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炎衣原体和支原体感染
根据年全国小儿哮喘流行病学调查,90%小儿哮喘急性发作是由各种急性呼吸道感染诱发,肺炎支原体和肺炎衣原体是仅次于病毒而被认为与哮喘的急性发作或长期难以缓解及哮喘的恶化有关的病原。
微生物学特征
肺炎支原体(MP)是一种细胞外病原体,附着并破坏呼吸道粘膜表面的纤毛上皮细胞。
肺炎衣原体(CP)是年正式命名的一种新的呼吸道感染病原体。是一种转型细胞内病原体,其在宿主细胞质中复制所需的能量完全依赖于宿主产生,并在细胞质中形成特有的细胞内包含物。
流行病学
肺炎支原体和肺炎衣原体均是小儿呼吸系统常见的病原体,一般全年均有发病,秋冬季最为多见,易感人群大多为儿童和青年,以学龄期儿童发病最高,其次为学龄前儿童和幼儿。
由肺炎支原体引起的肺炎约占肺炎总病例的15%左右,在中国儿童中,流行季节肺炎支原体感染的呼吸道感染中的发病率可达20.6%-40.3%。有报道指出,在6个月-15岁健康儿童中肺炎衣原体IgG阳性率为7.9%-36%,肺炎衣原体IgG人群中感染阳性率幼儿体内较低,5岁以后抗体滴度开始升高,10岁以后迅速增高,可能与小儿体内不成熟的体液免疫系统有关,或与初次肺炎支原体感染后对刺激机体产生抗体的作用较弱有关。
发病机制及与哮喘的关系
近些年来,许多学者提出了一些生物学机制来阐释这些非典型病原体在哮喘致病机制中所起的作用,肺炎支原体和衣原体引起炎症反应的机制相似,主要有:
(1)对呼吸道上皮的直接损伤:肺炎支原体粘附并固定于呼吸道上皮及纤毛上,破坏呼吸道粘膜上皮,同时肺炎支原体与宿主细胞膜具有相似的抗原成分,从而逃避宿主免疫监视,得以长期存在于宿主体内,称之为“肺炎支原体免疫逃逸”,造成炎症不易恢复。这种持续潜伏在气道上皮形成的慢性炎症,决定了产生气道高反应性的组织学基础。
(2)变态反应:作为特异性的抗原,肺炎衣原体感染与病毒、肺炎支原体感染一样均由特异性IgE介导的I型变态反应导致了支气管痉挛、气道炎症和气道高反应性的哮喘典型表现。(3)促进细胞因子和生长因子的释放:肺炎支原体、衣原体感染后,可在气道上皮细胞中定居繁殖,作为一种超抗体,可诱使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巨噬细胞等炎性细胞浸润,并促进多种细胞因子和生长因子释放,引起气道高反应性。
此外,肺炎衣原体若治疗不彻底可持续刺激机体使变态反应持续存在,表现为顽固性哮喘发作。所以对于那些经支气管舒张剂和皮质激素积极正规治疗但症状仍控制不理想的哮喘患者,此时应考虑可能与未完全清除肺炎衣原体感染有关,故应适当延长抗肺炎衣原体的疗程。
鮑一笑等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