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栀子干姜汤

十四山栀二两姜,以丸误下救偏方,

微烦身热君须记,辛苦相须尽所长。

清?陈修园《长沙方歌括》

《伤寒论》第80条:伤寒,医以丸药大下之,身热不去,微烦者,栀子干姜汤主之。方四十二。

栀子十四个,擘 干姜二两

上二味,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下药苦寒下后热不去,微烦者热不但在阳明,亦入少阴,栀子苦寒擅入三焦而去其热,苦寒泄下,犹伤中阳,故配干姜以理中、温中。寒热并用,升降复常。

此为清胸膈之热兼温肠胃之寒,寒热并用之方。亦为栀子豉汤加减方之一。

清热除烦,温中暖脾。

伤寒误下后,身热心烦,大便溏泻。但必须具有喜冷食而不敢食之寒热矛盾现象。

按:此证往往服凉性药后心烦即见轻便,但便溏却见增重;若服热性药则便溏虽轻,然心烦即见加重。故必须寒热药并用方能取效。

按语:火郁于上,寒居于中,治以栀子干姜汤,行温清并用之法。

栀子干姜汤在《伤寒论》中是为伤寒表证误用丸药大下之后所致病证而设。此证上有无形之邪热郁于胸膈,下有虚寒生于脾胃,治热则碍寒,治寒则碍热,故以栀子干姜汤寒温并用,清上而温下。方中栀子苦寒,清中有宣,宣中有降,善清无形邪热之内郁;干姜辛温,温中有补,补中有行,独擅温补脾家虚寒之长。二药相合,一清一温,一治上一治下,各司其职,且有相互监制之妙,即可使栀子不伤中阳,又可使干姜不助郁热。

伤寒表证误用丸药大下之后,无形邪郁于胸膈之,虚寒生于脾胃之上热下寒证,出现身热不去,微烦,下利,腹满疼痛者(80)。

栀 子   20克

干 姜   30克

若脾寒明显者,加干姜、桂枝,以温脾散寒;若胃热明显者,加黄连、石膏,以清泻胃热;若呕吐者,加半夏、陈皮、竹茹,以降逆止呕等。

用水毫升,煮栀子、干姜,取毫升,去药渣,分为两份,温服一份。得吐者,止后服。

栀子苦寒以清胸膈之热,干姜辛温以温肠胃之寒。

按:此证下后利犹未止,须用干姜;身热不去,须用栀子。

凡无上热下寒错杂现象者,即不可用。

(1)栀子豉汤:此是单纯清热之方。

(2)理中汤:此是单纯治肠胃虚寒之方。

(3)连理汤:此汤虽然也是治寒热错杂病证之方,但补性较胜。

(4)猪肤汤:此亦为治心烦兼下利之方,但重点在滋润方面。

(5)猪苓汤:此亦为治心烦兼下利之方,但重点在利水方面。

本文遵循“原方原量用经方”的原则,汉代一斤折算为克、一两折算为15克、一升折算为毫升。

  注:本文内容仅供参考!

版权声明

  我们是知识的分享者,欢迎转发和分享;文章、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异议,请告知小编,我们会及时删除。

赞赏

长按







































白癜风诚信单位
皮肤科白癜风杂志编委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ongxbscs.com/zyys/278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