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现在一般治疗白癜风多少钱 http://m.39.net/pf/a_4638473.html
栀子花,小时候摘来吸里面的水,很甜,宛若甘露。
这是它的成熟后的果实(山栀子),为江西道地药材。还可以用做染料。山栀子在《伤寒论》中就有应用:栀子豉汤,栀子干姜汤等方。可见栀子这味药的应用到现在至少有上千年的历史了。民间单方运用山栀子外洗可以治疗新生儿胎毒、黄疸。打碎,熬水,外用洗澡、泡脚即可。简、便、验、廉。近年经笔者验证过多例轻、中度新生儿黄疸外洗,皆一周内痊愈。山栀子打粉外敷还可以治疗急性踝关节扭伤、挫伤,效果显著。
相信很多小伙伴们小时候放学都有过采它去卖钱的经历吧?我们小时候采过它卖钱买文具。
金银花,又名双花、二宝花。为清热解毒的良药。有开白色、黄色两种颜色的花。尚未开放但是将要开放的药效最好,行话称“大白针”,为上等品。野生的一年开一次或者两次花,近年山东地区培育的“新品种”,一年四季可以不停的开花。所以有的医生朋友有时候用它为主方无效的话,是否有想过药材质量的问题?仅供参考。新鲜的金银花怕高温,易氧化,变黑。低温(40度左右)阴干或者烘干成色较好。大家熟知的“王老吉”凉茶其中一个主药就是它。古代治疗“脱疽”(类似于现代的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等病)的“四妙勇安汤”的主药也是它。銀翘散的主要组成还是它。《本草正》:"金银花,善于化毒,故治痈疽、肿毒、疮癣、杨梅、风湿诸毒,诚为要药。毒未成者能散,毒已成者能溃,但其性缓,用须倍加,或用酒煮服,或捣汁搀酒顿饮,或研烂拌酒厚敷。若治瘰疬上部气分诸毒,用一两许时常煎服极效。"《本经逢原》:"金银花,解毒去脓,泻中有补,痈疽溃后之圣药.但气虚脓清,食少便泻者勿用。痘疮倒陷不起,用此根长流水煎浴,以痘光壮为效,此即水杨汤变法。"
其根茎名忍冬藤。
是不是有很多朋友都吃过?纯野生。比现在人工种植的草莓更好吃,更营养。而且还是免费的。以前山路边到处都是。客家地区称之为“历袍子”。学名是覆盆子。有益肾固精缩尿,养肝明目的功效。可用于治疗遗精、滑精,遗尿、尿频,阳痿早泄,目暗昏花等症。没想到它还有这么多作用吧?是不是很后悔以前没有多吃点?哈哈哈哈。《本草通玄》载:“覆盆子,甘平入肾,起阳治痿,固精摄溺,强肾而无燥热之偏,固精而无疑涩之害,金玉之品也。”
《本草正义》:“覆盆子为滋养真阴之药,味带微酸,能收摄耗散之阴气而生精液,故寇宗奭谓益肾缩小便,服之当覆其溺器,语虽附会,尚为有理。《本经》主安五脏,脏者阴也。凡子皆坚实,多能补中,况有酸收之力,自能补五脏之阴而益精气。凡子皆重,多能益肾,而此又专入肾阴,能坚肾气,强志倍力有子,皆补益肾阴之效也。《别录》益气轻身,令发不白,仍即《本经》之意。惟此专养阴,非以助阳,《本经》、《别录》并未言温,其以为微温微热者,皆后人臆测之辞,一似凡补肾者皆属温药,不知肾阴肾阳,药物各有专主,滋养真阴者,必非温药。”
我们客家地区称呼它“拿包子”、“拿藤果子”。我们一般在9、10月份去山里采来吃。小时候,我们基本上每年都会去采的。如果在树上已经成熟了的,我们直接当场就吃掉了。如果是尚未成熟的,我们把它采回来放到米缸里或者糠里面放几天就变黄、成熟了。味道甜甜的。有一点像现在超市卖的热带水果“释迦果”的味道。
学名叫三叶木通。又称八月札、预知子。《中药大辞典》:舒肝理气,活血止痛,除烦利尿。治肝胃气痛、胃热食呆、烦渴、赤白痢疾、腰痛、胁肋痛、疝气、痛经、子宫下坠。现代研究及临床认为其具有“抗癌”的作用。
杜鹃花,我们小时候称之“石榴花”,直接摘来揉搓后食用。酸酸甜甜,妙不可言。
看到它们是不是口水都快流出来了?是的,它就是杨梅,酸爽。小时候去山里摘杨梅也是每年必去的项目。不过在此我要提醒你们:杨梅树很脆,非常容易断。虽然有的树看起来很壮,但是很容易断。小时候就听说过几个“摘杨梅摔断腿”的事例。杨梅好吃,但是也要注意安全。
客家地区用杨梅、冰糖泡酒,泡越久越好,可以改善腰肌劳损、腰痛的症状。杨梅树分公、母。公的不结果,母的才会。杨梅树的二层皮可以治疗烧伤、烫伤。公杨梅树的树皮才好用。
这个野果通常贴地而长,长的很像乳房。吃起来很像蓝莓的味道。我们客家人叫它"乌昂子”。学名叫“地菍”。师传用它全草捣烂外敷可以治疗急性乳腺炎,屡用屡效。果可食,亦可酿酒;全株供药用,有涩肠止痢,舒筋活血,补血安胎,清热燥湿等作用;捣碎外敷可治疮、痈、疽、疖;根可解木薯中毒。
野棠梨
野柿子
客家地区称呼它“吉扭子”。成熟后香甜可口。吃起来意犹未尽。也称“拐枣”,其子名“枳椇子”。古语有云“千杯不醉枳椇子”是也。非言吃了它之后喝一千杯都不会醉,而是说它有解酒的功效,而且效果显著。配以葛花、陈皮、砂仁等药研末冲服即可。古人为了让你记住它的功效可谓煞费了苦心。
我们叫它“山柠子”,长的很像乳房的形状。在那个没有什么水果吃的年代,它简直是最好吃的“补品”。不过不要吃多噢,吃过它的朋友们肯定知道吃多了它的下场(便秘)。想起以前吃多了它的窘况,忍不住要爆笑一会儿。客家地区一般用它的果实泡酒,可以补血。其根可以补血又能活血,是治疗妇科病的要药。民间还用干燥的果实研末调茶油治疗烧伤、烫伤。
其学名叫桃金娘。也称山捻子,倒捻子。其得名之由,盖因其“子如软柿,头上有四叶如柿蒂,食者必捻其蒂,故谓之倒捻子”。又因其子状如乳头,海南别名叫“山乳”(“乳”读若“尼”)。对其茎叶花果的描述,还是古书中来得生动。唐刘恂《岭表录异》:“倒捻子,窠丛不大,叶如苦李,花似蜀葵,小而深紫。”“其子外紫内赤,无核,食之甜软,甚暖腹,兼益肌肉。”宋苏轼《海漆录》卷五云:“吾谪居海南,以五月出陆至藤州,自藤至儋,野花夹道,如芍药而小,红鲜可爱,朴薮丛生,土人云倒捻子花也。至儋则已结子如马乳,烂紫可食,殊甘美,中有细核,并嚼之,瑟瑟有声。”
功效:养血止血;涩肠固精。主血虚体弱;吐血;鼻衄;劳伤咳血;便血;崩漏;遗精;带下;痢疾;脱肛;烫伤;外伤出血。收敛止血。
根:祛风活络,收敛止泻。用于急、慢性肠胃炎,胃痛,消化不良,肝炎,痢疾,风湿性关节炎,腰肌劳损,功能性子宫出血,脱肛;外用治烧烫伤。根含酚类、鞣质等,有治慢性痢疾、风湿、肝炎及降血脂等功效。
叶:收敛止泻,止血。用于急性胃肠炎,消化不良,痢疾:外用治外伤出血。
果:补血,滋养,安胎。用于贫血,病后体虚,神经衰弱,耳鸣,遗精。
我们小时候叫它“野枇杷”。现在已经不容易找到了。
这个我们叫它“酸筒子”,味道很不错。可惜没有拍到树的图片。欢迎有线索的朋友跟我联系。
我们小时候叫它“扫卡子”,结的果子黑黑的,一串一串。这几年都没看到结果了。以前有大棵的,基本被人挖去做了盆景。
我记得还有“茶袍”、“茶耳”、“沙果子”、“牛卵坨”、“酒饭团”、“野荔枝”……
如果您有它们的线索(图片或者知道哪里有),请记得联系我。我希望它们不要像恐龙一样灭绝了。更不希望我们的下一代、下下一代们对它们一无所知。如果您有关于它们的而且已经经过很多代人验证过的“民间秘方”、“民间效方”也可以联系我。为传承老祖宗流传下来的宝贝们尽点微薄之力。黄药师在此顿首叩拜。
黄柏超,人称黄药师,自号五一居士(一颗赤子之心,一双手,一根针,一把草,一炉丹,此余之五一也),本科毕业于江西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院五年制中医学专业,硕士毕业于广西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早年师承于武当淮河派第廿三代传人陈传馥老中医学习针灸、推拿,后于姚荷生研究室跟随姚梅龄老师进修、跟诊一年余。曾于庐山东林寺中药房义诊一年,期间幸得当地明医寒林叟老师亲授脉法、针法。后悬壶于羊城白云山下三载余,诊余常随广州民间草医卢药王,赣州草医林师傅,会昌名医张伟青老师,广西中医药大学药学院滕建北教授,爬山采药、拜访问道,搜罗、考察各地民间验方、偏方,足迹遍布粤、赣、桂、滇、黔、闽、浙、湘等地。现居北京。年受法国留尼旺孔子学院邀请对留尼旺岛进行了为期7天的中医药文化交流讲座、热带原始森林植物药考察及义诊,受到当地医师协会和国际友人的认可和好评。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