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傅延龄 李家庚
编辑:经方全球同学会
栀子
栀子为茜草科常绿灌木植物栀子的干燥成熟果实。性味苦,寒。归心、肺、肝、胃经。
功效主治:
1.泻火除烦
考仲景之五栀子汤证,皆以“虚烦”为其主症。方中均以栀子为主药,其功用《本草经疏》谓“味苦气寒,泻一切有余之火”。《医学启源》谓能“疗心经客热,除烦燥,去上焦虚热”。《药类法象》用“治心烦懊憹不得眠,心神颠倒欲绝”。《本经疏证》则阐述更为详尽:“栀子厚朴汤、栀子干姜汤,无豆豉而仍以栀子冠方,为其有烦也,茵陈蒿汤、大黄硝石汤,何尝不治黄?何尝无栀子?而方名不出栀子,则栀子者,为治烦之要剂欤。”可见,栀子在五栀子汤的运用,均是取其苦寒清热、泄火透邪、解郁除烦之功。
2.利湿退黄
如栀子柏皮汤、茵陈蒿汤、大黄硝石汤、栀子大黄汤,均为仲景治黄疸之经方。《医门法律》谓:“湿热郁蒸而发黄,其当从下夺,亦须仿治伤寒之法,里热者始可用之,重则用大黄硝石汤荡涤其湿热,如大承气汤之例;稍轻则用栀子大黄汤清解而兼下夺,如三黄汤之例;更轻则用茵陈蒿汤清解为君,微加大黄为使。”从文中所谓“清解”,即是取栀子清解三焦之火而利小便,使湿热壅遏之邪,尽从小便而出。如《药征》治“发黄”。《金匮要略心典》谓:“茵陈、栀子、大黄,苦寒通泄,使湿热从小便出也。”证之于临床,栀子之用,未出左右。
3.凉血止血
《本草纲目》载:栀子“治吐血、衄血、血痢、下血、血淋、损伤瘀血”。《本草备要》亦谓:“生用泻火,炒黑止血。”其后《食疗本草》用本品烧灰内服,治下痢鲜血;《肘后方》用栀子仁末蜜丸治热毒血痢;《黎居士简易方》用本品烧灰吹鼻治衄血,无不取其凉血止血之功。
用量用法:
仲景用栀子共计10方。
1.用量
仲景方用栀子14枚者8方,用15枚者2方。目前常用量为3一10g。
2.炮制
仲景在栀子后皆注明“擘”用。栀子生、炒有别,皮、仁各异。生用长于泻火,炒炭止血,姜汁炒止呕。栀子皮达表去肌热;栀子仁清内热。《得配本草》谓:用栀子“上焦、中焦连壳,下焦去壳,洗去黄浆炒用,泻火生用,止血炒黑,内热用仁,表热用皮,淋症童便炒,退虚火盐水炒,劫心胃火宜姜汁炒,热痛乌药炒,清胃血蒲黄炒”。
3.用法
水煎内服。
使用注意:
1.脾虚食少便溏者忌服。《伤寒论》太阳篇曰:“凡用栀子汤,病人便微溏者,不可与服之。”《本草经疏》谓“栀子禀至苦大寒之气,苦寒损胃而伤血,凡脾胃虚弱者忌之,血虚发热者忌之”。
2.仲景在太阳篇诸栀子汤方后注明“得吐者,止后服。”《伤寒论讲义》解释说:“有人认为本症乃火郁于胸膈,胸阳被困之征,药后火郁得开,正气得伸,能以驱邪外出,故作吐而解。”并指出火郁愈甚者,懊侬愈重者,药后得吐的机会也愈多。亦有注家不同意药后作吐之说,因为栀子、豆豉均无涌吐作用。还有人主张把“得吐者,止后服改为得汗者,止后服”,理由是本方为轻宣之剂,而有解表作用。临床实践证明,服栀子豉汤有吐者、有下吐者、有汗出者、亦有不汗出者,故不可强调一面。
药理研究:
本品含黄酮苷类栀子素、果胶、鞣质、藏红花素、栀子次苷等。药理实验表明,能增强胆汁分泌,有利胆作用,可降低血中胆红素A,并有镇静、降压和止血作用,对痢疾杆菌、绿脓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各种癣菌有抑制作用。其水煎剂可杀死钩端螺旋体及血吸虫的成虫[1]。
临床应用:
1.急性黄疸型肝炎
用栀子制成10%及50%两种煎剂,每天3次,饭后服用。10%煎剂,每次10ml,以后逐渐递增到60ml;50%煎剂,每次10~15ml。共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19例,7例痊愈,10例接近痊愈,平均住院30.3天[2]。
2.冠心病
用栀子、桃仁各12g,加炼蜜30g,调成糊状,摊敷在心前区,面积约7cmx15cm,以纱布敷盖。初每3日换1次,2次后7日换1次,6次为1疗程。共治疗50例冠心病,44例症状好转(显效、改善各22例)。心电图7例显效,18例改善,25例无改变[3]。
参考文献:
[1]杨永良《中药学》,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51;
[2]楼方岭等,《学术资料组合第14集》(第二军医大学),:14;
[3]张仲全《中级医刊》,,(4):19。
本文摘自《张仲景医学全书·张仲景药物学》第2版(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年1月第2版
尊重版权,转载请注明出处。
这是一个全球中医人学习经方的平台
经方,即医圣张仲景所著中医经典《伤寒杂病论》中之方。学习经方,可接受辨证论治原则的训练,认识中医学的本质特征,了解疾病发生发展和演变的规律,学习仲景理法方药的应用,明方剂之源、方剂变化的方法与策略,领会中医的医学认识方法,训练中医的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