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头翁是一种小型鸟,因头顶有白羽故名。是美好姻缘的信使,也是长寿的象征。
庚子年初夏,雄安新区娘娘宫月老殿前喜迎一对野生白头翁筑巢产卵!到昨天为止,已经发现三枚白头翁新卵啦!良禽择木而栖,愿十方善信同享祥瑞,富贵白头!
白头翁和麻雀、绿绣眼合称“城市三宝”,常成群出现在平原区灌木丛,丘陵树林地带,以及校园,公园,庭院,行道中的各种高高的电线与树上。
白头翁学名白头鹎(音:bēi),体长约17到22厘米,额至头顶纯黑色而富有光泽,两眼上方至后枕白色,形成一白色枕环。耳羽后部有一白斑,此白环与白斑在黑色的头部均极为醒目,老鸟的枕羽(后头部)更洁白,所以又叫“白头翁”。背和腰羽大部为灰绿色,翼和尾部稍带黄绿色,颏,喉部白色,胸灰褐色,形成不明显的宽阔胸带,腹部白色或灰白色,杂以黄绿色条纹,上体褐灰或橄榄灰色、具黄绿色羽缘,使上体形成不明显的暗色纵纹。尾和两翅暗褐色具黄绿色羽缘。虹膜褐色,嘴黑色,脚亦为黑色。幼鸟头灰褐色,背橄榄色,胸部浅灰褐色,腹部及尾下复羽灰白。长居于山区,阔叶林,公园,树林中,以果树的浆果和种子为主食,并时常飞入果园偷吃果实,偶尔啄食昆虫。春末夏初开始营巢繁殖,白头翁在进入繁殖期后会聚集在树林上喧叫,常常引起人们的注意。
白头翁一般喜欢将巢筑在相思树或榕树上,在都市中常见以枯草或芒草穗筑碗形巢于阳台花木、树丛盆栽之中。此次娘娘宫发现的白头翁新巢位于月老殿前的月季花灌木丛中,制作精良,巢底用塑料袋撕成一条条垫底,上面用的软草,编得很艺术,也算就地取材,与时俱进了。
每年春天三月到五月是白头翁的繁殖期,这段期间,如果见到一只白头翁单独站在突出的枝头或是树顶上高声鸣叫,过不了多久,另一只白头翁飞过来,两只鸟一唱一和,那多半就是它们在互唱情歌了。繁殖期每一对白头翁会建立它们的领域,其范围面积小,巢通常筑在离地面不高的杂木林或树丛上,雌、雄鸟共同育雏,通常一季繁殖1到2次,一窝产3到4枚蛋,繁殖季节几乎全以昆虫为食。幼鸟需要经过大约两个星期的孵化才能破壳而出,再经过大约两个星期的喂食,就可以出巢。
食性:杂食性,既食动物性食物,也吃植物性食物。动物性食物主要有金龟甲、步行虫、金花甲、鼻甲、夜蛾、瓢虫、蝗虫、蛇、蜂、蝇、蚊、蚂蚁、长角萤、蝉等鞘翅目、鳞翅目、直翅目、半翅目等昆虫和幼虫,也吃蜘蛛、壁虱等无脊椎动物。植物生食物主要有野山楂、野蔷薇、寒莓、卫茅、桑椹、石楠、女贞、楝、樱桃、苦楝、葡萄、乌桕、甘蓝、蓝靛、酸枣、樟、梓等植物果实与种子。
习性:常呈3-5只至10多只的小群活动,冬季有时亦集成20-30多只的大群。多在灌木和小树上活动,性活泼,不甚怕人,常在树枝间跳跃,或飞翔于相邻树木间,一般不做长距离飞行。善鸣叫,鸣声婉转多变。
迁徙:主要为留鸟,一般不迁徙。
6月1日娘娘宫月老殿前白头翁鸟巢中的两枚新卵
6月2日又添一枚!
择月老殿前月季而栖并产卵的一对白头翁
中国传统吉祥图案蕴含着人类的吉祥观念和信仰,表达出了一种无声的祝福。人们往往借助于图案中的客观存在诉说着自己对生活美好的祝福和向往。下面简单介绍一下白头翁有关的吉祥图案和象征意义:
白头翁额至头顶黑色,两眼上方至后枕白色,它的毛色特点及其名称与白发老人相似,从而被人们视作鹤发童颜、长寿白头老人的象征,进而成为一种吉祥图案的元素应用于书法绘画和手工艺品中。与它有关的吉祥图案有:长春白头,富贵白头,堂上双白等,这些都寓意了家庭和睦,白头偕老、幸福美满。
长春白头纹样是由月季花和白头翁组合在一起的图案,月季花别称是长春花,和白头翁组合在一起就是长春白头的图案基本要素。
富贵白头纹样是由牡丹花和白头翁组合构成的。牡丹,花中之王寓意富贵,白头翁寓意长寿,偕老,整个构图象征夫妻能够永享富贵,和和美美,白头偕老,富贵白头。
堂上双白纹样由一株海棠,枝头上栖有两只白头翁组成,比喻家中堂上二老长寿和谐,幸福美满。
祝愿娘娘宫的小白头翁顺利孵化,茁壮成长!
离字号
无量寿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