栀子本草考证

栀子花

董嗣杲(宋)

玉瓣凉丛拥翠烟,南薰池阁灿云仙。

芳林园里谁曾赏,檐卜坊中自可禅。

明艳倚娇攒六出,净香乘烈袅孤妍。

风霜成实秋原晚,付与华灯作样传。

栀子为常用中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本草纲目》列入木部灌木类。中国药典年版规定,栀子为茜草科植物栀子GardeniajasminoidesEllis的干燥成熟果实,具有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外用消肿止痛。用于热病心烦,湿热黄疸,淋证涩痛,血热吐衄,目赤肿痛,火毒疮疡;外治扭挫伤痛的功效。目前栀子商品中除此之外,还有同属植物水栀子G.jasminoidesEllisvar.grandifloraNakai等品种常混作栀子用,造成一定程度的混乱与掺假问题。下面猎药人就从栀子的生态分布与道地产区、栀子原植物、栀子品质、栀子与水栀子鉴别以及产地加工5方面做栀子的本草考证。

1、生态分布与道地产区

栀子的生态分布与道地产区各家本草均有记载。《神农本草经》载:“栀子……生川谷。”《本草疏证》曰:“其树喜湿而畏寒。”《名医别录》载:“生南阳(今河南地区)川谷。”陶弘景曰“处处有”,指当时他隐居地江苏茅山(今江苏句容)。《图经本草》曰:“生南阳川谷,今南方及西蜀州郡皆有之……南方人竞种以售利。货殖传云:卮、茜千石,亦比千乘之家,言获利之博也。”并有3幅不同产地栀子的附图,分别为“临江军(今江西清江)栀子,江陵府(今湖北江陵)栀子,建州(今福建建瓯)栀子”。《植物名实图考长编》载:“述异记云:洛阳有卮茜园。”《本草品汇精要》刘文泰曰:“[道地]:临江军(今江西清江),江陵府(今湖北江陵),建州(今福建建瓯)。”

以上所述表明古代栀子产于河南、四川、江苏、江西、湖北、福建等地,道地产区为江西清江、福建建瓯、湖北江陵。现代文献报道,栀子原产于我国,分布于中南部地区,多野生于m以下低坡红壤山地,喜温暖阴湿处,不耐寒,在野生状态下是一种酸性土壤指示植物。栀子属植物野生的还有狭叶栀子、海南栀子,栽培的有水栀子、大花栀子、朝鲜栀子。除水栀子有用作染料外,其他品种产量较小,只少数产地及民间作栀子入药应用。

2、栀子原植物

“《图经本草》曰木高七八尺叶似李而厚硬,又似樗蒲子(古代博戏用具,类似骰子)二三月生白花,花六出,甚芳香,俗说西域詹卜也。夏秋结实如诃子状,生青熟黄,中人深红,九月采实”。“花名詹匐(时珍曰),卮酒器也,卮子象之,故名,俗作栀。司马相如赋(上林赋)云,鲜支黄砾,注云,鲜支即支子也,佛书称其花为詹卜。谢灵运(年)谓之林兰。鲁端伯呼为禅友,或曰詹卜金色,非卮子也。……(时珍曰)卮子叶如兔耳,厚而深绿,春荣秋瘁,入夏开花,大如酒杯,白瓣黄蕊,随即结实,薄皮细子有须,霜后收之。蜀中有红卮子,花烂红色,其实染物则赭红色”。“……其树喜湿而畏寒”。“……御览引吴普本草(年)云:支子叶两头尖,如樗蒲(古代织绫图案),剥其子如茧而黄赤。酉阳杂俎(唐代段成式撰)云:诸花少六出者,惟栀子花六出。陶贞白言:栀子翦花六出,刻房七道,其花香甚。相传即西域詹卜花也”。

陈仁山《药物出产辨》云:“栀子以广东北江、星子、连州产者佳,其次乐昌、英德、清远、翁源亦可。身短而圆者为山栀,合药用。身长者为水栀,染料用,广西均有出产。”《福建民间草药》亦有水栀子的记载。吴继志《质问本草》中的“水鸡子”可能是由福建运去的,“水鸡”为福建、广东一带“水栀”的转音。

从上述所引及诸本草文献考证,古代栀子“木高七八尺叶似李而厚硬又似樗蒲子”,“二三月生白花花六出甚芳香也”,“夏秋结实如诃子状生青熟黄中人深红九月采实”,“卮子叶如兔耳,厚而深绿”,“白瓣黄蕊”,“薄皮细子有须”,“花烂红色。其实染物则赭红色”,“支子叶两头尖”其描述的“栀子”特征与现代栀子的商品药材来源山栀子G.jasmi-noides和水栀子G.jasminoidesvar.grandiflo-ra植物形态类同。水栀子一名未见记载,仅在《八闽通志》有“花开百叶者名水栀花”的叙述。古代栀子不是詹卜,其依据“相传即西域詹卜花也”。

3、栀子品质

“陶隐居云……此亦有两三种,异,以七棱者为良,经霜乃取之,今皆入染用於药甚稀……图经曰:……货殖传云卮茜千石,亦比千乘之家,言获利之博也。……入药者山栀子……皮薄而圆小,刻房七棱至九棱者为佳,其大而长者乃作染色,又谓之伏尸栀子,不甚入药用。雷公曰凡使勿用颗大者,号曰伏尸栀子,无力须要雀脑,并须长有九路赤色者上”。陈嘉谟曰:“……家园栽者,肥大且长,只供染色之需,五棱六棱弗计。山谷产者,圆小又薄。堪为入药之用,七棱九棱方良。”“栀子本经中品。即山栀子,以染黄者……”“汉官仪云:染园出卮茜,供染御服……”。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有两三种小异”,“家园栽者,肥大且长”,“山谷产者,圆小又薄”,古代栀子与目前水栀子多为庭园栽培,而山栀子多野生或山地种植的状况基本吻合。且“大而长者”,“伏尸栀子”,“颗大者号曰伏尸”栀子即为现在的水栀子。

从“今皆入染用”,“获利之博也”,“五棱六棱弗计”,“以染黄者”,“供染御服”,表明栀子最早不分品种多用于染料。

“入药者山栀子”,“圆小又薄,堪为入药之用”,说明古人仅以山栀子入药,这与现中国药典规定栀子药材来源一致。

“伏尸栀子不堪入药用”,“伏尸栀子无力”表明水栀子在古代一般认为质次,不可做药用,这一观点已被近期的栀子药理研究结果证实。但是,有文献报道水栀子所含藏红花素、京尼平苷的含量明显高于山栀子。故栀子的有效成分仍有待研究。

在江西水栀子的主产地区瑞金县岗背村调查了其资源及应用情况,得知“水栀子”之名源于其栽在水沟、水塘岸旁。药材公司未收购作药用,但当地人亦有用其作栀子入药,用于外敷治跌打扭伤。福建、广东曾有人到瑞金收购去作纸张和布匹的染料用,当地群众还用作糯米糍粑的染色,据说有美观和防腐作用。

4、栀子与水栀子的鉴别

栀子最宽处在中部,水栀子最宽处在上部(靠近宿萼);

栀子表面纵棱较低,较直,水栀子纵棱较高,弯曲;

宽与长的比例:若把栀子最宽处直径当作1,那么栀子的长(不算果柄和宿萼)应该是1.3左右。水栀子宽长比是1:2以上。

5、产地加工

“名医别录曰……九月采实,曝干”。“雷公曰:……凡使先去皮须,取人以甘草水浸一宿,漉出焙干,捣筛如赤金末用”。“折梗及须”,“研碎才炒”。古代本草文献中有关产地加工的记载较少,除雷公炮炙论有所不同外,多仅有“曝干”、“折梗及须”的描述,然而这些与现代中国药典规定和栀子主产地所采用的“先蒸或烫后干燥”的加工方法明显不同,现代的加工方法一般认为,9~11月果实成熟呈红黄色时采收,此时京尼平甙和藏红花素含量较高,除去果梗及杂质,蒸至上汽或置沸水中略烫,取出,干燥。栀子果实中含大量果胶、粘液质、不易晒干,蒸或烫有利于杀死酶并迅速干燥。

本文为猎药人原创文章,猎药人依法享有著作权及相关知识产权,未经本平台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以转载、链接或其他方式进行复制发布/发表;经猎药人授权的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或引用本文时须注明“来源:猎药人”。违者本平台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猎药人









































中药治疗白癜风方子
北京白癜风治疗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ongxbscs.com/zyjx/369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