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的治疗方法 https://m-mip.39.net/news/mipso_6126358.html
概述
白头翁(拉丁学名:Pulsatillachinensis(Bunge)Regel),毛茛科,银莲花属多年生草本植物,长有根状茎,叶片呈卵形,花萼蓝紫色。别名有奈何草、粉乳草、白头草、老姑草等等。
图片
入药部位
为毛茛科植物白头翁的干燥根。
性味归经
味苦;性寒。入大肠、肝、胃经。
功效主治
清热解毒;凉血止痢;燥湿杀虫。主赤白痢疾;鼻衄;崩漏;血痔;寒热温疟;带下;阴痒;湿疹;瘰疬;痈疮;眼目赤痛。用于热毒血痢,阴痒带下,阿米巴痢。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煎水洗或捣敷。
注意事项
虚寒泻痢忌服。
炮制方法
一、净制除去除质(《药典85》)。
二、切制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薄片,干燥(《药典85》)。
三、炮炙
制炭制白头翁片置锅内,用武火炒至外呈黑色,内呈黑褐色为度,喷洒凉水适量,灭尽火星,取出,晾1夜(《河南》)。
生理特性
白头翁,又名:奈何草(《吴普本草》),粉乳草、粉草、白头草(《履巉岩本草》),老和尚头、老冠花、老姑草、毫笔花、耗子尾巴花、猫爪子花、菊菊苗、老翁花、山棉花根。多年生草本,高10~40厘米,全株密被白色长柔毛。主根较肥大。叶根出,丛生,花期时较小,果期后增大;叶柄长,基部较宽或成鞘状;3出复叶,小叶再分裂,裂片倒卵形或矩圆形,先端有1~3个不规则浅裂,上面绿色,疏被白色柔毛,下面淡绿色,密被白色长柔毛。花先叶开放,单一,顶生;花茎根出,高10余厘米;总苞由3小苞叶组成,苞叶通常3深裂,基部愈合抱茎;花直径3~4厘米,花被6,排列为内外2轮,紫色,瓣状,卵状长圆形或圆形,长3~3.5厘米,宽约1.2~1.5厘米,外被白色柔毛;雄蕊多数,长约为花被的1/2,花药基着,黄色;雌蕊多数,花柱丝状,密被白色长毛。瘦果多数,密集成头状,花柱宿存,长羽毛状。花期3~5月。果期5~6月。
相关论述
1、李杲:张仲景治热痢下重,用白头翁汤主之,盖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痢则下焦虚,故以纯苦之剂坚之。男子阴疝偏坠,小儿头秃膻腥,鼻衄无此不效,毒痢有此获功。
2.《本草经疏》:白头翁;暑伏足阳明经,则发温疟;伏手阳明经,则病毒痢,滞下纯血;狂易鼻衄者,血热也;寒热者,血瘀也;症瘕积聚,瘿气,靡不由血凝而成。积滞停留则腹痛,金疮血凉则痛自止。苦能下泄,辛能解散,寒能除热凉血,具诸功能,故悉主之,殆散热凉血行瘀之要药欤?
3.《本经逢原》:白头翁,《本经》言苦温者,传写之误也。其治温疟狂易寒热等症,皆少阳、阳明热邪固结之病,结散则积血去而腹痛止矣。《别录》止鼻衄,弘景止毒痢,亦是热毒入伤血分之候。
白头翁的应用及相关配伍
1.治外痔肿痛:白头翁草以根捣涂之。(《卫生易简方》)
2.、治小儿热毒下痢如鱼脑:白头翁半两,黄连二两半(去须,微炒),酸石榴皮一两(微炙,锉)。上件药,捣租罗为散,每服一钱,以水一小盏,煎至五分,去滓。不计时侯,量儿大小,加减服之。(《圣惠方》白头翁散)
产地和分布
生于山野、荒坡及田野间。分布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东、河南、安徽、山西、陕西、江苏等地。主产内蒙古、辽宁、河北。此外,河南、山东、吉林、江苏、安徽、陕西、山西、黑龙江等地亦产。
白头翁的故事
传说唐代诗人杜甫困守京华之际,生活异常艰辛,往往是:“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一日早晨,杜甫喝下一碗两天前的剩粥,不久便呕吐不止,腹部剧痛难耐。但他蜗居茅屋,身无分文,根本无钱求医问药。这时,一位白发老翁刚好路过他家门前,见此情景,十分同情杜甫,询问完病情后说道:“你稍待片刻,待老夫采药来为你治疗。”过不多久,白发老翁采摘了一把长着白色柔毛的野草,将其煎汤让杜甫服下。杜甫服完之后,病痛慢慢消除了,数日后痊愈。因“自怜白头无人问,怜人乃为白头翁”,杜甫就将此草起名为“白头翁”,以表达对那位白发老翁的感激之情。白头翁为毛莨科植物,多年生草本,别名有奈何草、粉乳草、白头草、老姑草、菊菊苗、老翁花、老冠花、猫爪子花等等,分布在我国的吉林、辽宁、河北、山东、河南、山西、陕西、黑龙江等省的山岗、荒坡及田野间。白头翁的特征在《开宝本草》中有记载:“今验此草丛生,状如白薇而柔细稍长,叶生茎头,如杏叶,上有细白毛,近根者有白茸。”白头翁虽是野草,但药用价值却很高,历代本草专著多有记述。中医认为,白头翁有清热解毒、凉血、明目、消赘的功效,有待曰:“苦温味性白头翁,主入心经与肾经,温症发狂为主治,并消积聚瘕和症。瘿瘤瘰疬皆能散,鼻衄金疮亦可平。阴疝痊兮偏肿愈,秃疮膻腥治亦能。腹痛骨病牙痛止,红痢能将毒性清。肠垢搜刮堪竭净,佐之以酒效尤灵。”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