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癫病有治吗 https://m-mip.39.net/man/mipso_5126634.html
摘要:谣谚是民众经验与智慧的一种特殊表达形态,是民众情绪的宣泄载体和表现方式,是民众心声的诉说以及社会状况的反映。由于它的社会舆论功能,宋代统治阶层十分注重对民间谣谚的搜集,以便深入了解民心、民情、民意等,将其组成的民间舆情视为考量政府决策、官员升迁的一项重要的参考。为了确保谣谚所蕴含的舆论信息能够通进上达,决策者通过民间传播的谣谚来观察政策方针的施行状况以及使得民间舆论与政府决策能够达到良性的互动。宋代政府创置了较为完善的防控与引导机制体系,以更好地深入了解、防控和引导民间谣谚的传播及其在传播过程中所蕴含舆论信息的趋向。
关键词:宋代;谣谚;传播;舆论控制
谣谚从产生之初便与政治变革、王朝兴衰、政治集团更替、社会危机、社会生活等紧密相连,从而成为检测社会稳定和政局动荡与否的晴雨表。谣谚的传播根源很难探寻,传播群时聚时散,呈开放式。谣谚的传播又具有不可忽视的社会影响力,政治清明时,统治者往往试图加以控制和利用,采取堵之不如导之,塞之不如疏之的开明政策;而政局混乱之时,统治者往往采取较为简单的强行遏制措施。纵观两宋前期的君主大多能从谏如流,因而把“观政听谣”作为一种政治手段。宋代文禁松弛,整体的文化环境和舆论环境都较为宽松,政府也表现出对谣谚较为宽容的态度。两宋末期具有煽动意味的谣谚大量出现,宋廷采取了对谣谚传播的高压政策,正所谓“清议亡,而干戈至”。不过一些谣谚所代表的反权威的舆论力量,不会因为压制而彻底消亡。从王朝统治者对谣谚的禁止与扼杀,以及谣谚所表现出来越来越强烈的反抗精神,可以预见一个王朝的腐朽和衰亡。正所谓“空穴来风,必是有穴;捕风捉影,也是由于有影,学者应当比一般非专业的人更能够洞察到荒唐无稽背后的真实。”
一、多途考察与信息互核:宋代政府应对谣谚传播的制度构建有宋一代可以说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时代,无论是“唐宋变革论”亦或是“宋元变革论”,都将其划归一个社会转折时期。因此宋代所显现的诸多鲜明的时代特征,蕴涵着其丰富的时代特色。作为宋代民间舆论重要表现形式——谣谚,其包罗万象,形式各异,上至君王下至黎民均有涉及。因谣谚传播过程中夹杂的舆论信息具有双刃性,宋廷采取措施规避其所带来的风险,宋廷从制度层面入手,以坚持防控与引导相结合,从而构建起国家风险规避的信息平台,而这条渠道是一个防控系统,在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防控谣谚传播之间,有着相互监视和防范的特点。秉承“使用”与“防范”并举,不专任某一系统、不专信某一按察官员的传统,是宋代决策者始终贯彻的了解“民间利病”重要手段。尽管不同机构在不同层面中存在着相互监视和防范,但这些机构却都拥有维护专制统治使命的特征,成为政府防控与引导谣谚传播的共同基础。因此政府在创置防控民间谣谚传播机制之时,因时、因地而制宜,灵活的应对引导和控制谣谚传播机制,以便适应统治者处理朝政以及应对舆情发展的需要。宋代对于防控谣谚传播的机构也做出相应调整,以加强政府对谣谚传播的管制,令其更好的发挥作用,宋廷为防止舆情壅塞,制定了一套较为完善的下情上达的管控体制,以求能够更为准确的了解谣谚传播的趋向。
(一)皇城司与宋代京师及其周边谣谚传播的引导防控
宋代皇城司,职掌派遣亲事官在京师侦探流言蜚语与图谋不轨者,近似于便衣侦探机构。统治者在维持现有统治之时,都会想方设法来巩固自己的政权。为了加强对民众、官吏的管制,皇城司不仅具有保卫京城的职能,同时又被君主赋予治安、探事的职能。皇城司的探事职能始于宋太祖时期,开宝七年()二月庚辰朔:“(太祖)上初临御,欲周知外事,令军校史珪博访。(史)珪廉得数事,白于上,案验皆实,由是信之。”其后皇城司承担了刺探朝野消息的职责,成为统治者伺察民间奇闻轶事以及搜集京师及其周边舆情的一条有力渠道。太祖立国之后,多以军校史珪暗中伺察流言蜚语,其后皇城司成为宋朝的专门探事机构,巡查京师及其周边。宋人曾言:“祖宗开基之始,人心未安,恐有大奸阴谋无状,所以躬自选择左右亲信之人,使之周流民间,密行伺察。”皇城司宋初名为武德司,宋太祖乾德三年()“蜀平,以参知政事吕余庆知益州,除用选人以轻其权,而置武德司刺守贪廉。”宋太宗太平兴国六年()改武德司为皇城司,太宗太平兴国六年(),“命皇城司卒七千余人巡察京城,谤议时政者收罪之。”皇城司在皇帝的支持之下,大到朝政阙失,小到民俗异事,上至皇亲国戚,下至平民百姓,都成为了皇城司刺探消息的对象。皇城司扮演了最高决策者收集社情民意的重要角色。
在搜集信息的过程中,除正常渠道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皇城司是宋代统治者设立的一个特务机构。“皇城司卒七千余人巡察京城,谤议时政者收罪之”。可见,决策阶层利用皇城司这个私家工具,清除异己言论,维护专制统治的稳定。宋徽宗大观四年()六月,诏令皇城司:“访闻近日有诸色人撰造浮言,诳惑群听,乱有传播,赐予差除,以少为多、将无作有之类,可严行禁止。仍于御前降到捉贼赏钱内支一千贯文,开封府门外堆垜,召人告捕。如捉获虚造无根语情众人,即支充赏钱。”皇城司针对谤议朝政、乱传谣谚者,可以秉承皇帝旨意及时镇压,以便从思想和舆论上来控制民众。皇城司对民俗异事、民间谣谚的刺探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