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清晨,总有几只白头翁鸟唧唧喳喳在窗台上叫个不停,将人从睡梦中吵醒。还时不时听到鸟儿用尖嘴壳啄窗玻璃和大门,发出“笃笃”的响声。有天忽然想到现在是鸟儿的繁殖季节,它们可能在附近筑有鸟巢。仔细找了一下,在大门上方门楣的葡萄枝叶中果然有一鸟窝,轻轻拔开葡萄叶看见里面还有4枚鸟蛋,鸟蛋呈淡红色夹杂着黑斑点。有时还见大鸟进去孵化,不忍心去打扰。过了三、四天再去观察,鸟蛋不知啥时变成了几只毛绒绒的雏鸟了,羽毛黑色,看它们一个二个闭着双眼朝天张着血口等着鸟妈妈来喂食,还不时发出轻轻的唧唧叫声,一幅“懒、贪、憨”的表情,好可爱好可受!从孵化到现在大概十天了,今天搬着木梯再去看时,“哄”的一声一下窜出几只小鸟向外飞窜,把我吓一跳,歇在电线上的大鸟发出急促的叫声并上下乱飞,估计是给小鸟报警“有危险,快跑!”原来它们的翅膀硬了会飞了啊?我何曾伤害过你啦?这么紧张?
每天在家看到鸟儿在家门口上下跳窜飞舞,还不时唱着清脆的歌声。给原来安静的农家小院带来勃勃生机,鸟儿和我们和谐相处,真是惬意的很啊!鸟儿是人类的朋友,我们应好好的保护它们!
白头鹎bi,又名白头翁、白头壳仔(台语),是雀形目鹎科小型鸟类,为鸣禽,冬季北方鸟南迁为候鸟,台湾亚种于台湾为留鸟,平均寿命约10到15年。白头翁常见于东亚,台湾宜兰平原,中国大陆则是在长江南部的大多地区,以及香港,琉球群岛(八重山群岛,冲绳等),性活泼,不甚畏人。食昆虫,种子和水果,属杂食性,雄鸟胸部灰色较深,雌鸟浅淡,雄鸟枕部(后头部)白色极为清晰醒目。
主要栖息于海拔m以下的低山丘陵和平原地区的灌丛、草地、有零星树木的疏林荒坡、果园、村落、农田地边灌丛、次生林和竹林,也见于山脚和低山地区的阔叶林、混交林和针叶林及其林缘地带。
生活习性
白头鹎喜欢将巢筑在相思树或榕树上,在都市中常见以枯草或芒草穗筑碗形巢于阳台花木、树丛盆栽之中,每年春天三月到五月是白头翁的繁殖期,这段期间,如果见到一只白头翁单独站在突出的枝头或是树顶上高声鸣叫,过不了多久,另一只白头翁飞过来,两只鸟一唱一和,那多半就是它们在互唱情歌了。繁殖期每一对白头翁会建立它们的领域,其范围面积小,巢通常筑在离地面不高的杂木林或树丛上,雌、雄鸟共同育雏,通常一季繁殖1到2次,一窝产3到4枚蛋,繁殖季节几乎全以昆虫为食。幼鸟需要经过大约两个星期的孵化才能破壳而出,再经过大约两个星期的喂食,就可以出巢。[1]
食性:杂食性,既食动物性食物,也吃植物性食物。动物性食物主要有金龟甲、步行虫、金花甲、鼻甲、夜蛾、瓢虫、蝗虫、蛇、蜂、蝇、蚊、蚂蚁、长角萤、蝉等鞘翅目、鳞翅目、直翅目、半翅目等昆虫和幼虫,也吃蜘蛛、壁虱等无脊椎动物。植物生食物主要有野山楂、野蔷薇、寒莓、卫茅、桑椹、石楠、女贞、楝、樱桃、苦楝、葡萄、乌桕、甘蓝、蓝靛、酸枣、樟、梓等植物果实与种子。
习性:常呈3-5只至10多只的小群活动,冬季有时亦集成20-30多只的大群。多在灌木和小树上活动,性活泼,不甚怕人,常在树枝间跳跃,或飞翔于相邻树木间,一般不做长距离飞行。善鸣叫,鸣声婉转多变。
迁徙:主要为留鸟,一般不迁徙。
世界分布:分布于中国、日本、朝鲜、韩国、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泰国、越南
繁殖方式
繁殖期4-8月。营巢于灌木或阔叶树上、竹林和针叶树上。巢距地高1.5-7m,呈深杯状或碗状,由枯草茎、草叶、细树、芦苇、茅草、树叶、花序、竹叶等材料构成。巢的大小外径为9-12cm×11-13cm,内径6-7cm×7-8cm,高5.5-15cm,深4-9cm。每窝产卵3-5枚,通常4枚。卵粉红色、被有紫色斑点,也见有呈白色而布以赭色、深灰色斑点或白色而布以赭紫色斑点的。卵的大小为21.5-24mm×16-16.6mm,卵重2.6-3.3g。
点军娃儿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