笤帚

治白癜风好方法 http://m.39.net/pf/a_4699279.html
读刘希夷的《代悲白头翁》,其中“已见松柏摧为薪,更闻桑田变成海”这句诗,让我想到了那些已经沦为陈年旧迹的农村20年前家家还必不缺少的物件,像泥炖子、黍桔璃子、馍筐子、簸箕、木掀、纺车子、门栓、门鼻、笤帚……这些有的已经进了博物馆,有的已经不复存在,我对这些旧物的记忆也似乎有一些模糊,紧靠一点点的模糊记忆,希望把它清晰的呈现,让孩子知道过去的物品,认识家乡的乡土风情。这次我先来说下笤帚,从我记事起,家家户户都离不开它。当然,我记忆中的笤帚不是现在我们买的塑料拖把,而是用高粱杆和高粱穗做成的经久耐用的笤帚。(在当时家家户户或多或少都要种高粱,那个年代笤帚用的绳子也是自己用麻打成的叫麻绳,麻绳的原料也是通过自家种植的麻,经过水里沤、剥皮而打成的,“打”是方言,是特定语言环境下的说法,比如说:打锭子,打铁……,普通话应该是“做”),笤帚这个物件,可以说上可扫房,下可扫地,中可以刷锅。不知道的小朋友可能会问:都能用,不卫生吧?!当然了,刷大锅用的笤帚肯定是专用,不能一物二用。做笤帚我们豫东的地方叫扎笤帚。这个活不是人人都能做的,即使会做,也要讲究扎的好看不好不,耐用不耐用。扎笤帚讲的是人情,讲的是乡情。请人扎笤帚,别人帮你扎那是一种面子,一种熟人关系才去帮忙的活,这种活是不收任何金钱报酬的,最多也就是点根烟熰熰,熰的是一种关系,是一种土生土长的礼节。如果别人帮你干了,你连一根烟也不舍的熰,这种事传出去了,估计下次就没人再帮你做其它免费的活了,有时还会让别人说成“老鳖一”“撮迹”。(大概也就是守着自己的东西,不舍的割一点血的意思吧!这种约定成俗的乡俗在我读完费孝通的《乡土中国》这本书时,似乎理解了一点)笤帚的用料是一种叫做高粱的农作物。高粱在莫言小说《红高粱》里有描述:“八月深秋,无边无际的高粱红成汪洋的海,高、密辉煌,高粱上滑动着一朵朵丰满白云的紫红色影子。”这个描述我是亲眼感受过,一个暑假的上午我爬到树上,远望平原上的庄稼,黄的玉米花,高粱花,让我真正感受到什么是一望无垠的平原辽阔的花的海。高粱成熟时穗儿比较大,籽粒饱满时下垂成一个弧状,经过棒槌捶打脱粒后,颈硬而尾软有弹性,这也是为什么笤帚通身都是高粱做的原因。高粱杆刚砍出地时是青皮的,我们作为孩子还经常把它当“甘蔗”吃,尽管不甜,总也过了一把“甘蔗”瘾,今天我的孩子是不会在对只有少汁没有味的高粱杆感兴趣了,即使有高粱杆摆在他们面前,毕竟还是甘蔗甜。每当我们用嘴啃青皮高粱杆时,家里的大人都会制止我们,缺少了这些高粱杆黍桔璃子就做不成,高粱颈如何没了,笤帚把子也就没原料了。晒干的高粱杆、颈和穗都变会成了黄色,但做笤帚只用高粱头上的颈杆和穗就够了。扎笤帚是要选季节的。刚晒干的笤帚一般要把它放到冬天。“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这种适合饮酒的季节,是一年四季最轻松的、最闲时的季节。闲下来的农人这个时候可以有时间坐下来谈一谈自己缺的物什,三盏两杯下肚,好的扎笤帚的村人就会被推荐出来,剩余的就靠自己熰熰烟灰去请了。扎笤帚并不是直接拿晒干的高粱杆头来扎,高粱秸秆头(颈杆)需要用水打湿,受潮,变有一定的软度和柔韧度,这样扎起来高粱杆才不会因为硬而断,这很符合老子《道德经》:“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曰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的道理,尽管村里扎笤帚的人不理解自己的老乡老子李耳所讲的内容,但是上一辈留传的经验知道就该这样做就行了。一切材料准备就绪,请的扎笤帚村人,会选好一个固定的树来用劲,赉绳。从高粱头到高粱颈杆,四五根为一束,东拐西拐的,看似无规律又有规律的绕一圈绕一圈,随着用力用劲,麻绳逐渐陷入高粱秸秆中,麻绳越来越紧,扫把粗细合适时,麻绳打个结,再在扫把头用镰刀削去多余的穗秆,扫把头成圆锥形,一个笤帚就诞生了。有些高粱的下脚料,孩子们往往喜欢抢。拿到手里的这些废弃高粱杆,作为小孩都会学着破开划篾,去穰,要么做成了眼镜,戴在眼睛上,孩子们相互装成有学问的样子;要么把它做成蝈蝈笼子,去黄豆地寻找蝈蝈,逮住,把蝈蝈放在里面养,蝈蝈在笼子里面鸣叫也给孩子带来了快乐和无比的希望。这些乐趣也许不在有了,样样农作物都喷药的今天,如果蝈蝈还能存在,那是真正的抗毒者!笤帚已经成为我逝去的岁月模糊的记忆,当然,笤帚在过去的岁月里也见证了我的童趣。小时候,走村串巷看电影,看见战争抗战片里的孩子有时把扫把当成抢从背后吓唬敌人,自己以及村里的孩子也就不学自通的学着电影里的样子把笤帚当“枪”使做游戏。在那个没有玩具的童年,笤帚给了我童年岁月的陪伴。我的孩子在满目琳琅的玩具汽车,儿童自行车,无人机……的依赖中,再也不用去模仿我的过去,也不可能去寻找像我那个年代把笤帚当玩具的乐趣了,他们的玩具都是别人一个模子的刻造!……记忆的碎片有时模糊却又不能忘怀,童年的旧物陈迹虽然无法重现,甚至有些进了博物馆展览,但那些像笤帚这样的日日手握的老物件,是我曾有的、美好回忆,他们又时时钩沉起我的情感记忆!尽管“已见松柏摧为薪”!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ongxbscs.com/zyvx/771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