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00初夏,总是幽静淡雅的,淡到不容易让你察觉。春过后,夏究竟有多远,又有多近?
其实,穿过五月,夏的味道便明显熟稔起来,乡间的山坡田垅,村庄的屋舍院落,草木渐渐浓绿如一团团水墨色彩,空气中更是浓郁着各种花香。而栀子花的香,浓郁而浑厚。
每年端午节临近的时候,栀子花便和一夜急雨一起到来。“栀子花哟!”悠长的,似乎是从深深的久远的历史的深巷里传来,那份悠悠的清雅韵味和温馨缱绻的妩媚立刻飘散开了,散下一路清香。
远去的卖花声,几回回唤醒了深深庭院的慵懒,多少思念伴着无可奈何的遗憾,在缭乱的落红中春将归去。栀子花开了,春又走远……
古韵栀子
我们的古人,善于利用草木,并给予美好的名字。司马相如有“鲜支黄砾”之词,最早《本经》谓栀“木丹”。
传说栀子花的种子来自天竺,与佛有关,佛经谓之“苍卜”。不少古今文人雅士写过赞美栀子花的诗词:
如南朝梁·萧纲《咏栀子花》:
素华偏可喜,的的半临池。
疑为霜裹叶,复类雪封枝。
日斜光隐见,风还影合离。
唐·杜甫《栀子》:
栀子比众木,人间诚未多。
于身色有用,与道气相和。
红取风霜实,青看雨露柯。
无情移得汝,贵在映江波。
唐·刘禹锡:《和令狐相公咏栀子花》蜀国花已尽,越桃今已开。
色疑琼树倚,香似玉京来。
且赏同心处,那忧别叶催。
佳人如拟咏,何必待寒梅。
虽然有关栀子花的诗词如此之多,但我最欣赏明朝沈周的《栀子花诗》:
雪魄冰花凉气清,曲栏深处艳精神,
一钩新月风牵影,暗送娇香入画庭。
栀子的栽培史
栀子(Gardeniajasminoides)是茜草科栀子属的灌木植物,这个属主要分布于热带,属名的“Garden”字眼并不是因为它适合种在花园里,而是用于纪念苏格兰科学家AlexanderGarden;种加词则是来自茉莉花所在的素馨属(Jasminum)。在18世纪,栀子第一次引入到欧洲,人们觉得这孩子和素馨花一样洁白而芬芳,就给它起了这个名字,也有个英文名叫CapeJasmine。
中国是栀子原产地之一,在华南的山野里,栀子花再平常不过。每年这个时候,只要找座像样的山,你都可以见到散发浓郁清香的栀子花。初夏的华南山丘不像西南高原那般万紫千红,栀子的大白花在一片郁郁葱葱中尤为醒目。
在今天,相比于山里原始的单瓣栀子,白蟾——这个重瓣的变种被栽培得更为普遍。
庭院中白蟾有时看起来和重瓣的狗牙花很像,但区分二者并无难度:白蟾栀子作为茜草科的植物,有着很有特点的托叶,这是夹竹桃科的狗牙花所不具有的。
不过,栀子最早出道还不是凭着如此可爱的大白花,而是凭它的果实。栀子栀子,重点在“子”
染布、染食物的栀“子”
栀子的浆果椭圆形,成熟时橙黄色,顶端留着5-8条细长的花萼,一直往下延伸,在果实上形成凸起的纵棱。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写道:“卮[zhī],酒器也,卮子象之,故名,今俗加木作栀”,认为栀子果实像古时的酒杯“卮”,所以叫这个名字。这种说法,说实话比较牵强,卮的形状和栀子果差得有点远;非要和酒器类比的话,我觉得倒过来的樽[zūn]还适合一些,樽那几条长脚和宿存的花萼倒是有几分神似。
那,栀子果实为什么引人注目呢?
因为,它自古就被作为染料。
东汉时期的《汉官仪》记有“染园出卮茜,供染御服”,《史记·货殖列传》中也有“千亩卮茜,千畦姜韭:此其人皆与千户侯等”的记载。“茜”是可以提供红色染料的茜草;而栀子则可以提供黄色,因此栀子也有“黄栀”的别名。
栀子的黄色源自果实中的栀子黄色素,也称为藏红花素,不错,如果你看过物种日历所介绍的番红花,会知道这种色素也存在于鸢尾科番红花属的花柱中。
藏红花素是一种易溶于水的类胡萝卜素,只需把栀子果实弄碎后水煮,就能获得橙黄色的染液。加入明矾或碳酸钠等媒染剂后,再把布料或者纸张放进去浸泡,就可以将后者染出鲜亮的黄色了。你可以从中药店买到栀子果实,有兴趣的话很容易就可以DIY这个过程。
除了给衣物染色,栀子黄还可用于食用色素。广东潮汕地区有一类用糯米制成的、在端午节食用的小食,叫栀粽或栀粿,制作中需要加入栀子染液和食用碱,把糯米染成黄色(其实只加碱水也是可以把糯米煮成黄色的)。
栀子花开了,又一个初夏,下班后,蜗居在家,煮一壶茶,独自静坐,感受栀子花的那一抹浓香,回忆生命中的那一些深浅的感动,多么惬意的时光。
花香拂去我们浮躁的岁月,沉淀下来的是跟花儿一样从容素净,安宁祥和,留给我的怀念竟是如此的美好!愿我们一直像栀子花般纯净而美好~
THEEND
从今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
听见自己的心声,北京看白癜风大概多少钱北京治疗白癜风医院哪里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