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子》:“千年之松,下有茯苓”茯苓,是多孔菌科植物茯苓的干燥菌核。这种菌类,寄生在赤松或马尾松等千年松树根上,汲取松树的精华。《神农本草经》更是将茯苓列为延年益寿的养生上品:味甘、平,一名伏菟,生太山山谷大松下。久服,安魂、养神,不饥、延年。古人认为这定是松树精华所化生的神灵之物,有伏藏的特性,所以取名“伏灵”(茯苓),中间环抱松根而生者为“茯神”。茯苓历史悠久,深受古代医家的推崇和喜爱,且茯苓药用价值丰富,有中药“八珍”之称。0、利水渗湿主胸胁逆气,忧恚,惊邪,捧心下结痛,寒热烦满咳逆,口焦舌干,利小便。久服,安魂、养神,不饥、延年。——《神农本草经》茯苓味甘、淡,性平,归心、肺、脾、肾经,有利水渗湿、健脾和胃、宁心安神之性。相较于别的祛湿中药来讲,茯苓的好处就是平和安全,不伤正气。受水液通道受阻位置的影响,或与痰湿停留的不同部位有关,身体会出现水肿、腹泻、脱发、小便不利、反胃呕吐、乏力、心悸等不良症状。而利用茯苓利水渗湿,并配和相应药材相辅,可以很好的改善这些症状。02、调理治脂溢性脱发茯苓还可以调理脱发,当然不是什么脱发都可以的,而是水湿上逆引起的脱发,调理脂溢性脱发,以及头发出油多等情况。发秃多因水气上泛巅顶,侵蚀发根,而至发根脱落。而茯苓上行渗利水湿,而导饮下行,湿去则发生。所以如果有头油、脸油,或脂溢性脱发的问题,可以每天泡点茯苓茶喝喝。03、健脾止泻补虚《史记·龟策传》载:“千岁松脂,食之不世”。张锡纯先生认为,茯苓味甘淡,有土味。《黄帝内经》认为“淡气归胃”,能养脾阴,且脾属土。所以茯苓在甘淡渗湿的同时,善理脾胃。《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里有一则名方——参苓白术散。就是将茯苓与人参、白术、甘草等药物配伍,改善脾虚湿盛引起的腹泻,补益脾气,调理脾胃。茯苓在此发挥的作用为健脾补中、渗湿止泻,使中焦清升浊降。它能改善水液代谢,促进循环,将痰饮水湿排出体外。04、四时神药,延年益寿而真正让茯苓广为流传,为民间和文人墨客大加赞誉的,还要说茯苓有延年之功,宋代陆文圭赞其“延年有术,餐古松根下,茯苓千岁”。茯苓作为养生之上品,以其平和,有扶正祛邪的性质,被《神农本草经》称作“安魂养神,不饥延年”。历代医家认为久服茯苓,利于健康长寿,故赐“不死面”的美誉。所以,关于茯苓的神话传说便数不胜数了。比如东晋葛洪在《抱朴子》记载的——王子季服茯苓十八年,玉女从之,能隐能彰,不食炙谷,瘢灭面,体玉泽。东晋--葛洪《抱朴子》茯苓药膳方很多养生药膳都会放茯苓,其性味甘淡平,煮汤不会有浓重的药味,而且性平,不会太寒凉也不会热气上火,又有健脾祛湿、宁心安神的作用,是很多爱煲养生药膳的妈妈们的优选药材。四神汤材料:鲜淮山80克(干淮山30克),茯苓30克,芡实30克,莲子30粒(可带芯),陈皮6克,猪骨克(可供3至4人食用)。做法:、把所有的备料洗净;2、猪骨剁小块,入锅焯水备用;3、将所有备料放入锅中,加入适量清水,大火煮开,小火煲.5小时,加盐即可饮用。调理:具有健脾、养颜、祛湿等作用。茯苓贝梨原料:茯苓5克,川贝母0克,梨克,蜂蜜50克,冰糖适量。做法:茯苓洗净,切成小方块;川贝母洗净;梨洗净,去蒂,切成丁。将茯苓、川贝母放入锅中,加入适量水,用中火煮熟。再加入梨、蜂蜜、冰糖继续煮至梨熟,出锅即成。可吃梨、茯苓,喝汤。调理:清热润肺、生津止咳。常吃可亦可美容颜、抗衰老,使皮肤滑润细嫩,并富有弹性。枸杞茯苓茶原料:茯苓0克,枸杞子5克,红茶5克。做法:将枸杞子与茯苓共研为粗末,加入红茶,用开水冲泡即可,如茯苓、枸杞煮沸煎水,冲泡红茶效果更佳。每日2次,代茶饮用。调理:健脾益肾、利尿通淋。适用于慢性肾炎、少尿、尿痛、尿道炎等。注意:尿频、小便不禁、虚寒滑精等肾虚人群不宜食用;阴虚火旺,且无湿热的人群不建议食用;茯苓淀粉含量较高,糖尿病人群不宜食用。喜欢文章的话,记得点击文章右下角“在看”两个字,或者分享朋友圈哦!有什么问题,都可以在下方留言~文末福利!灸大夫明星灸具产品福利!赶紧长按识别或扫描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