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dquo这世界这么好,要留得命来看

年到年,侵华日军强征20多万中国妇女做“性奴隶”,“慰安妇”成为强加给她们的称号。从20万,到22人,到14人,“慰安妇”幸存者也许很快会到零…南京大屠杀80周年之际,赶在零之前,请记住她们。记住她们把苦痛压到心底的呜咽,记住她们穷尽余生吐露的——“这世界真好”。

《赶在零之前》

作者/袁贻辰

(央视新闻整理编辑)

他很清楚,32,22…这个数字最终会成为零。

导演郭柯的镜头一直在追赶时间:几年前,他拍了一个“慰安妇”的故事,以《三十二》命名——当时全国仅有32位公开身份的慰安妇幸存者。

两年后,这个数字减少到22。他把镜头对准了这22位慰安妇,片子取名《二十二》。他很清楚,这个数字最终会成为0。

22位老人极其珍贵的影像资料,被外人期待为“历史的橱窗”。可真正看到这部“没有冲突”的片子,观众才恍悟,相比那段历史的“暗”、“苦”,她们穷尽余生在寻找“明”、“甜”。相比宏大的“历史”,有一种更宏大的主题:活着。

林爱兰:他们如果来偷东西,我就拿刀砍。

林爱兰的腿抬不起来了,瘦小的身子陷进了一张粉色的塑料椅子。海南农村,暴雨和艳阳不断切换,这位慰安妇幸存者日复一日抬起“面条粗细”的胳膊,一点一点挪动椅子到门口。她收养的子女都大了,走远了。

△海南临高南宝镇敬老院,年90岁的林爱兰老人离世。图/

纪录电影二十二

郭柯问老人,为什么要挂那么多刀?“因为小偷很多,他们如果来偷东西,我就拿刀砍他们。”端碗米饭都会颤颤巍巍的林爱兰很认真地回答。

采访时“刀枪不入”的林爱兰提起日本人都是面色如常,可话题一转到亲人,林爱兰就开始抑制不住地哭泣。她的手紧紧抓着那个粉色塑料椅子,哽咽着告诉摄制组,当年,她的母亲被日本人抓住,被绑起来,然后扔进了河里。很快,还未满20岁的林爱兰也被日本人抓住,被送进了慰安所。

李爱连:当着儿媳孙孙,怎么说得出口。

镜头转移到几千公里外的山西太行山,两次被抓进日军慰安所的李爱连把过去压在了最深处。

她会留意院子里的野猫是否吃了饭,自言自语问小猫“你咋一个人来了呢?怎么没带上你的孩子啊?”她不愿提起那段历史,“17岁以后我再没说过这些了”。

△李爱连老人图/

纪录电影二十二转载

拍摄后期,李爱连告诉郭柯,以前来采访的记者太多太多了,可她“没有讲实话”。

“他们每次问那些问题,都当着我的儿媳孙孙,我怎么说得出口。”老人说。

毛银梅:都过去了,不说了。

韩国老人毛银梅似乎已经接受了遗忘。幼年流浪的她被骗到日本人在武汉开设的慰安所,在那里度过了4年。

70余年过去,住在湖北孝感农村的老人说一口流利的湖北方言,不太能看懂韩文了。在慰安所的4年像是被橡皮擦去了,她对着郭柯的镜头说:“我记得一点,不记得一点。”

那段“历史”的痕迹只在不经意间流露。来了客人,“欢迎光临”“请进”“请坐”……一个接一个的日语单词从毛银梅嘴里蹦出来。

△年1月18日,毛银梅老人离世,终年95岁。图/

纪录电影二十二

她对着镜头说,当初离开韩国时的情景记不太清了。她只记得分别是在火车站,战争年代,一切都是乱哄哄的,母亲在火车上,她在月台上跑啊跑,可怎么也追不上。有人从火车上扔下食物,她也不知道为什么,就冲过去捡起来大口大口地吃。

“都过去了,不说了,不说了。”这个90多岁的老人哭了。

毛银梅院里盛开的栀子花味道清新,摄制组的人也很喜欢。老人从树上摘下大大一把,挨个分给摄制组的成员,有摄影师扛着机器腾不开手,老人就拍拍对方的身子,让壮汉微微蹲下。毛银梅踮起脚,把栀子花别在摄影师衣服的口袋上,然后站在一边,“嘿嘿”笑。

韦绍兰:这世界真好,吃野东西都要留出这条命来看。

韦绍兰年被日军掳走,送至马岭慰安所。3个月后,她好不容易趁日本士兵打瞌睡逃了出来,却发现噩梦并未结束。

一回到家,她就哭了,丈夫却说她“到外面去学坏”。她喝药自杀,被救回来。

△韦绍兰老人图/

纪录电影二十二

说着“眼泪都往心里流了”的韦绍兰在镜头前不止一次地说过,“世界真好”。老人说,这世界红红火火的,真好,“吃野东西都要留出这条命来看”。

在残破的土房子里,老人收到了摄制组送给她的毛绒玩具。那是一只红色的小猴子,老人和郭柯都属猴。收到礼物的那天,老人一个劲儿地拨弄着小猴子的尾巴,笑着说“真好玩”。

她还给郭柯发了4个包着元钱的红包,“过年了,你拿着这个回去给妈妈买点糖果吃。”

活着。

镜头里22张“沟壑纵横”的脸庞,像极了我们身边的老人。

与老人相处的时间越长,这个擅长拍摄“剧情跌宕起伏”的导演,越来越难开口要求老人讲述“故事冲突”了,“她如果是我奶奶,我能问你是怎么被强奸的吗?”郭柯说,“其他东西都不重要了,首先得尊重她。”

机器就那么静静地转着,沉默、平静、琐碎的日常被装进了片子。镜头扫过海南的酷暑、桂林的秋叶、太行山的飞雪,时光不断流逝。

在海南的拍摄过程里,摄制组遇到了日本志愿者米田麻衣。她是个在海南师范大学求学的日本姑娘,因为被慰安妇老人的故事所震动,时不时探望老人,为老人购置药品和营养品。

曾经有一次,米田麻衣拿着一位日本军人的照片给一位慰安妇老人看,她以为老人会生气,可老人竟然笑了,“日本人也老了,胡子都没了啊。”

每当一位老人离世,郭柯就会在纪录片片尾处,给老人的名字加个框。可最近这些日子,老人走得太快了,他甚至来不及加框。

他说,也许有一天,自己会把那些框全部抹掉,回到当初遇见她们时那样,老人对着镜头笑啊笑,彷佛这些年,她们从没有离开过。

她们还在等待道歉

而日本政府在等她们死去

△年12月南京利济巷慰安所旧址陈列馆图/视觉中国

有人问,现在世界这么美好,为什么要接触“慰安妇”这么沉痛的话题?纪录片《二十二》导演郭柯说,美好是美好,但是我们别忘了这些美好是怎么来的。

年12月13日,日军攻占了南京,据远东国际军事法庭认定,日军占领后的6个星期中,在南京市内发生了两万起左右强奸事件。据主持难民区国际人士粗略统计,当时南京市遭受强奸凌辱的妇女不下8万人之多。年到年日军侵华战争的十四年间,日军强征掳掠了20多万中国妇女作为性奴隶,“慰安妇”,成了日军强加到她们头上的称号。

相当数量的女性,在被日军残暴的性虐待过程中死去。战争结束时,部分日军曾奉命对“慰安妇”进行肉体罪证消灭。辗转存活下来的,多数不能生育,有一些甚至精神失常,或肢体伤残,无一不在极度痛苦中挣扎生存。

△南京利济巷慰安所旧址陈列馆为雕塑《流不尽的泪》拭去“泪水”图/视觉中国

世界“慰安妇”资料申遗中国首席专家苏智良教授强调,“慰安妇”必须加引号,可以“幸存者”替代。“从日语的词源来说,‘慰安妇’是指‘到战场去慰问官兵的女性’,有自愿成分。跟一些幸存者解释这一概念时,我们收到很强烈的反弹,一些人说‘我不是慰安妇,因为我没有一丝自愿成分’”。

△年8月,太原,探访“慰安妇”幸存者郝月连。图/视觉中国

中国已公开身份的“慰安妇”制度受害者多生活在农村,孑然一身,孤独终老。年还剩下22位,导演郭柯用镜头记录下了这些“慰安妇”幸存者的晚年生活。而据中国“慰安妇”问题研究中心统计,目前登记在册的中国大陆“慰安妇”幸存者不过14人。

80年过去了,她们等来的不是道歉,竟是日本右翼无底线否认历史……安倍晋三曾宣称,要在“慰安妇问题”上恢复日本名誉。日本官房长官菅义伟还暗示“慰安妇”是自愿的!日本外务省审议官杉山晋辅厚颜无耻地说:“战争中总有女人受到侵犯。”日本中学教科书甚至删除“慰安妇”字眼,称“未发现任何能直接证明日军存在强征行为资料”。

△南京利济巷慰安所旧址陈列馆图/视觉中国

年,中国方面曾独立申报“慰安妇的声音”项目未果。年5月31日,中国、韩国、荷兰、菲律宾等8个国家和地区的民间团体,再一次将这一项目申遗,并递交件“慰安妇”问题资料。今年10月30日,“慰安妇的声音”被列入延期决定项目。期间,日本右翼势力多次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施压,试图阻止“慰安妇的声音”项目申遗。

△年10月,上海,中国“慰安妇”历史博物馆内的展板。图/视觉中国

“我们最大的恐惧,是悲惨的经历被世人所遗忘。”近年来,从“慰安妇”在法律界帮助下对日诉讼,到建立“慰安妇”博物馆,再到设立“慰安妇”少女像,







































十一中科白癜风让白斑告别
北京中科皮肤医院好不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ongxbscs.com/zyys/240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