栀子不如来饮茶

听一曲古韵,品一盏香茗......

每一个文艺而理性的人

都会爱上栀子的“一掬花香”

不如来饮茶

文/高琳

几年前,我读过台湾作家林清玄写的一篇有关茶文化的文章,文中提到有一位禅师在品茶时的观点:端起茶杯来,要有和爱人会面时欢喜、期待的心;轻轻放下茶杯时,要有和爱人离别时不舍和缠绵的心。我对这段话的印象极其深刻,一个人独处饮茶时,常常思忖想象禅师所描绘的场景,我感觉这是一种很高格的意境修为,可是,又有什么样的人才能达到这样的一种人生境界呢?

人生的境界最终取决于内在的选择,就像每个人的喜好各有不同。茶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一千多年前的中国人就可以做出精美的茶具,在唐代中国的茶文化已发展至高峰,茶叶作为茶马古道,古丝绸之路的重要物资被传到了海外,那时诞生了一位伟大的人物:茶圣陆羽(年-年)。据《新唐书》记载:他从小被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智积禅师收养,到了6岁,他给自己取名陆羽,字鸿渐,意思是“漂流在陆地上的一根羽毛”。陆羽从小不喜欢念经,喜欢饮茶泡茶,他立下志向“喝遍天下的水,饮遍天下的茶”。陆羽11岁离开寺庙,走遍了中国十大茶区,品评天下名茶,还留下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茶经》。《茶经》内容丰富、深刻,至今还没有一部可以超越它。陆羽了不起的不只是他写了《茶经》,还因为他是一个天真浪漫的人。他如果和朋友相约,“虽千里冰封、虎狼当道,而不失言也”;感伤之时他会行至山顶“极目而歌、痛哭而归”。陆羽给我们留下茶文化的精髓:你如果要真正了解茶文化,就一定要选择做一个天真浪漫的人!也许我刚才提到的那个禅师就是一个天真浪漫的人吧。

说到茶文化我还真不太懂,但我自小是一个爱喝茶的人。我老家湖北属中原丘陵地带,茶林遍布,花开四野。清明前后,孩子们的春游活动基本是上山采春茶。采茶是带着任务的,每个孩子大约采摘3斤左后。记忆中每次采茶归来,脸都被晒得通红,又累又渴,回到家第一时间是找茶喝,端起碗来一饮而尽,止渴解乏,清爽痛快。我们从小习惯喝那种大碗茶。碗是带盖的,刻有“向雷锋同志学习”或是“毛主席万岁”的瓷碗,茶壶是陶瓷的,容量很大,也有宜兴壶,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一把。茶的浓淡随意,喝茶也不必太斯文,口渴了就喝。内地人喝茶注重的是它的实用性,仅此而已。来到广东工作后,发现各式茶楼、茶庄,名目繁多,眼花缭乱。广东有茶楼文化,广东人很爱喝茶,他们甚至把吃饭也兼以喝茶来冠名,比如喝早茶、喝午茶,喝夜茶。广东人对喝茶还特别讲究,动辄以数千元的茶具装备和高品质的茶叶待客,以示礼仪。他们在饮茶活动中还非常注重体现形式和精神的相互统一,如茶叶品评技法、艺术操作鉴赏、品茗环境等一系列过程的美好意境。总之在我看来太复杂,我刚来湛江工作,特别不习惯出去喝茶,朋友相约,我总以“肚子疼”“不舒服”等理由婉言相拒,心里还暗自思虑:这广东人无聊啊,早上不起床干活去茶楼喝茶,一喝喝到中午,晚上不休息去喝茶一喝喝到深更半夜,既浪费时间又无趣。如此说来广东人肯定要骂我啦,哈哈!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也慢慢理解了老广们的饮茶习惯,其实他们喝的不是茶,也不是寂寞,而是一种文化,一种生活方式。“书画琴棋诗酒花,当年件件不离它,而今七事都更变,柴米油烟酱醋茶。”(清代查为仁《莲坡诗话》)把茶放在最后,其实是因为茶上至达官贵人,下至平民百姓,且不论茶的品质好坏,谁都喝得起。从这个角度来说,茶具有包容性,就好像我要融入广东这方水土,必以味蕾先入。茶文化既是传统民俗文化,又是饮食文化。在广东,中国民间以茶相待已成为一种礼节,喝茶在广东具有不一样的社交性,它是一种媒介,一种品位,也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一种方式。

慢慢地,我也习惯了和朋友一起出去喝茶,听彼此分享天下见闻与人生心得,的确是一件开心的事。我最喜欢的是红茶,比较温和,写作的时候必定泡上一壶,边写边喝。茶是手中的风景,自然的情怀,闻着茶香的清逸芬芳,体会着那份闲适惬意,整个心也随之静下来了。

不同地域风俗不同,喝茶的人不一样,喝茶的方式自然也不一样。明朝有书介绍喝盖碗茶:“每有客来,自壶一把”。随喜加减茶叶和水份。因为每个人喝茶的浓度、喝茶的时间、喝茶的方式都是不一样,这说明喝茶并无固定规则,是可变化的,如同道家的“道”;“茶中香味,只在一时”,茶里最香醇、最巅峰的味道只有很短暂的一刻。对此我深有体会,我一直对我小时候喝过的谷雨前茶恋恋不忘。刚从枝头摘下不久的茶叶,三天之内可以制成新茶。煮开水,放入一撮茶叶,沏上一杯,看绿芽在沸腾的水中慢慢回旋、漂浮、盛开……那是一副淡彩变换的水墨画!别急,品鉴这幅画后,请闭上眼睛,靠近闻一闻,一股春天的气息扑鼻而来,环绕于杯之所止。细品一口,满嘴都是青草清新的味道,在味蕾与嗅觉之间,在身心的荡漾处。仿佛整个春天就在第一杯茶入口的那一瞬间回来了,再喝第二口,那种感觉就淡了。有一年春天我同学给我邮寄来了谷雨茶,我感动得不得了,非常谨慎地泡上一杯,并不急于去喝,我想闻下童年的气息,细品一口春日的乡愁。这是我最爱的、也是最新鲜的茶品,如今已经很难再喝到了......

喝茶有时候喝的是一种精神,日本人对中国的茶道精神理解得好,中国的传统茶艺精髓传到日本后,极大的影响了日本人,因而使得日本茶道闻名于世。据说日本人喝茶很讲究,很严肃,喝茶时茶杯正面对着主人,以示对主人的感谢,然后才开始喝,喝的时候不能停,要喝完,表示这茶很棒,喝完了不能要第二杯,要求再喝会被赶出去的。因为你要留住喝过的这杯茶的余味离开茶堂,永远只能喝一杯,才会永远记住当时的感受。对这一点我特别感动,俗话说喝的是茶,品的是人生,生活永远是,也仅仅是我们经历的这一刻。我们留住了这一刻的美好,也是一种珍惜当下的表现。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条件的改善,喝茶已不限于它的实用性,更多的是一种休闲、幽静、高雅的生活品味的体现,一种文化现象。周作人在《雨天的书》里写到:“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饮,得一半日之闲,可抵十年的尘梦!”这就是一种很雅致的生活追求,一种极致的生活品味。想想如果是在夜晚,和相爱的人,对饮于月下亭台,细品齿间枝头上的一缕芳香,静听大自然里的一份质朴内涵,体会着人生至美清欢,或是在某一个周末,约上三五知己,一起品茗聊天,分享彼此的悲伤喜悦,分享你的人生百味,分享与与茶相关的文化与故事,那真的是一件很幸福的事!

如此说来喝茶最重要的是分享,那么要和什么样的人一起分享才是最高境界呢?茶圣陆羽给出了答案。他说茶是“南方有嘉木”,“最宜精勤简德之人”。精,注重生活细腻品质;勤,勤快,有积极性;简,简朴(在广东茶楼喝茶,两三块钱茶位费就可以了);德,是好品质,只有好品质的人才喝得出好茶。一个天真浪漫的人、一个有生活品质的人、一个懂得珍惜当下的人、一个真正体味到注重内在修为的人,才可以进入茶的心。

中国是茶的故乡,茶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今人谈到的茶亦有道,茶禅一味,以茶论道,格物致知等人生哲学,都是在时间与历史的演变中升华而来的。酒会醉人,茶亦醉人,而且比酒醉得更加舒心透彻,更加高雅有味,更能体现生活的极致品味与个人心性修为,个中滋味也只有亲自去体会了。与其来饮酒,不如来饮茶!一直以来,我非常珍惜我喝过的每一杯茶,因为我知道一杯茶只能喝一次,等到下一次,和你喝茶的人已经不是你要面对的人,你喝的茶,也不是同一杯茶,如此想来,禅师的话我也似有所悟了......

栀子年8月3日

年7月25日摄于沧澜古茶

作者简介:

高琳,笔名栀子,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祖籍湖北黄冈,现为湛江某学校英语教师。自小喜欢文学,音乐、书法,有作品散见于《诗选刊》、《延河》、《南方日报》、《散文诗》等各级报刊杂志及网络。年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诗集《微光花影》。

-END-

欢迎阅读分享、转发留言

如需转载,请在后台回复“转载”获取授权

▼更多精彩,请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ongxbscs.com/zyjx/827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