参汤,因为也的确出现了高渗性脱水,脉是洪大的。洪脉是来盛去衰,它并不是代表实证的脉,去衰代表着津液亡失的问题。
还要一个就是白虎加参汤经常用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昏迷这种,这个经验很多人都看过,包括很多医家也用过,的确有很好的疗效。我在住院部内分泌科见过的一个昏厥的患者,他也属于一个高渗性脱水,对于这种情况也会出现白虎加参汤这样一类症状,也就是我们说的厥证,他的脉出现洪大脉,消渴,酮症酸中毒实际上也是使用白虎加参汤的。
还有一个就是我们就是我们金匮里面讲的暍病,中暑也是高渗性脱水,没有明显的虚证的话,洪大脉是并不会出现的,在热性病里面使用人参,必然会出现洪大脉,甚至是洪数脉,这个是一个真相。在后世的《医宗金鉴》里面,有一个三黄石膏汤,治疗伤寒阳证,表里大热而不得汗,或经汗下,过经不解,六脉洪数,这个指征就解释得比较清楚。表里大热不得汗,还有一种情况就是经过了汗下,经过了伤津液的方法,导致了六脉洪数,这肯定是白虎加参汤的这一种,但是这条方并没有用人参,而是用了葱豉汤,实际葱白也就是有这个意思。急性病一个是葱白,一个是人参,这个不仅可以通阳回阳,而且对于高渗性脱水有一定的疗效,所以无论是三黄石膏汤,还是《伤寒论》的白通汤、白虎加参汤都是在急救方面比较好用的方子。
平时轮科的时候,或者说临床上见到一些重症的患者,它可以推翻我们传统认为的四大证以及四禁证,这个就是临床得来的东西,当然黄仕沛老师已经有论述,我只不过是引用了他的知识结合了个人的一点点见解而已。无论是哪一条白虎汤,只要是有白虎汤这四个成分的话,总会有这种阳越而出的症状,热在里,阳越而出发厥,就是阳已经越出去了,但是已经发厥的情况。
还有一条条文也很好,条:“阳明病,初欲食,小便反不利,大便自调,其人骨节疼,翕翕如有热状,奄然发狂,濈然汗出而解者,此水不胜谷气,与汗共并,脉紧则愈”,这一条我认为也可以使用白虎汤,当然有人是使用白虎加桂汤。白虎加桂汤本身是用来治疗一些关节痛,甚至是一些寒热的问题,这里讲的“翕翕如有热状”实际上是属于这种阳浮热越的情况,当然其人骨节痛可以考虑加上桂枝。“奄然发狂”,这就是阳明实证。“濈然汗出而解者”,就是一定要通过排汗,然后身凉,从而解热的。所以白虎汤治疗阳气浮越,里有热这种情况的话,最终的评判标准一定是吃了之后出不出冷汗。就像曹颖甫用白虎汤的医案里面,高热患者,用了白虎汤之后,出了一身的冷汗就好了。它跟桂枝汤出了一身热汗的情况不一样,桂枝汤喝热粥,盖被子,出了一身的热汗病愈,白虎汤是吃了后出一身冷汗而愈,是体温下降,热退的过程。这个就是个人对于白虎汤热越方面的疗效指征判断的一点看法。
白虎汤使用指征总结
最后总结一下,白虎汤的使用指征就是燥热、干,还有一个就是热越很重,舌苔无论是薄也好,厚也好,都是干的,舌体肯定是红的,口腔肯定是干燥的,包括一些腔道可以出现我们说的身重、谵语的症状。它可以出汗,出的是热汗,肯定不会怕冷,它可以是厥,是身体的冰凉,但是还是不怕冷,还有一种情况就是甚至没有汗出,但是里一定是有热的,里有热才用石膏,还没有结成燥屎的情况下就可以使用白虎汤。那么脉的话,白虎汤一定是滑脉,而且是沉弦有力的,并不是压下去就瘪掉的那种,加参的话,舌象可能不会干厚,可能会出现我们说的镜面舌,它的脉象会出现浮而芤脉,出现洪大脉。《脉理求真》里面引用张路玉的一句话,“凡洪大芤实,皆属滑类”,其实这种说法,我个人并不是很认同,从白虎汤的角度解释的话有一定的道理,他是从热的这一方面来讲的,但从虚的这方面来讲呢,还是有偏颇的,所以临床上还是要做一个判断,洪脉还是来盛去衰,也就是他去的时候重按是瘪下去的,表明了一个亡津液的特点。
误案借鉴
前面说了一点点验案,一个医生成长的过程,一定会出现很多的误案,在这里我最后讲讲治疗过的两个误案,与白虎汤类方有关,供大家学习。我在误案后也会谈谈我的见解,欢迎各位老师指正批评。
第一个误案是一个49岁的中年女性,已经快到更年期了,已经有绝经,当时的主诉就是心烦失眠2月余,看了很多医生,开了酸枣仁汤、归脾汤、天王补心丹之类,效果不太好。她来找我看的时候,情况是每天在快要睡着的时候出现心烦,口干,很渴,想喝冷水,夜尿比较多,每晚3—5次,大便偏干,而且有一个明显的潮热盗汗,汗出的比较黏、不太畅,自己觉得身上很困乏,很困重,就是说躺着的时候觉得很困重,广东人说的鬼压身嘛,觉得有东西压在身上的很重的感觉,还有就是晚上睡觉的时候下肢容易抽筋,舌比较红,苔比较干,有一点点黄腻,但是是偏干的舌面,脉是比较浮滑的这一种情况,重按还是可以的。
对于这种情况,我还是先入为主,融合了几个症状,一个是考虑的心烦,患者当时说话的语速特别快,考虑用小柴胡汤,还合了一个黄连阿胶汤,芍药也考虑了进去。骨蒸盗汗,小便比较多,当时考虑阴虚风动,没有想得那么细,大便偏干、口干都有了,就用了黄连阿胶汤。
当时用上去,我还觉得可以拍胸口跟她说可以治好,因为抽筋很多说是缺钙嘛,我平时也喜欢用黄连阿胶汤来治疗股骨头坏死,因为它里面有阿胶、鸡子黄,里面还有维生素D,可以促进钙的吸收,当时就在想,这件事肯定成了。没想到她吃完七剂以后,跟我讲这个方吃下去以后并没有很好的效果,睡觉还是那个样。
我觉得很奇怪,认为是黄连阿胶汤中的黄连量不够大,因为舌苔的确很红,后来加大了黄连的量,原方的四两给她用了30克,也是吃了七剂。吃了以后效果的确比较好,而且并没有出现胃口变差等伤胃的症状。我当时想,肯定阳明热证无疑啊。
患者说吃药的时候睡觉稍微好一点,不吃还是那个样,抽搐还是很明显,并没有得到很好的缓解。当时我觉得很尴尬,所以就再细心地摸了一下她的脉,的确是沉取有力的,并不是弦,也不是细。柴胡汤的作用机理是使津液得下而汗出而解,患者本身就是夜尿特别多,只不过大便干,我当时觉得用津液得下使,感觉小便从前阴出,后阴没有津液,津液从前面出去了,没有想到这是一个三阳合病的遗尿导致的大便问题,包括鬼压身,也没有考虑到是三阳合病。看到她的脸上有褐斑,考虑到可能有面垢,缺钙引起的痉挛,这个抽筋比较厉害的话,也属于这个难以转侧,考虑运用另外一个方剂,就是石膏剂,那么当时考虑的是用白虎汤。
当时开了十二剂,吃了一个星期加五天。结果吃完十二剂以后,睡觉一天比一天好,而且斑也消得特快,当时开玩笑说,这个美白剂还是知母。
从这个患者的案例,我们得出的一个教训是什么?也就是临床我们怎么去辨别白虎汤和黄连阿胶汤证?黄连阿胶汤证往往会出现虚证,毕竟使用到阿胶,在这种情况下,汗也不会特别明显,但是这个白虎汤可以汗出特别厉害。还有一个特别值得鉴别的是,其实前面我说了漏了,就是条:“阳明病,汗出多而渴者,不可与猪苓汤,以汗多胃中燥,猪苓汤复利其小便故也”。猪苓汤也用了阿胶,很多人认为它是阴虚养血,但偏偏这种胃中燥不可以用猪苓汤,而且一定要与白虎加参汤做个鉴别。白虎加参汤它才是真正的叫阴虚,从这条条文我们必须得质疑猪苓汤是不是阴虚?它以猪苓为主,滑石是伤津液的,这个要考虑到。
这个案例她是夜尿多,跟猪苓汤扯不上太大关系,但是跟黄连阿胶汤的阴虚风动可以作为一个鉴别,包括叶天士后来用的三甲复脉汤的方法,也要做一个鉴别。白虎汤的抽搐,续命汤导致的肢体不仁、拘急不能收的这一类也要鉴别。用白虎汤来解肌的时候是有一个阳越的,就是这个潮热盗汗,黄连阿胶汤可能也有阴虚盗汗,但是它的脉一定是细的,以偏虚为主,而白虎汤它是偏实的,我当时考虑她是一个滑脉,重按有力,就用了白虎汤,也起到很好的效果。这个就是热越跟热不越的问题。黄连阿胶汤放在少阴病里边,它属于里证,我个人认为里证对于表的影响还是偏小的,而白虎汤它对于阳明外证,也就是我们说的阳明经证,对于外表症状的影响还是比较大的。这是其中的一个案,可能还说明不了什么太多问题,但是个人在这个案里面还是学习到了很多。
第二个案也是一个女性,28岁的一个年轻女性,确诊是荨麻疹,这是一个皮肤病,有三年多了,一直服用抗过敏药物,还有对症治疗,效果并不好,也吃过一些中药,效果就一般般吧,后来就找我看。这个病其实是很典型的胆碱性的荨麻疹,遇热加重,还有情绪紧张,烦燥,甚至是运动劳累就加重。而且以前有过敏性哮喘病史,现在也有,只不过轻了很多,只是有一点气短喘促而已,吃了激素以后这个症状也不是特别重。不过有时候她觉得肚子会痛,还有四肢痛,出汗也比较多,特别是手脚心的汗特别多,可以说是大汗,而且出完以后只是一点点怕冷,怕冷程度并不大。当时接诊时是在空调房里面给她看病,当时她穿的衣服并不多,而且还是坐在对风口都不觉得冷,吹了风之后还觉得很舒服。我问她怕不怕冷,她觉得女孩子嘛可能会有点怕冷,我就没有再继续追问下去。当时舌比较红,苔比较薄腻的这种,不是很黄,所以当时也是觉得这个没那么容易化热吧。她的脉是浮大的,沉取的时候又是有一点点涩。
我给她开的方,当时考虑的是桂枝加芍药汤,“因而腹满时痛”,而且桂枝加芍药汤可以治疗沉取脉涩,考虑到小建中的权宜之法,当时也考虑到卫强营弱,外面的热很重,里面的阴很虚,所以加了芍药。后面模仿桂枝加厚朴汤,但是没加厚朴,我加了杏子,因为觉得她偏虚的。这种患者本来想给她开麻黄连翘赤小豆,但是考虑到很容易出汗,所以就没开,她不是郁热在里,是阳越,所以给她开了杏子代替麻黄,小发汗,就是像苓甘五味姜杏汤,最后用杏子代替麻黄治疗虚冷的这个阳气怫郁于表,当时是这样考虑给她治了。
当时吃了,她说症状并没有很大的缓解,有一点的效果,但并不是很好。我当时觉得很疑惑,但是后来就回想起第一次出诊时问她的这个空调吹风的问题,然后我跟她说一定认真地回答这个问题。她说平时她很喜欢运动,然后荨麻疹加重,而且运动完之后是喜欢对着风扇吹的。不怕风也就没有恶风,当时一听到这个,就觉得桂枝方用错了,虽然脉是虚的,但是属于津液耗损,而且口干喜欢喝冷水。所以综合考虑,我当时头脑里闪了一个条文,前面有说的,“二阳并病,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续自微汗出,不恶寒。若太阳病证不罢者,不可下,下之为逆,如此可小发其汗。设面色缘缘正赤者,阳气怫郁在表也,当解之薰之;若发汗不彻,彻不足言,阳气怫郁不得越,当汗之。不汗,则其人烦躁,不知痛处,乍在腹中,乍在四肢,按之不可得,更发汗则愈。若其人短气但坐者,以汗出不彻故也。何以知汗出不彻?以脉涩故知之也”。还有一条条文,就是“阳明病法有汗反无汗,久虚故也”,这两条加起来可以看出是白虎加人参汤证,它里面就是有一个虚证。
这个荨麻疹很有趣,可以算得上一个全身性疾病,因为胆碱能的激发症状,会出现交感神经异常,手脚心多汗,还有就是胃肠平滑肌的牵拉性疼痛,还有肌肉酸痛,这些症状它都有,所以当时就考虑像条文说的,“不知痛处,乍在腹中,乍在四肢,按之不可得”,还是有一个喘,阳越而喘,所以开了白虎加人参汤,然后加苍术,因为有手脚疼痛,给她发了一下汗,要微汗出嘛,麻黄不可以,本来考虑麻黄家族,但用不了,因为有薄腻苔,所以用不了麻黄加术的,那就白虎加术和白虎加人参汤。
当时吃了14剂,皮疹消退得有一半,消退得很好。再摸她的脉就没有那么涩,而是出现了偏弦实的感觉。身体还有一些疼痛,但是多汗已经缓解了,只是有微微的汗出,怕热的症状还是一样,但是她已经说有一点怕冷。但是那个时候我觉得这个脉象像是走到麻杏甘石汤证,最后给她开了麻杏甘石汤,继续调理。吃了一周,这个荨麻疹好了九成,只是偶尔发一次,后来也没来复诊了。过了一段时间又发了,我开了柴葛解肌汤一样也有效,因为里面有葛根嘛,葛根发汗,还有芍药、石膏都有解肌止痛,效果比较好。
那么第二个案例就是桂枝汤和白虎汤的阳浮阴弱的一个鉴别,就是一个寒热的辨别,阳浮阴弱大家都有,只不过看里有热还是里有寒,有寒肯定是恶寒偏多,寒多热少。这个案例是热多寒少,有一点像桂二越一汤的热多寒少,当时考虑的还是用白虎加人参汤,因为白虎加人参汤有一个微恶风寒,还是一个热性状态。还有久服激素的哮喘,是肺气虚的问题,考虑用人参补肺汤的这个方法,用了白虎加参也是这个意思。其他也没什么太特别的。这是总结学习到的白虎汤的一个鉴别点。
以前很多时候,临床用方不会首先考虑到白虎汤,原来有好几个胆碱能荨麻疹病人跟这个很像,跟情绪烦燥、紧张有关,所以考虑到用小柴胡汤和四逆散,因为芍药跟柴胡也是治疗疼痛和情绪问题,但是有事也没有效果。后来换了小柴胡汤加石膏,冯世纶冯老很喜欢用小柴胡汤加石膏,经常用来治疗痤疮,我喜欢用它来治疗胆碱能荨麻疹,效果也非常得好,其实也就是刚才说的那个原理。
今天就讲到这里,非常感谢各位老师跟前辈的聆听。
(本文由书院志愿者曾伟坚、赵利欣、丁琼、余佩蘅、王磊、胡亚男、陈剑城、潘施妍、陈本霞整理)
深圳中医经方协会官方治疗白癜风最好的方法中国白癜风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