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头翁汤,中医方剂名。为清热剂,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痢之功效。主治热毒痢疾。腹痛,里急后重,肛门灼热,下痢脓血,赤多白少,渴欲饮水,舌红苔黄,脉弦数。临床常用于治疗阿米巴痢疾,细菌性痢疾等病毒偏盛者。
来源
《伤寒论》
主要功效
清热解毒,凉血止痢
方歌
白头翁汤治热痢,黄连黄柏佐秦皮,清热解毒并凉血,赤多白少脓血医。
组成药品
白头翁、黄柏、黄连、秦皮
用法用量
上药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不愈再服一升(现代用法:水煎服)。
辩证要点
下痢赤多白少,腹痛,里急后重,舌红苔黄,脉弦数。
病机病理
热毒深陷血分,下迫大肠。
功用功效
清热解毒,凉血止痢。
主治疾病
痢疾,热毒深陷血分,腹痛,便脓血,赤多白少,里急后重,肛门灼热,口渴欲饮,舌红苔黄,脉弦数。现除用于细菌性痢疾、阿米巴肠病外,还加减用于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鞭毛虫滴虫引起的泄痢以及怠性结肠炎等属于热毒深陷血分者。
配伍特点
集苦寒清热解毒药于一方,清解中兼以凉血、收涩。
现代运用
阿米巴痢疾,细菌性痢疾等属热毒偏盛者。
方式方法
方中以白头翁为君,清热解毒,凉血止痢。臣以黄连之苦寒,清热解毒,燥湿厚肠;黄柏泻下焦湿热,共奏燥湿止痢之效。秦皮苦寒性涩,收敛作用强,因本证有赤多白少,故用以止血,不仿芍药汤之大黄。四药并用,为热毒血痢之良方。
临床应用
1.用方要点本方主治热毒深陷血分之血痢。以下痢赤多白少,或纯下鲜血,腹痛,里急后重,舌红苔黄,脉弦数为证治要点。2.使用注意本方性味苦寒,痢疾属寒湿及虚寒者禁用。3.随证加减若发热急骤,利下鲜紫脓血,壮热口渴,烦躁舌绛,属疫毒痢者,加生地、丹皮、金银花凉血解毒;腹痛里急后重较甚者,加木香、槟榔、白芍以行气消滞,缓急止痛;脓血多者,加赤芍、丹皮、地榆以凉血和血;挟有食滞者,加焦山楂、枳实以消食导滞;恶寒发热、外有表邪者,加葛根、银花、连翘以透表解热。用于阿米痢疾,若配合吞服鸦胆子(桂元肉包裹),疗效更佳。4.现代应用本方现代常用于治疗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慢性菌痢、婴幼儿菌痢、溃疡性结肠炎、急性胃肠炎、慢性结肠炎、阿米巴肠病、滴虫性肠炎、鼠伤寒肠炎、肺炎、泌尿系感染、盆腔炎、妊娠期泌尿系感染、天行赤眼、放射性直肠炎等属于湿热、热毒较盛者。
《伤寒论》
白头翁汤--《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五下
白头翁厚朴阿胶黄连秦皮附子黄柏茯苓芍药各6克干姜当归赤石脂甘草龙骨各9克大枣30枚粳米12克
上十六味,叹咀。
清热止痢。治赤痢下血,里急后重,连月不愈。
以水1.2升,先煮米令熟,出米纳药,煮取毫升,分三次服。
《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五下
白头翁汤--李文亮方
白头翁30克,黄连9克,黄柏9克,秦皮9克。
清热祛湿,解毒止痢。主治肠胃湿热,兼血分热毒,湿热毒邪结聚。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李文亮方
白头翁汤--《千金》卷十五
白头翁2两,厚朴2两,阿胶2两,黄连2两,秦皮2两,附子2两,黄柏2两,茯苓2两,芍药2两,干姜3两,当归3两,赤石脂3两,甘草3两,龙骨3两,大枣30个,粳米1升。
赤滞下血,连月不愈。
上(口父)咀。以水1斗2升,先煮米令熟,出米,纳药煮取3升,分4服。
《千金》卷十五
白头翁汤--《外台》卷二十五引《古今录验》
白头翁2两,干姜2两,甘草(炙)1两,当归1两,黄连1两半,秦皮1两半,石榴皮1两(生者2两)。
上切。
寒痢急下及滞下。
以水8升,煮取3升,分为4服。
《外台》卷二十五引《古今录验》
白头翁汤--《普济方》卷三五五
白头翁(刘寄奴花亦可)2两,甘草2两,阿胶2两,黄连3两,柏皮3两,陈皮3两。
清风火,平肝。主产后下痢虚极。
上(口父)咀。每服4钱,水碗半,煎至7分,去滓,空心服,日3次。
《普济方》卷三五五
白头翁汤--《普济方》卷三九七
黄连(去须)1两,白头翁半两,酸石榴皮(炙)半两,犀角(镑屑)半两(一方无犀角)。
上药治下筛。
小儿热毒下痢如鱼脑,手足壮热。
1-2岁儿,每服半钱,水7分,煎至4分,去滓,分温2服,空心、午间、晚各1次。
《普济方》卷三九七
白头翁汤--《普济方》卷二一二
白头翁2两,黄连3两,柏皮3两,椿皮3两。
上锉为散。
热痢滞下,下血连月不愈。
每服4大钱,水1盏,煎7分,去滓服。
《普济方》卷二一二
白头翁汤--《明医指掌》卷四
白头翁、秦皮、黄连各等分。
协热自利,小便赤涩,热痢下重。
《明医指掌》卷四
白头翁汤--《杏苑》卷四
白头翁2两,黄连3两,黄柏2两,陈皮2两。
湿热痢疾。
上(口父)咀。水1斗,煮5升,去滓,每服1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