栀子说栀子在古代的用途下

上一篇我们讲到了栀子在古代可以药用、染色和饰物,除了这些以外,栀子还有以下的用途。

清玩

栀子花盛产于江南。南宋时,栀子花成为文人雅士钟爱的“清玩”。文人雅士所欣赏的不是山野间高大的、充满朴野气息的山栀子,而是庭院里矮小的、散发幽姿雅韵的水栀子,如范成大《初秋闲记园池草木五首》其三:“水盆栀子幽芳。”

盆栽水栀在南宋很流行,这和盆栽荷花的流行可以参照。这其中有南方地缘因素,也有文化心理的变化。退居江南之后,宋代文人心理日趋内敛。从“尺幅”之间去想象“万里”之势,从“盆池”之水去想象“江湖”之水;以小见大、由近及远,却不愿亲见其大、亲涉其远。

汲水埋盆便当池,水栀花旺雪盈枝。

江湖万里何曾远,只在先生托兴时。

——张鎡《水栀》

我有古鱼洗,岁久莓苔蚀。

注之清泠水,藉以璀错石。

静态自愔愔,孤芳何的的。

——李处权《水栀》

栀子灯

栀子花除了上述实用功能之外,还被取样制灯,董嗣杲《栀子花》:“风霜成实秋原晚,付与华灯作样传。”栀子灯在宋朝非常流行,盛大节日张灯结彩,总少不了栀子灯,《武林旧事》卷第一:“栀子灯前红炯炯,大安辇上赴坛时。”

北宋《清明上河图》“孙羊正店”的门首即悬挂了四盏栀子灯。

作佛事的水灯也形似栀子,洪咨夔《荆州江浮水灯作佛事》:“又疑笼道红栀子。”大型活动采用的栀子灯会多达两百盏,西湖老人《西湖繁胜录》:“次日驾过太一宫拈香毕,方回沿路……早夜红纱栀子灯二百碗照过”;“至五更引迎,前用香案、彩亭、法物、仪仗,红纱栀子行灯二百盏。”

两宋时期,栀子灯还是一种特殊广告传播媒介,具有暗示意义,栀子灯是酒店的门头标志。吴自牧《梦粱录·卷十六·酒肆》:“酒肆门首,排设杈子及栀子灯等,盖因五代时郭高祖游幸汴京,茶楼酒肆,俱如此装饰,故至今店家仿效俗也”;耐得翁《都城纪胜》有相似的记载。

(选自《中国栀子审美文化探析》,俞香顺)

链接传送:栀子在古代的用途(上)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ongxbscs.com/zyzz/540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