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高考专题集训古诗词参考答案1

.

西江月

.()冰清玉洁(高洁、超尘脱俗)(2)天然丽质(不施粉黛)(2分)

2.A(3分)

3.写海仙派使者探芳丛,增添作品的浪漫色彩,从侧面表现(烘托)梅花之美。(3分)

2.

纸鸢

.(分)风(答“东风”不给分)

2.(3分)D

3.(4分)两首诗都是咏物诗,所咏之物都是借他人之势,得意忘形,作者都对此进行了严厉的讽刺和批判,并严正警告他们不会永远得意下去,终有一天会受到打击(2分)。两首诗都借物抒情(托物言志)(分),表达了作者仗势得志的小人的批判和警告(分)。

3.

九日蓝田崔氏庄

.(分)重阳

2.(3分)A

3.(4分)示例:人已老去,是一悲,对秋景更生悲,诗人只有勉强宽慰自己。今日重九遇见老友,姑且把悲伤藏起来,陪友人尽欢。情感复杂而多变。

4.

湘妃怨·和卢疏斋西湖

.A(l分)

2.B(无隐逸之志)(3分)

3.认同“不够协调”,理由谈及破坏写景的连续完整,并加以分析,最高2分。认同“异峰突起”理由谈及描写中加八叙述,使平板中见奇崛,拓展联想和想象的空间,耐人寻味,结合诗句分析,最高4分。

5.

洛阳早春

.(分)五言律诗

2.(3分)B

3.(4分)作者想象着故乡早春桃李盛开的美好景象,是虚写;一江春水向东流是眼前景,是实写。这种由虚而实的超大空间跨度,使诗歌情境开阔,内涵丰富,表达了诗人强烈的弃官归乡的情感愿望。

6.

(甲)霁雪①

.(分)A

2.(3分)B

3.(4分)雪后天晴,江边柳条轻盈,随风婀娜摆动。甲诗借景抒情,表达了雪晴时的愉悦心情。(情景描述分,情感分)春日和风,柳条轻拂。乙诗采用拟人法的手法,抒写不忍离去的依依深情。(情景描述分,情感分)

7.

水仙子·山居自乐

.(分)曲牌名

2.(3分)A(错在“肃杀”)

3.(4分)要点:()艺术手法,如选材角度、语言表达等;(2)对艺术手法的具体分析;(3)语言。答案示例:作者通过对归隐生活中几个代表性片段的描写(分),如自诩“山中宰相”、教儿孙“种桑麻”、为亲眷“煨香芋”、为宾朋“煮嫩茶”等(3分),表现山居自乐。

8.

长沙过贾谊宅①

.迟、时、知

2.D

3.都运用了借古讽今的手法,刘诗借贾谊屈原的被贬暗示自己的遭遇;左诗借西汉旧事,表达了对西晋门阀制度的不满。本诗①借景抒情(赏析颔联)②拟人、反问(赏析颈链、尾联)③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叙述、描写、抒情等)。左诗①比喻:用“松”“苗”比喻有才华的寒门子弟与平庸的世家子弟;②对比:两种人不同身份和不同命运的对照。

9.

宿雨

.介甫(分)

2.A

3.第一联,在内容上,写新出的绿草仿佛搅动着从寒冬的杂草中长出来,红色的花朵争抢着在向阳的树枝上绽放,写出了早春的美景;(分)诗人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春草和花朵写活了,赋予它们以生命,充满了动感和生机。(分)同时,诗人还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以“绿”和“红”借指绿草和红花,形象地写出了它们的色彩。(分)在语言上,诗人巧妙地运用动词“搅”、“出”、“争”、“归”,使得静态的画面充满了动感。(分)

0.

[甲]杂诗

.(2分)晋/归去来兮辞(饮酒)

2.(3分)A

3.(3分)甲问了无答,答在问中。言有尽而意无穷(点)。乙有问有答,言尽意尽。(点)结合具体语句展开分析(点)。

.

鹊桥仙

.七夕

2.B

3.答案示例:上片写牛郎织女“耕慵织懒”,鹊桥相会前的满心牵挂、殷殷期待跃然纸上,月姊、凤姨等“群仙相妒”,益加衬托出碧海青天夜夜心的寂寞难耐,以及牛郎织女爱情的难能可贵。对七夕相会的无比向往,更凡尘出下片“相逢草草”的无限悲哀;相会欢愉之短暂有限,将离愁别绪反衬得越发深重绵长。

2.

浪淘沙①

.(分)惜别(告别)、离别、送别等

2.(3分)B(错在“去年”,应该是今年。主要是写实也有回忆。)

3.(4分)故地重游,美景依旧,本无特别的引人之处,但难得一聚倍加珍惜,友情浓重,难舍难分。(2分)“遍游”只是为了延长相聚的时间以慰别离的苦痛。(2分)

3.

同柳吴兴何山集送刘余杭

.(分)古体诗

2.(3分)A

3.(4分)“纫”字看似平常,实则很有巧妙(分)。“纫”有缝缀、引线穿针之意。形象地写出轻柔的白云缠绕远山,与远山紧密连缀在一起(2分),以此衬托我和朋友之间的情意。(分)

4.

观社

.(2分)山农祈福的活动。

2.(2分)B

3.(4分)人潮涌动,锣鼓喧天,唱着山歌的村民,带着面具的演员竞相登台,追逐着鼓声奔跑的儿童尤其可爱惹眼,营造出欢畅、热闹的场景,极具视听冲击感。(描写手法:点面结合,视听结合,场面描写)

5.

过山农家

.拜访(分)(拜访、造访)

2.C(3分)(含蓄)

3.本诗采用意象叠加法,将溪上板桥,人行桥上,耳听雨后泉声组合写出山中如画的风景和特有的幽静,将农家茅舍,雨后初晴,鸡儿闲散鸣叫组合特有的山中农家悠然宁静的氛围,为下句雨后忙碌作铺垫。六言绝句在每句中两字一顿,形成二二二结构,上下对句自然形成对偶,整首诗写山农家在雨后天晴由悠闲转为忙碌的情景,显得变化中有工整,自然中有韵律,充分地表达了山农的劳动、收获的喜悦之情。(4分)(手法(物象叠加也可)分,对仗不给分,效果工整有韵律分,诗歌内容概括,适当引用诗歌中的意向分,作者的情感:农家生活的喜悦自然宁静)

6.

酬张少府

.A(分)

2.D(3分)

3.(4分)一问一答的形式呼应了诗题中的“酬”字;(分)问而不答恰为此诗的妙处所在。(分)面对人生的失意与得意、出世与入世的问题,作者虽然没有做出正面的回答,但却用了曲笔包含了丰富的潜台词,耐人寻味。“渔歌入浦深”的言外之意是:你也不用做那个小官了,不如和我一起啸歌山林吧!(2分)

7.

酹江月?和友驿中言别①

.(分)曹操

2.(3分)B

3.(4分)“只有丹心难灭”是这首词的主题句,“去去”运用叠词,音韵和谐,以虚笔设想在被押解去北方的路上一步一回头的依依不舍之景,表达对祖国山河的深情和国虽亡而正气犹存,身将死而雄心不灭的豪情,没有丝毫萎靡之色。

8.

清平乐

.A

2.D(意境以“苍凉”概括不准确)

3.可就寓情于景、双关等角度赏析,角度分,分析2分,语言分。如:画线句看似写景,实则语意双关,抒写离情。“乱”字尤妙,此时思绪之乱决不亚于落梅之乱。“拂了一身还满”,描写落梅沾满衣襟,拂去又来,这落不尽、拂不尽的梅花,犹如他心中驱不散、挥不走的离愁。一笔两到,于婉曲回环中见情思,将离人愁肠欲断的内心悲痛形象化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9.

咏怀古迹(其三)

.明妃(昭君)村或昭君故里

2.C

3.答案示例一:适合。昭君的怨恨忧思是一种永远怀念故土的深厚情感。她虽然是一个女子,但身行万里,青冢留千秋,心与祖国同在,名随诗乐长存,诗人就是要将昭君的故事安置在“高江急峡”的阔大背景中,用这样壮丽的诗句来郑重地写她。高山大川的雄伟气象与后文塞外雄浑苍茫的意象是一致的,看似突兀的起笔更烘托出昭君为了祖国远嫁异域的悲壮和不凡,令这种乡土故国之思显示出一种惊天动地的力量。

答案示例二:不合适。首先从这首诗中昭君的形象看,是一个远嫁异域、心中饱含怨恨忧思的失意女子;其次从这首诗的意境看,“环佩空归月夜魂”的凄婉和“千山万壑赴津门”的雄浑也不协调;第三从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看,重在表现对昭君的悲剧命运的深切的同情,而非是作为英雄事迹来赞颂传扬,同时也借昭君的命运表达对自身命运沉浮的慨叹。因此,明人胡震亨的观点有其合理之处。

20.

庆清朝慢·踏青①

.柳永(分)

2.B(3分)

3.明晴不定的天气喻示着姑娘们情绪的阴晴不定。“撩”花“拨”柳的动作,写出了她们一览春色的急切心情。“香泥斜沁几行斑”的细节,则从侧面表现了她们只顾看花觅柳、忘情地欢笑,却一不小心脚踏进泥淖的懊恼。她们笑容顿敛,双眉紧锁。词人以“东风巧,尽收翠绿,吹在眉山”的比拟,略带风趣地写出了姑娘们一瞬间尴尬的神情。(4分)

2.

塞鸿秋·浔阳即景

.(分)九江

2.(3分)D

3.(4分)一二句侧重写江山的辽阔壮丽,是静态之境(或:从大处/远处着眼);三四句着重写江帆迅疾、山泉飞流一是动态之境(或:从小处/近处着笔)——四句动静交错(或大小相宜/远近结合),写的是地上之景:后三句写的是天上之景。角度各异,却又相辅相成,形成一幅完整的浔阳风景图。

[若答出前四句是地上之景,后三句是天上之景,即可给3分;第一二句和第三四句如果分析准确,可给3分。如果学生回答前四句是俯视(这是古人想象自己置身空中的一种写法,如李贺的“遥颦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句),后三句是仰视,亦对。]

22.

浪淘沙·疏雨洗天清

.(分)词牌名

2.(3分)C

3.(4分)相同:两首词的桐和雨都形象寄托了作者悲秋之感和凄苦哀愁。不同:李清照借桐和雨更多抒发自身凄清孤独之苦,而邓剡则表现寂寞飘零的无奈,抒发亡国之痛,境界更深远。

23.

永遇乐

.华灯明昼

2.B

3.要求:答题时抓住空“、”“残釭”、“无寐”、“满村”等词语进行赏析,手法上







































北京白癜风医院治疗
治疗白癜风中药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ongxbscs.com/zytp/499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