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来源
本品为茜草科植物栀子GardeniajasminoidesEllis的干燥成熟果实。
2别名山栀、栀子、卮子、大山栀、黑栀子、黄栀子、黄枝子、鲜支、支子、山枝、枝子、黄枝、炒栀子、焦栀子、栀子炭
3植物形态常绿灌木,高1~2m。单叶对生;叶椭圆形、阔倒披针形,全缘。花单生,花冠高脚碟状,白色,后变乳黄色,裂片5或更多,倒卵状长圆形。花期5~7月,果期8~11月。果卵形、近球形、椭圆形或长圆形,黄色或橙红色。分布于中南、西南及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广东、台湾等地。
4产地分布主产于湖南、江西、湖北、浙江等省。性喜温暖湿润气候,好阳光但又不能经受强烈阳光照射,适宜生长在疏松、肥沃、排水良好、轻粘性酸性土壤中,抗有害气体能力强,萌芽力强,耐修剪。是典型的酸性花卉。
5采收加工9-11月果实成熟呈红黄色时采收,除去果梗和杂质,置沸水中略烫,取出,干燥。
6药材性状本品呈长卵圆形或椭圆形,长1.5~3.5cm,直径1~1.5cm。表面红黄色或棕红色,具6条翅状纵棱,棱间常有1条明显的纵脉纹,并有分枝。顶端残存萼片,基部稍尖,有残留果梗。果皮薄而脆,略有光泽;内表面色较浅,有光泽,具2~3条隆起的假隔膜。种子多数,扁卵圆形,集结成团,深红色或红黄色,表面密具细小疣状突起。气微,味微酸而苦。
7性味归经苦,寒。归心、肺、胃、三焦经。
8功效与作用泻火除烦,清热利尿,凉血解毒,消肿止痛。
9临床应用内服:煎汤,3-10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鲜品捣敷。生用走气分而泻火,炒黑入血分而止血,姜汁炒又除烦止呕。栀子仁(用种子)善清心除烦,栀子皮(用果皮)兼清表热。
10药理研究本品有解热、抗菌、抗病毒、抗炎、镇静、镇痛、抑制中枢、降血压、保肝利胆、促进胰腺分泌、利尿、减少胃液分泌、泻下、止血及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等作用。
11化学成分含栀子甙(geniposide)、羟异栀子甙(gardenoside)、山栀甙(shanzhiside)、栀子新甙(gardoside)、栀子甙酸(geriposidicacid)、栀子黄素(gardenin)、番红花甙-Ⅰ(crocin-1)、番红花酸(cro-cetin)、鸡矢藤甙甲酯(scandosidemethylester)等。
12使用禁忌本品苦寒滑肠,故脾虚便塘者忌服。
13配伍药方①栀子配淡豆鼓:栀子苦寒,善清热泻火除烦;豆鼓辛甘微苦性寒,善宣散郁热而除烦。两药相合,清散郁热除烦力强,治温病初起胸中烦闷及虚烦不眠效佳。
②栀子配茵陈:
栀子苦寒,功能泻火除烦、利湿退黄;茵陈苦微寒,功能清热利湿退黄。两药合用,清热利湿退黄力强,治湿热黄疸效佳。
推荐阅读
道医院年6、7月养生课程安排与中药结缘的端午节——道医班黔西南游学采药纪实荐书《道医全书》
道部·文子篇文选《通玄真經注》
经典导读
《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论篇》(六)
第七届中国道医高级研修班诚邀加入
北京中医药大学
了解更多活动,请添加“道家生活道”;了解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