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为一味中药材,栀子的药用基材来源于茜草科植物栀子(GardeniajasminoidesEllis)的干燥成熟果实,中医药用始于《神农本草经》:“栀子,味苦,主五内邪气;胃中热气,面赤;酒皰皷鼻、白癞、赤癞、疮疡。一名木丹。生川谷。”《名医别录》:“卮子生南阳川谷。”
在古代,栀子除了入药用之外,同时也是一种黄色的染料,栀子味苦性寒,有降泄清利之用,善清心、肺、三焦之火,导湿热之邪自便溏而出,入气分能泻火而除烦,入血分能凉血解毒而止血疗疮,入三焦能清利湿热而利尿退黄,外用具消肿止痛之功,归心、肺、胃、三焦经。
栀子的生用及炙用功效略有所不用,生用可清热泻火解毒;炒后寒性降低也用于清热泻火,但力稍弱;炒至焦黑,可以清三焦之热;为炭则可以止血。
栀子在中医临床上的运用如下:
1)、一切热病:
凡热病所起头痛、目赤、牙痛、咽喉肿痛、口舌生疮、火毒疖肿、发热烦躁、大便枯结、小便黄赤等,皆可使栀子清热泻火,配伍用药有黄连、玄参、黄芩、石膏、大黄等。
2)、血热妄行:
因血热所致衄血、吐血、咳血、尿血等,可配伍先地、丹皮、侧柏叶、茅根、白芨等。
3)、湿热黄疸:
湿热郁蒸所致的黄疸,可配伍黄柏、茵陈、大黄、车前子等。
4)、湿热下淋:
湿热下注所发热淋,可见小便数频、尿痛黄赤、舌黄脉滑,可配伍黄柏、木通、滑石、泽泻、猪苓等。
桅子的内服用量为3~10g,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鲜品捣敷,因栀子苦寒滑肠,故脾虚便塘者忌服。
栀子的主要化学成分:
环烯醚萜苷类栀子苷、栀子苷酸,二萜类西红花苷和藏红花酸、黄酮类栀子素、有机酸酯类绿原酸、京尼平等,其中栀子苷为栀子的主要活性成分,但相关的资料也表明了在某些情况下有可能造成一定的肝损伤。
栀子的现代药理作用:
1)、栀子具广谱抗菌作用,对绿脓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多种皮肤致病癣菌均有抑制作用;
2)、保肝利胆,对急慢性肝损伤、胆汁淤积性肝损伤、非酒精性脂肪肝炎、肝纤维化及肝癌均有明显的治疗作用,
3)、栀子还可以治疗神经退行性疾病、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的作用。
古代中医药的栀子相关资料:
《金匮要略》:“下利后更烦,按之心下濡者,为虚烦也,栀子豉汤主之。”
陶弘景:“处处有之。亦两三种小异,以七棱者为良。经霜乃取,入染家用,于药甚稀。”
《本草备要》:“泻心肺三焦之火。苦,寒。轻飘象肺,色赤入心,泻心肺之邪热,使之屈曲下行,从小便出。”“生用泻火,炒黑止血,姜汁炒止烦呕。内热用仁,表热用皮。”
《酉阳杂俎》:“花多五瓣,唯栀子六出。”
扫一扫下载订阅号助手,用手机发文章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