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撷粹唐诗里的感时佳作三首

责任编辑:黄海香橼制作:隋毅

唐诗里边的感时佳作,首先是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它被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然后是“初唐四杰”之一卢照邻的《长安古意》,它的华丽程度比《春江花月夜》还有过之。接下来是我们熟悉的李商隐的《锦瑟》,这也许又是一首变了形的无题诗。

《春江花月夜》

唐·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1.诗歌的万花筒

《春江花月夜》虽然篇幅比较长,但几乎不需要讲解,既没有生僻的字词,也没有冷门的典故,从头到尾自然流畅,明白如话。

诗人张若虚只有两首诗流传下来,却因为这一首《春江花月夜》无可争议地成为第一流的诗人。

诗的题目几乎涵盖了全诗的所有要素:春、江、花、月、夜。这五个要素被诗人做出了各种排列组合,每一种组合都呈现出一种新的景观,景观的不断变换伴随着韵脚的不断变换,使整首诗的阅读体验就像小孩子匀速转动着万花筒一样。而万花筒的旋转,其实就是时间的流转。

读这首诗,就算对哪一句没有立刻理解也无所谓,流畅的音节和华丽的画面自然会打动你,读上几遍就不难背诵下来:

诗句是从春天的江水开始写起的,写江面上涌起潮水,仿佛和大海连成了一片。而在江潮涌动的时候,明月也从海上升起,千里万里的江面上都有月光粼粼波动。这当然是诗人想象中的场面,从一个人的视野所及想到广袤空间里的同样场景。接下来继续描写江水和月光,把月光比作落在花丛中的霜雪。这倒算不得多么了不起的比喻,但马上诗人就问出了了不起的问题:“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到底是月亮的历史更长,还是人类的历史更久?如果是前者,那么历史上的第一个人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呢?如果是后者,那么月亮刚刚诞生的那一刻,或者刚刚出现在人类头顶的那一刻,会是什么样子的呢?问题可以从这里不断追问下去,追问到底的时候,问题就变成了宇宙从何而来,人类从何而来?对于古人来说,这样的终极问题实在太折磨人了,也太有诗意了。

2.哲学问题的诗歌解

只有当人产生了强烈的生命意识,才会深入思考这样的问题。当人意识到自己在衰老,在走向死亡,亲朋好友先后离自己而去,这种时候,就会对那些貌似永恒不变的事物产生强烈的好奇。

看到江水时而暴涨、时而低迷,但永远奔流不息,看到月亮时而饱满、时而残缺,但永远东升西落,为什么偏偏人就不一样呢?从暴涨到低迷,从圆满到残缺,似乎是一个线性的进程。而四季轮回,又一个春天来临,又一番春江花月夜的景象呈现在眼前的时候,人忽然意识到只有自己的生命才是纯粹的线性进程。自己不会有第二个青春,不会返老还童,不会走进下一个轮回。这种感受,很容易触动那些敏感的心。所以诗人会感叹“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人的轮回不是个体的青春与衰老的轮回,而是一代代人的生死相续。所谓“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与诸子登岘山》),这是孟浩然的诗句。月亮会不会也和人类一样呢?也许每天的月亮都是新的,正如每一刻的江水都是新的。实在找不到答案,那么不妨换一个思路来想:人活着总有各种各样的目的,各种快乐与悲伤都因为各种目的的达成或达不成,月亮会不会也和我们一样呢?如果它的存在毫无目的,那它还有没有存在的必要呢?“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也许它一直在等待着什么人,但我们永远不得而知。

以上引用的这几句是全诗的诗眼,其他的句子都在围绕着这几句的主题打转。从月光写到离别,从离别想到思念,淡淡的忧伤像月光一样“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无处不在又挥之不去。而我们对离别与思念的看重,还不都是因为我们的生命无法像月亮和江水那样永恒吗?但是,永恒与短暂,往往只取决于我们的







































白点都是白癜风吗
白癜风患者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ongxbscs.com/zyys/399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