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老讲伤寒仲景组方用药的八大原则

所谓医者,一是准确的诊断,一是有效的治疗,二者缺一不可。《伤寒论》既是一部辨证学,也是一部治疗学。所载方剂,经千百年临床验证,行之有效。《甲乙经》云:“伊尹以亚圣之才,撰用《神农本草》以为汤液……仲景论广伊尹汤液为数十卷,用之多验。”仲景之方被称为医方之祖,万世准绳,只要辨证准确,一证一方,药到病除,此所谓经方之效。

仲景的方剂组成非常严格,方剂重在使数种药物有机地结合起来,发挥一种功能。随便加减药物只能是汇集本草,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方剂不同于药物,数药相合不再是药物的性质,而出现了方剂的性质。各味药物由分散到组成一个方剂,不单是数量的相加,而是有机的结合,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不是量变而是质变,这就是药物与方剂的根本区别。

以桂枝汤为例,桂枝汤将芍药用量加倍,则成为桂枝加芍药汤,由治表转为治里。第条:“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而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桂枝汤三阴皆治,关键在于芍药用量,大量作用于里部,中量作用于半表半里部,小量作用于表部。第62条:“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参第50条:“假令尺中迟者,不可发汗,何以知然?以荣血不足,血少故也。”仲景组方之严格,选药之精良,为后世医者望尘莫及。

俗曰:中医不传之秘在药量。不同病性,处以不同用量,才能达到理想效果。桂枝麻黄各半汤可引起小发汗,其中麻黄仅用麻黄汤中的1/3量,桂枝二越婢一汤,麻黄仅用麻黄汤中的1/4量,桂枝二麻黄一汤中麻黄仅用麻黄汤中的1/5量。由此可见,仲景组方处量十分慎重和严格。

一个方剂中药味和药量都存在一个最佳比例,治疗达到最佳效果。随便更动其中的药味和药量都会改变方剂的性质和作用,失去原来的平衡。方剂的成分是决定疗效的保证,方剂的浓度是决定程度的依据。一个好的方剂必须经过多次临床检验,优者继承,劣者淘汰,而最终证实其疗效,做到非此方不能治此证,非此证不能用此方,方证相对,两相呼应,相得益彰。这是研究方剂学的根本途径。

仲景组方用药的原则大致有八类:

一、一方中突出一味或数味药的主导作用,其他药为辅助作用,则以其主药命名方剂。

桂枝汤中桂枝起主导作用,与芍药相伍,全方的功效在于温阳敛阴,调和营卫,主治发热,汗自出,恶风,脉缓,或肢体痹痛的表虚寒证,故本方命名为桂枝汤。

麻黄汤中以麻黄为主导,配伍桂枝以止痛,杏仁以平喘,全方功效解表散寒,主治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故本方命名为麻黄汤。

葛根汤中以葛根为主导,配伍麻黄以发汗,桂枝汤以温阳敛阴,全方功效解肌发表,和解阴阳。

小柴胡汤中起主导作用的为柴胡,配黄芩清热,半夏止呕,人参止烦,全方协调半表半里,和解阴阳,主治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

黄连汤、黄芩汤、麻子仁丸、猪苓汤、文蛤汤、附子汤、吴茱萸汤、甘草汤、桔梗汤、猪肤汤、苦酒汤、半夏散、炙甘草汤、茵陈蒿汤、乌梅丸、白头翁汤、瓜蒂散等,这此方剂中都是突出被命名药的主导作用,但是决不能说方剂就是主导药的作用。另外一些方剂的主导药并不是一味,如柴胡桂枝干姜汤、旋覆代赭汤、竹叶石膏汤、干姜附子汤、甘草附子汤、桂枝附子汤、桂枝人参汤、枳实栀子豉汤等。

二、一方中选用数种药物的联合作用,通过各药的相互作用,达到治病目的。各药之间是平行关系,互相制约,互相促进,形成一个功效,这时以各药名称共同命名。

麻杏石甘汤中,麻黄、杏仁、石膏、甘草缺一不可,共同担负清热解表平喘的功效,虽有麻黄而不发汗,主治汗出而喘,无大热。

麻黄附子细辛汤,三药共同起到温阳解表作用,主治表寒与半表半里寒合证之无汗、发热、脉沉。

葛根黄芩黄连汤中三药相伍,解表清热止利,达到引热出表的目的,主治表热里热合证之汗出而喘、协热而利。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中四药为伍,相互为用,共同起到温阳利水的作用,主治少阴寒、太阴虚合证之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麻黄附子甘草汤、栀子豉汤、栀子甘草豉汤、栀子生姜豉汤、栀子干姜汤、栀子柏皮汤、栀子厚朴汤、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黄连阿胶汤、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五苓散等,这些方剂都是诸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共同达到治疗目的,缺一不可。

三、一方之中,通过几味药的相互作用,达到—个治疗作用,以其达到的作用命名。

调胃承气汤中大黄、芒硝、甘草三药共同作用,起到和顺胃气的作用,胃气以降为顺,调胃承气汤其势下行,故以调胃承气功用以命名。主治胃气不和,谵语,潮热,大便硬。大承气汤、小承气汤也取意于此,只是在程度上有区别。

小建中汤中诸药相伍,共同起健脾补中的作用,主治太阴病阳脉涩,阴脉弦,腹中急痛。

小陷胸汤、大陷胸汤、大陷胸丸,取意攻陷胸胁结水之证。抵当汤、抵当丸取意直抵少腹,不可阻挡之势。理中汤取调理中焦、温补脾胃之意。

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大黄黄连泻心汤、附子泻心汤、桃核承气汤、通脉四逆汤、蜜煎导方等,都是在突出主导作用同时,全方达到—个治疗效果,因而复合命名。

四、一方之中,数药结合,组成一种治法,采用取类比象的方法给方剂命名。

白虎汤中石膏、知母、甘草、粳米四药组合构成一种疗法,清热降温,如白虎肃杀威慑。

大青龙汤、小青龙汤,取青龙行云布雨之发汗之功。

真武汤(即玄武汤)等六神、二旦汤皆取类比象,以构成一种特殊治疗方法。

五、一方中,数药为伍,达到治愈某证的目的,则以其病证命名。

四逆散的柴胡、枳实、芍药三药与四逆汤完全不同,但治疗的症状是一致的,故也以四逆命名。

当归四逆汤、通脉四逆汤、茯苓四逆汤、白通汤等都是复合的命名方法,或突出主导药加主治症,或功效加主治症,或突出主药同时加功效与主治症。

六、一方中,数药为伍,煎后出现特殊色泽,则以汤剂的色泽命名。

例如桃花汤。

七、药证(单证)方,以某药对某证的独特功效为基础的单方称药证方。

桂枝甘草汤温阳平冲,主治少阴寒证之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

芍药甘草汤清热平痉挛,主治少阳热证之脚挛急。

甘草干姜汤回阳救逆,主治少阴寒之四肢厥逆。

茯苓甘草利水止悸,主治少阴虚小便不利,心下悸,口不渴。

在方剂加减重组过程中,兼证加药都依据本原则。桂枝加桂汤,以治疗少阴病奔豚证,气从少腹上冲心。桂枝加芍药汤治疗太阴病腹满时痛。桂枝加大黄汤治疗太阴病兼大实痛证。桂枝加附子汤治疗厥阴病之汗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桂枝新加汤治疗少阴虚与表寒合证之身疼痛,脉沉迟。

桂枝加葛根汤、桂枝去芍药汤、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葛根加半夏汤、柴胡加芒硝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黄芩加半夏生姜汤、白虎加人参汤、四逆加人参汤、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术汤等,既可以药证方组合新方,也可从兼证方中分出药证方。如桂枝加葛根汤之葛根甘草汤证为项背强几几,白虎加人参汤之人参证为时时恶风,背微恶寒,脉洪大。

八、复方,一方有两方或多方组成,同时解决相互复合的几个方证。

桂枝麻黄各半汤为桂枝汤与麻黄汤各1/3量的合方,主治阴阳俱虚,余邪未解之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如疟状,无汗身痒,脉微而恶寒,面色有热色。

桂枝二麻黄一汤、桂枝二越婢一汤、柴胡桂枝汤、麻黄升麻汤等都是复方。

以上从方剂的命名和组方上讨论了仲景的处方原则,至今仍然值得我们借鉴。徐灵胎说:方剂既成,其药各失其性。一方之性决非数药之性相加,这就是方剂学真谛。以药物解方剂的方法应该说是方剂学的倒退。

方剂是为辨证服务的,离开了辨证,方剂也无所适从,因而“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一线贯通,不可分离。组方也是这样,必须是在辨证的指导下进行,方剂组成后就表现出完整的汤性,而不再是药性。以下以桂枝白虎汤为例说明。

桂枝汤是温性方,白虎汤是凉性方,两方复合以后,是温是凉要依据辨证的需要,由桂枝汤和白虎汤的量来决定。如果是治疗热痹,那么桂枝汤在本方之中不表现温性,只取其镇痛之效,取白虎清热之功,全方成为清热镇痛剂,这时不能以桂枝辛温作解释。如果是治疗寒痹,那么白虎在本方之中也不再表现凉性,只取其除烦镇痛之功,不取其寒凉之性。如果本方桂枝汤与白虎汤组成平性方,以治没有明显寒热证象的痹证,方剂之中不存温凉的问题。同一方剂,由于主治不同改变药物的剂量,而使全方的温凉发生改变,可凉可热可平,这就说明了药性是构成汤性的元素,但汤性已不再是药性。

文章来源:刘绍武讲评《伤寒杂病论》

作者:刘绍武讲述马文辉整理编辑:黄小蕊

“三部六病”近期网络课程(.10.12--.12.12)

1、三部六病体质辨识(马文辉)

2、三部六病体质调理(赵卫星)

3、三部六病气质类型划分与调理(马文辉)

4、三部六病四诊合参概论(马文辉)

5、三部六病望诊(赵卫星)

6、三部六病问诊(宋纪育)

7、三部六病闻诊(赵卫星)

8、三部六病脉诊(上)(马文辉)

9、三部六病四脉临证秘要(下)(王俊峰)

10、三部六病舌诊(任建坤)

11、三部六病腹诊(丁庆学)

12、三部六病对中药的归类和随证加减(丁庆学)

13、三部六病的慢病管理方案(赵卫星)

14、中枢汤的临床应用(赵卫星)

15、三部六病协调针法临床应用(上)(刘爱霞)

16、三部六病协调针法临床应用(下)(付民锁)

17、点穴在三部六病中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王俊锋)

学习请加







































治疗白癜风的中药
广州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ongxbscs.com/zyjx/278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